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生育制度有感》.doc
3页读《生育制度》有感婚姻和家庭不仅是个人人生中难以缺少的组成部分,还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和谐的婚姻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而和谐的家庭更是构建稳定社会的基石费孝通先生在其所著的《生育制度》中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通过阅读此书,我对婚姻和家庭方面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与理解家庭和婚姻两者往往不可分离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一般而言其成员主要有父母和孩子构成婚姻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而结婚,一般意义的解释是男子和女子经过合法手续结合成为夫妻,而社会的意义则是这些意义加上抚育子女的任务马林诺斯基曾说过:“家庭不是生物团体的单位,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也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 ”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提到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单位,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而组成家庭的前提就是婚姻同时《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一章中也明确说明了孩子是家庭稳定的标志,是家庭独立的依据,甚至是婚姻确立的根据即家庭是父、母、子三方所组成的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而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的。
这些都体现了婚姻和家庭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本书中提到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限制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的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关系稳定性的因素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决定亲子的社会关系的是婚姻关系,不是生物关系而婚姻制度则是稳定社会的良好工具,是人类诞生以来为了整体的生存和延续而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稳定社会关系的工具通过婚姻进而家庭的形式使每一个人都在某个小的组织中,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牵制保证该组织的相对稳定每个个人都相对固定在自己的婚姻或家庭中,从而也减轻了给组织外部,即社会其他个人、组织或群体施加的影响这种网状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社会整体的相对稳定因而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婚姻并不完完全全是一件私事,它是一个向社会宣告两人关系的社会文化产物因此,婚姻并不止是生物的交配,也是文化的交流婚姻的主要意义则是在确立向孩子的抚育的责任种族的绵续是指这个世界上继续不断地有该种生物存在,婚姻后的生育就可以保证这一绵续的存在生殖只是新生命的造成,而抚育是生活的供养孩子的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
孩子不但是夫妻生物上的结合,同时也是夫妇性格上结合的媒介,从孩子在夫妇关系上的创造性,使我们对“三角形的完成是孩子的出生”这一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稳定夫妻关系的是亲子关系抚育的内容包括儿女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即父母要给予孩子实物食粮和精神食粮,将自己的所知所学传递给儿女,为子女铺就未来的路,也为父母在生死之间架起一道保障父母需要去征服孩子不符于社会的本性,为孩子打磨掉身上不利于他们向前滚动的棱角在双系抚育下,父母双方需要合作与分工,也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角色为了更好的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抚养都是有一定的责任的,而且最好的方式是双方的角色是互补的,这样才能更加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性格的完善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到男女分工体系中,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必须包括两性的合作,两性分工是形成双性抚育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不同来自于社会建构通常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并非是家庭常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应该是每个人所做的是符合自己意愿的,并且是双方互补的最优产物,这样的发展才是常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家庭,所有父母都能对子女抚育问题有清晰理性的把握,在或多或少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但是家庭抚育是与生俱来的,更加是一种众生相伴的特殊教育,它是循序渐进的,并不能为其它的方式所取代,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同时婚姻的契约中往往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妻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妻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妻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社会结构中的三角,明白了婚姻是为了子女的抚育,就易理解家庭是父、母、子三方所组成的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既然婚姻是为了子女的抚育,抚育必须有抚育的对象,因此子女是构成家庭的重要角色只有有了子女并进行抚育的时候,家庭在结构上才算完备,在任务上才算在发挥其作用这就是书中所说的“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而稳定的三角则构建了家人稳定的关系,以此为基连接了其他的三角,从而可以形成家族社会力量的庞大、社会资本的丰厚可以使子女在这三角关系中成长得更好,这也为下一个三角关系的构建设立了模板尽管称父母与子女间三角关系为稳定的三角,但是与其他生物一样,人在成熟之后是需要离开家庭去创造新的家庭的,这就决定了家庭是具有暂时性的特征在相当时间亲子联系必须逐步切断,这个过程可以称之做社会性的断乳社会性的断乳督促子代要快速成长,要学会适应社会规则,要找到构建下一个三角的“合作者” 。
这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家庭的暂时性年轻一代终要离开前辈的家庭,但是三角的团结决定了老三角在新三角的构建中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子代也会在涉足新领域的挫折中表现出对老三角的温存的留恋孩子们也会发现,他们心目中完全的保护者在他们长大之后也不是全能的,他们需要发展自我来保护自己、保护父母除了以上所述外,财产继承也是家庭中一项重要的问题在多年的抚养与互动中,子女从上辈获取了很多的东西,这表现在物质与精神上社会继替遵循着“就近原则” ,同时也受到子辈人数多少的限制,即越是亲近的人越有可能从上辈获得其留下的遗产,同辈人数越多其分配到的遗产就越少而这里的“遗产”不是一般的财产概念,它囊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探讨了一种有多个继承人的情况下上一代的财产如何分配给下一代的问题众所周知,如果一对夫妇只生育一儿一女,那么男婚女嫁之后,父辈的财产就可以比较完整地传到子辈的手里,不存在继替困难或财产纠纷但是如果子女很多,就会产生以多继少的麻烦如何解决,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种解决办法,即:人口的控制、长幼行序和萁豆相煎人口控制是一种根据社会结构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办法人类已从单个家庭继替的困难看到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现在和未来人口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对我国而言更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国策,不可动摇长幼相序和萁豆相煎则是相对而言较为传统和古老的继承方式长幼行序,就是子女出生的先后次序虽然一般来说每一个孩子对父母都是重要的,因感情的需要应实行平均分配财产的方法最为理想和合理,但实际上却行不通原因有二:一是某些资源的完整不可分性决定它的继承必须是以一继一式的,如社会地位和权力;二是子女出生的先后次序、资质能力等原因决定每个人承担的权利、义务、责任不同因此,本着少生纠葛、避免混乱的原则,人们制定了长子权和幼子权长子权就是长子继承制,幼子权就是幼子继承制而萁豆相煎讲的则是三国时期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残害兄弟曹植的故事费孝通先生在此以箕豆相煎为例说明以多继少有时可以导致手足相残费孝通先生所写的不只是一本《生育制度》 ,也是一本切切实实的家庭制度,透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婚姻和家庭间的紧密联系、父母对子女的抚育、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社会性断乳和社会继替等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令我对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为我今后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家庭观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