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docx
5页制造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曾俊Reference: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织,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Keys:物理教学 好奇心 探究欲望 自主参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曾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既要有一定的练习,又要足够新颖,能产生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能引起好奇心,激发认识兴趣,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一、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会感到困惑,头脑中的概念就会“打架”这能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1、实验中引发的认知冲突如在讲授关于金属膨胀的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块由两块金属合在一起的金属条,当用小火慢慢加热时,这块金属条开始向下弯曲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金属条会这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说是或不是当学生一致同意金属条加热变软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弯曲时,教师把金属条反过来加热,这时学生发现金属条向上弯曲,并未向下弯曲紧接着通过问答引发不同的假设,直到最后得到合理的解释此时,全班学生的结论是:金属受热膨胀时,不同金属的膨胀程度是不同的2、制造“问题情境”,引起争论如在讲“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时可以这样开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教师没有笑,要学生认真考虑忽然有人醒悟过来:“能不能推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摩擦力的关系……”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影H向水平方向的运动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由认知冲突而引发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把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二、创新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如讲授“摩擦力”一节时,在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一个盛油,一个是空的,、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一粒光滑的钢珠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学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趁势利用这一“悬念”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展开有趣的讨论这样一来,花不多的时间就可以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具有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会持续很久很久,甚至是一生三、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教师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而且还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生的学习因此被促进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1、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如在学习《升华》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片段请学生依据看到的“烟雾缭绕”的场景,以场景布置人员的身份参与拍摄,思考应该怎么做有学生说,洒些水,利用水蒸气液化产生的雾:有的学生说点些蚊香之类的东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讲出的这些方法可能有一点效果,但达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实际上,工作人员只要撒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就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景象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拍摄现场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急于求知的积极性2、参与活动,促进思考如在有关电学的教学中,引入滑动变阻器时,组织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一上课就放手让学生选用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最好是能调节灯泡的亮度学生见到桌面上的新“东西”(滑动变阻器),就跃跃欲试部分学生经过摸索,终于把它连接在电路当中,并且在滑动滑片后,发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活动成果,自然兴高采烈、思维活跃。
接着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分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班上某些同学想把家里的学习台灯变为可调节台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7学生想到学有所用,思考积极教师逐步引导,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有关)改变电流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改变哪个因素最方便?(改变导体的长度,再进一步介绍滑动变阻器这种仪器,让学生认识它的结构以及对电流的作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这样让学生“卷入”活动并促使其思考,学生既可追寻学习的乐趣,又能对滑动变阻器这个新仪器的结构以及原理理解得更为透彻总之,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教师给出能导致问题深入的相关信息,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点拨启发,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研讨的动力,能极大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