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刘桥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246901874
  • 上传时间:2022-0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4.36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刘桥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中间出现的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不过是这种风气的一个归结点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已经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既不必像山涛那样在“宫阙”和“竹林”之间两厢和悦,也无须如向秀一般始离而后附阮籍似的一面竭力冲破名教的网络,一方面得到“大将军”暗中保护的尴尬,也不必了他回归到了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田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的转变,不仅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如同陈寅恪先生所说,陶渊明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佯狂任诞”当时的士人其实还有另外的精神栖居点和归宿,这就是佛教和道教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同样可以让士人得到哪怕是瞬间的安宁南朝由东晋而宋而齐而梁而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五易朝纲,对浮屠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梁朝之武帝萧衍甚至宣布佛教为国教,自己则三舍其身,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北朝虽然出现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但为时甚暂,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佛教在北朝的发展只不过呈现的方式和归宗的旨趣,南北殊有别耳汤用彤先生说“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诚为不刊之论而且北方当佛教受阻的时候,道教有了长足的发展道士寇谦之被北魏宰相崔浩尊之为师,魏太武帝为表示尊崇道教,亲自为寇氏起道场,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当然佛道相较,则即使经历了毁佛事件的北朝,也还是释迦牟尼的势力更占上风因此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外,还要“禅林”和“道场”可以安顿自己当然各种精神栖息之所,往往是互相交错的,而不是彼此无与,截然分离东晋的清谈,特点之一就是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只不过玄风占有明显优势,所以王导才能够无所顾忌地调笑僧渊:“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而到南朝的齐梁之后,玄风渐呈被佛理吞没的趋势儒道、儒佛、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撞击,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三教合一”的种子,在彼此初相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悄悄地埋下了治史者或谓此一时期之玄远任诞傲狂之风,继之以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的坐大其间,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难免有失敬不德的乱世之目。

      摘自刘梦溪《从“竹林”到“田园”到“禅林”》,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转变,既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B.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经历转变之后才找到的瞬间的安宁C.北朝出现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虽然为时短暂,但对佛教在北朝的发展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D.东晋的玄风,在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之中占有明显优势,直到南朝的齐梁之后,才逐渐呈现被佛理吞没的趋势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山涛既沉醉于“宫阙”,又沉醉于“竹林”;向秀开始远离“宫阙”而后来又依附于“宫阙”,他们都没有摆脱名教的约束B.陶渊明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但他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并没有佯狂任诞之意C.南北朝经历了东晋和宋、齐、梁、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虽然五易朝纲,但当时对佛教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D.“三教合一”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当时儒、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摩擦和冲突,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标志着这种风气的结束B.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虽然“北统”经历了一定的波折,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影响C.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后,终于学会了用“禅林”和“道场”来安顿自己D.作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玄远任诞傲狂之风,后来被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所取代,造成了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参考答案:1.B2.C3.B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此一新信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经历转变之后才找到的瞬间的安宁”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说“此一新信仰同样可以让士人得到哪怕是瞬间的安宁”,说明之前的“魏阙”“竹林”“田园”也可以得到安宁;另外,原文说“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没有包括“魏晋”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南朝”,而不是“南北朝”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标志着这种风气的结束”理解错误,原文是说“中间出现的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不过是这种风气的一个归结点”,陶渊明是东晋时代,而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南北朝,从时间上看也不是“结束”;C项,“终于学会了用‘禅林’和‘道场’来安顿自己”理解错误,原文说“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外,还要‘禅林’和‘道场’可以安顿自己”,说明它们并不是分时间先后的,而且,原文说“各种精神栖息之所,往往是互相交错的”;D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治史者或谓”,表明这是“治史者”的观点,而不是作者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陶渊明的“真”不似嵇康、阮籍自由中带些放任不羁,亦不似大谢、小谢清丽里略露矫揉造作陶渊明的真是“真想”“真意”,是关于“真”的想,关于“真”的意,是涵盖其全部人生理想在内的抽象概念他的“真”是经历人生种种挫折磨难后潜心参透的某种顿悟这种顿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确是全面忖度得失荣辱、功名利禄后心如止水的灵魂净化,感情回归其“真”首先表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由此可见,他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言”之影响,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与情趣他读书可以不为繁琐的训诂,领悟文章内涵全凭自己意愿所有的外物情感经过他的酝酿便烙下了其独特的风格不仅是读书,陶渊明在饮酒方面亦表现出难得的直率与纯真,如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丛菊中坐,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其真率达到如此,让人感叹他对待“仕途”的态度也同样可以用“真”形容陶渊明的思想构成并不单一他从小研读儒家“六经”,亦爱读《老子》《庄子》,因此,“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超然事外的老庄之道,甚至般若的万有皆空思想都对他的人格形成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记。

      陶渊明少年时代便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他在诗文中毫不掩饰自己进取功名的热情:“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诗中强烈地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与效忠国家的豪情然而,他所生活的东晋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像陶渊明这种骨子里都写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正义诗人是无法融入,也是不被接纳的诗人在矛盾中徘徊,在徘徊中冥想,面对不能改变的现状,他只能独善其身,并称“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绶去职而归他终于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隐归陶渊明是痛定思痛后毅然的决定,也是对政治仕途失望至极后的极端表现,直指心端他的隐是一种看透世间风月后的淡然与决绝儒、道乃至佛,几家之言,不同的人生观融合汇聚,却被陶渊明吸收达到了协调统一经过他“出与入”思想的锤炼和躬耕经历洗涤后,其思想完成了成功的过渡,价值取向也终于找到了归宿,更加纯净心灵的指归使其他的事物变得空淡,即使触及情感亦不会扰乱心中定数,更不会影响他归隐的决心,因此可以直视痛处并且抒发感情而不需逃避再次,陶渊明对待劳动态度也可以说明他的为人之真梁启超曾说:“老实说,他不过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孔子说过:“忧道不忧贫。

      孟子亦称“劳力者治于人”,可是陶渊明却摒弃了这些思想,没有故作矜持,而是从内心感受出发,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亲自耕作,并称“瞻望邈难建,转欲忘长勤”,足以证明了他的率真与质朴在东晋那个强调门第宗族的社会里,劳动是被视为下贱的事的,陶渊明的行为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究其原因,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陶渊明出身没落仕宦家庭,门第微寒,因此他的身上没有富贵公子所具有的飞扬跋扈和假意清高陶渊明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的处境,体会他们的生活艰辛另外,也与他的贫困生活有关,他曾在诗中毫不掩饰地说“倾壶绝余沥,窥社不见烟”“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他虽然为贫所困,却未被贫困压倒,他躬耕于农田,与农民一起劳动,是他净化思想沉淀浮躁的过程,亦使他的心灵最终洗尽铅华,形成宁静质真的风格摘自《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有删节)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陶渊明从小研读儒、道家等典籍,“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超然事外的老庄之道,甚至般若的万有皆空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B. 陶渊明年轻时有进取功名的热情,但无情的现实使他只能独善其身,并称“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绶去职而归C. 痛定思痛的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看透世间风月后的淡然与决绝,价值取向终于找到了归宿,因此更加纯净。

      D.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东晋社会,像陶渊明这种正义诗人无法融入和被接纳,陷入矛盾之中的诗人走投无路,愤而归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表明了陶渊明的“真”是平静、纯净的B. 文章在论述陶渊明对待“仕途”的态度时,既论述了他进取功名的“真”,又论述了他归隐田园的“真”C. 文章引用“忧道不忧贫”“劳力者治于人”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等句子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对待劳动态度的“真”D. 文章用总分结构,从生活态度、“仕途”态度、劳动态度三方面论证了陶渊明的“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陶渊明率真与质朴,尊重劳动人民,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亲自耕作,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美好德行B. 陶渊明理解下层人民的处境,身上没有富贵公子的飞扬跋扈和假意清高,他归隐耕田与出身寒门有关C. 陶渊明在归隐田园之后明确了人生价值取向,能够直视现实的痛处并且抒发情感而不需逃避,写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D. 陶渊明那些描写家境贫困的作品,反映了他净化思想沉淀浮躁的过程,体现了他的诗歌宁静质真的风格参考答案:1. D    2. C    3. A【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陷入矛盾之中的诗人走投无路,愤而归隐”错误,原文是“陶渊明是痛定思痛后毅然的决定,也是对政治仕途失望至极后的极端表现,直指心端他的隐是一种看透世间风月后的淡然与决绝”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C项,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对待劳动态度的“真”,错误,原文有“可是陶渊明却摒弃了这些思想,没有故作矜持,而是从内心感受出发”3题详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