
课程文化-打造名校的必由之路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docx
6页课程文化:打造名校的必由之路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一样的人全部有不一样的看法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原因当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个服务,是一个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我们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经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所以,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努力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确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 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 课程文化总是表现着一个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表现使课程文化具有一定的“内核”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构建的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关键内涵应该是“以人为本”,详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可连续发展服务;二是全部的课程要适应学生而非学生去适用课程;三是课程的构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而非搞一刀切因为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时代的要求育人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构建的课程文化就是要保障人的生命成长的文化。
要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高效构建,必需打造高素质的干部老师队伍 首先,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要具有课程领导力一要加强对学校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领导要本着有益于学生全方面、有个性地发展,有益于形成办学特色,有益于提升教学效率的标准来计划课程,制订教学计划;二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领导班子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摸清课堂真实情况,要抓准教学步骤中的问题,研究怎样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关注老师教学中的迷惑,引导老师教学创新;三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营造共同探究的课程气氛,为每一位老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提升校本教研的工作质量,创立研究型的老师团体,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连续发展 其次,老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构建课程文化的主力军构建课程文化,不但要靠管理者的专业引领,还要靠广大老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靠老师团体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换言之,需要老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智慧的焕发为此,老师必需具有三大专业素质,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为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校引导老师进行个人职业计划,每位老师在深入剖析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制订自己的三年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绪,拟订发展方法。
学校依据每位老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地提供专业支持,为老师打造成功的绿色通道经过开展“异地学徒,追逐名师”活动,建立起老师读名著、学名师、成就自我的老师专业化发展机制,采取教授行为跟进式指导,为每位老师配置全国著名教育教授、名师的书籍或教学光盘供老师们学习;经过和名校联谊,互派干部老师异地顶岗,置换培训等方法,提升老师专业化水平依据老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实施分层要求,分类培训,使新老师、教学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不一样层次的老师均得以快速发展 构建魅力多元的课堂文化, 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品牌 实践课程目标、表现课程理念、构建课程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为此我们必需重视课堂文化的构建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特征表现为使课堂显示出文化内涵,就要达成高效课堂的共识高效的课堂必定是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的,必定表现“文化”的特质假如没有课堂文化的积淀,就没有高效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不但仅是学生主动参加取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师生民主互动、精神和生命洋溢的过程我们学校关键经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高效课堂的落实 一是推行“3+2”备课模式3”指老师在备课时着重做好“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段目标;“2”是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个人再次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法。
凝聚集体智慧的备课是确保课堂效益的前提 二是构建以自主学习为关键的多课型教学模式在“尝试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后拓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先尝试,先活动,先自主,先探究,在此基础上老师精讲点拨围绕这一总的教学模式,着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学科又把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细化研究,总结了新讲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一样课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是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一课多轮上”“一课多人上”促进老师不停研究,不停反思,不停改善完善,重复磨课凝聚了群体的智慧,为老师搭建了一个发觉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人人全部有自己的“经典课堂” 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 充足张扬学生的个性专长 课程文化的构建须立足于“课程”,着重对课程本身加以探究,假如离开了“课程”,就谈不上所谓“课程文化”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方面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教育资源,主动拓宽课程领域,建设含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是遵照儿童的成长规律,构建生活德育课程长久以来,因为德育目标存在“远、大、空”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状况,造成了学校教育和学生行为“两张皮”的现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我们学校遵照“生活德育”这一课程宗旨,在生活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精心营造校园文化熏陶学生草坪边、墙壁上、走廊内,“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等名言警句时时启迪着学生奋发向上;《弟子规》《养成教育歌诀》《八荣八耻铭心怀》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无声地浸润孩子的心灵;真善美、礼义信等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无声地熏染孩子的性情其次养成教育从生活小事抓起如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讲话做起;文明礼貌从“轻声慢步,右行礼让,微笑问好”做起感恩学校从讲究卫生、主动捡起校园的纸屑、爱惜校园的花草树木做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部蕴含着教育的素材再次寓德育于活动中我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每个月一专题”活动如三月份为爱心奉献月,四月份是环境保护教育月,五月份为民族精神月,六月份为艺术节,七月份科技节,九月份礼仪教育月,十月份读书节,十一月份体育节,十二月安全法制教育月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受到教育、受到熏陶 二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探索类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由“学科”和“活动”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
所以,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而且是完善新的课程体系的必定要求本着“点上深化、集中攻关、结果共享、全方面推进”的标准,我们实施了老师第二课程拓展计划,加强了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每位干部老师依据自己的教学岗位、本身专长进行课程开发,组织学生结合假期外出旅游,围绕地域、物产、风俗等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海王纸业有限企业、大珠山风景区为依靠,实施“社会课堂”计划,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游览等活动,提升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以科技月为依靠,开设机器人制作、动植物标本、航空航模、废旧物品再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手脑并用的爱好和探索科学的热情 三是立足于学生的全方面健康发展,构建艺术和健康课程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全方面发展为此,我们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足利用阳光大课间,开设集体舞、健身操、球类等课程,使每个年级全部有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借助社会优质资源,设置武术、球类等课程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还以“轻轻语小屋”为载体,经过部分谈心、悄悄话信箱、导师教导、网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为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我们还把富有专长的社会人士、热心于教育的家长请进学校,担任学校的兼职老师,开设了管乐、民乐、合唱、舞蹈、书法、绘画、剪纸、手工、围棋、摄影等课程,利用每七天三下午和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长培训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不但形成了家长、小区人士参加教育、管理的开放办学的好局面,而且有力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专长 课程结构的创新,实现了教育目标的“三个超越”:一是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她们在自主探究中开掘智慧,放飞心灵;二是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利用优质的家庭、社会资源发展专长、培养能力;三是尊重老师,超越老师孩子们超越老师的过程既是老师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学会生活、学会批判,她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