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doc
7页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的范围、特点和地位⑴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⑵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⑶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补: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 (最北部——我国纬度最高:最东部——我国位置最东部)(2)海陆位置(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3)政治地理位置(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特别是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我国四极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南端——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的抚远三角洲最西端——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 补:如何理解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自然地域特征地表结构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优势农业资源山环水绕山地西部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北部小兴安岭东部长白山地沃野千里平原南部辽河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三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喜玛拉雅山南坡);东南林区2、自然条件(1)气候——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温①夏季温暖,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的需求。
②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③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还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降水①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②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利于缓解春旱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旱、涝灾害误区:东北地区最北部的无霜期仅80天左右,作物难以成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东北地区最北部虽为寒温带,≥10℃积温在1500 ℃以下,无霜期仅80天左右,但可种植春小麦和早熟大豆,其生长期较短,当地的气候条件可满足其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2)地形、土壤条件因素东北地区的特征影响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大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利于农业生产东北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世界三大黑土地:中国东北地区、乌克兰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东北地区的地形方位地形单元及特征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的草原牧场适合发展畜牧业,是畜牧业基地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适合发展种植业,是商品粮基地东北西三面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适合发展林业,是林业生产基地3、社会、经济条件因素东北地区的特征影响工业基础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交通运输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机遇人口密度开发晚,密度低农业经营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区位表现位置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条件基本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求地形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工业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交通、科技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二、农业布局特点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区自然条件耕作农业区小麦区北部,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湿润、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水稻分布区辽河和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玉米区普遍,向北种植的比例减少,主要在松辽平原大豆产区北部,向北种植比例增多林业和特产区林业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湿润、半湿润的山区特产区珍贵药材产区长白山区苹果梨产区延边柞蚕茧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半岛丘陵区苹果产区辽南畜牧业区放牧畜牧业区西部高原(三河马、三河牛)、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部分林区草地半干旱的高原地区舍饲养畜业区广大农区湿润、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及成因1、地位——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化机械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3、地区专业化生产 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四、农业发展方向1.农业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总方向:最大绿色食品基地 高水平专业化区域区域差异: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重点: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重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知识结构4.1 易考点1.东北地区的位置(临海、邻国)、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地形图(山脉、平原、河流)2.东北地区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成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第二节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补:①城市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地区城市化。
②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③工业化为什么可以促进城市化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城市化一、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即进行产业转移),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存在的问题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和劳动力成本低优势丧失优势政策和侨乡优势工业实力较强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增长特点较慢较快影响增长速度的原因投资规模小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高 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是如何进行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中,存在两种交互作用的模式:其一是“农村兴办乡镇企业”为特征的小城镇化模式;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特征的“农民进城”的城市化模式。
补: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成因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中村成为城市发展隐患(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补:“水质性”缺水及其成因 可利用的水资源由于受到各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不能使用而缺水,叫水质性缺水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放到天然河道、湖泊,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3.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泛珠三角”经济圈(3)加强规划与管理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 珠三角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表现成因解决措施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市场腹地狭小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加强规划与管理知识结构4.2 易考点1.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2.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3.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4.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