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EPM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_1.docx
8页基于EPM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四、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路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静态多层结构与动态交互网络是其“共生演化”的内在逻辑,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逻辑应突破传统“自组织”的逻辑局限,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将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纳入系统中,丰富和优化创业教育系统中资源结构,创造更多的“交互”空间,以提升资源集结、流动、转化的效率宏观层次上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支持性氛围,中观层次上搭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互动平台,微观层次上激活以高校为主体的创业教学实践体系,从而建设多主体、多层次、多交互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一)搭建“一体化”生态系统架构本文立足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整体现状,对EPM模型的三维要素重新分类整合,构建一体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如图2),试图揭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构成与EPM三维要素的交互模式,将其概括为“四参与”“四模块”“一机制”体系其中,“四参与”是指参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学生、学校、企业及政府四个主体,具备对不同层次EPM资源要素的支配权;“四模块”指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实践和创业支持四种交互形态,模块中蕴含了EPM关联要素及其交互关系;“一机制”指各主体对创业教育进行绩效评估的“反馈机制”,系统内各主体依据评估结果完善模块建设,推动生态系统优化。
系统以四类参与者参与和支持四大培育模块的建设为周期的开始,通过建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养模块,健全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以创业课程成绩和创业实践成果的评估结果对四类参与者的反馈作为周期的结束,通过评估结果优化参与者行为,改进培养模块建设,形成闭环体系,使整个系统进入下一个周期总体而言,系统在EPM模型基础上,对结构层次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梳理,凸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三个主要特性:多样性,系统包括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高校、企业及政府等参与主体,同一类型主体在系统中的角色各不一样;网络性,系统中各培养模块相互交互、整合,体现出一定的网络复杂性,各个培育模块间的复杂作用会影响高校、学生等参与主体的行为决策;区域性,系统立足于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引导,需要结合当地的市场、文化和制度等环境要素二)打造“共生性”能力培养模块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开展提供空间、机会及相关媒介支持,创造与激活“交互空间”、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体现了共生活力的要义创业教育的核心对象为高校学生,高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场域,但其边界并非封闭,政府、企业等外部主体可通过资源注入、资源交换等形式参与到创业教育中,从而形成一个多主体紧密联系的区域性创业教育“共生性”系统(如图3)。
1.创业课程要素模块创业课程建设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模块,新时代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跳出对传统商科课程简单复制的模式,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渗透;打破学术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实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汇创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创业基础课程、创业竞赛课程以及创业实践课程三部分创业基础课程以通识课形式面向全校学生,构建起“创意、创新、创业”的创业基础知识体系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导论”“商业模式设计”等课程,激发创业意识,夯实创业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对创业相关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学习使其理性认知创业创业竞赛课程主要针对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培育与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开设创业项目计划书文本撰写、项目路演答辩等目标导向明确的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主要针对创业项目实践孵化,采取校内外专兼结合方式,吸引校外创业生态圈创业实践者到高校开展创业政策解读、风险投资等课程,助力创业项目孵化同时还增加创业心理学、创业失败与恢复等实践课程,全方位丰富课程体系2.创业实践要素模块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模块,针对多数高校创业实践不系统的问题,本系统着眼于拓展第二课堂实践版块,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开展创业竞赛实践、校外实习实践孵化园建设、自主创业实践三个方向的系统化实践教育,形成“创业研究—创新训练—模拟实践—项目实验—创业孵化”模式。
[16]创业竞赛实践即高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品牌创业竞赛,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开拓创业实践的内涵校外实习实践指高校鼓励学生到校外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实践,参与各类创业主题论坛,与社会创业者面对面直接交流,学习创业企业的实际运营自主创业实践指高校通过鼓励在校大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依托学校孵化基地,整合创业资源,开启创业实践3.创业研究要素模块创业研究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前提,是深化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的指导基础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创新驱动创业是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导向,鼓励高校充分利用实验室、科研机构等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校各自学科优势,加强前沿学科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力,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教学提供智力支撑此外,还应深化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未来发展路径、规律的自身理论研究在教学研究方面,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主客体等方面与其他课程教学均有差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主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探究式、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17],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将最新科技成果、创业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师教学本身的研究,充分吸收校外成功创业者、专业培训师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如何打造一支既有学术理论研究,又有丰富创业经验的高校创业教师队伍。
在实践研究方面,加强对创业孵化育成的实践要素、众创空间与高校的实践协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形式和方法等系列创业实践课题研究4.创业支持要素模块创业支持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驱动力,创业教育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扶持、高校支持与社会支持国家政策支持是指国家构筑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顶层设计,政府各相关部门在行政、融资、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精准施策,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体系地方扶持主要指地方政府针对西部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创业政策,精简机构,简政放权,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高校支持一方面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认真研究并落实国家的双创政策,对创业学生制订特殊的学籍培养方案;专设大学生创业实践与投资基金助推创业项目实践落地社会支持指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与投资服务机构通过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项目评估、技术支持、小额投融资、创业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探索高校与社会各界协同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圈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研究和创业支持四大要素模块导向明确。
本文依据各模块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的不同作用[18],以“学校—社会”和“理论—实践”两个维度建立四象限关系图(如图4),客观形象地描述了其二维关系创业课程主要由学校师生参与,偏重理论;创业实践比创业课程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且更偏重实践;创业支持主要由社会中的企业和政府参与,实践性最强;创业研究比创业支持更多地参与学校活动,并且理论性最强总体而言,横坐标方面,创业课程最偏重学校活动,创业实践次之,创业研究再次之,创业支持最偏重社会活动;纵坐标方面,创业研究的理论性最强,创业课程次之,创业实践再次之,创业支持实践性最强三)构建“交互性”评价反馈机制动态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机制是指系统对创业教育培养效果的经常性评价,依据系统运行实效,对迭代创业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而言,经常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创业课程的综合得分;二是学生创业实践的完成效果学生创业课程的综合得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结课考试成绩两部分,可相对全面且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学生创业实践的完成效果主要通过考察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参与度和获奖情况、学生模拟创业过程中的收益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三个维度,其中学生自主创业对社会的影响力可从企业运营状况和对社会的外部贡献度双面来考量。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行为主体通过对反馈的输出与输入转换、环境变化的自我适应与调整来维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创业成果接受社会检验,并对社会反馈作出回应生态系统可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进行评价和反馈机制建设[19],通过对创业课程成绩数据与创业实践成果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等一系列数据挖掘过程可判断生态系统的优势与缺点,相对于人工分析而言,信息技术可更深入更透彻评估生态系统的效果参与者通过评估结果发现创业模块建设中的不足,依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优化模块,完善生态系统建设大学生针对评估结果的问题反馈寻求专业帮扶,以期成功创业高校通过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遴选,实行精准化教育,更高效地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企业通过评估结果更好地捕捉机遇与发掘人才,实现双赢政府通过评估结果评判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完善或制定新政策五、结语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国内外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共同议题,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不同地区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处在起步阶段,创业资源有限,对如何体系性、动态性地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尚无路径可依,亦无统一范式可循。
本文结合创业生态系统和教育学相关理论,延伸了EPM模型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层次解构,提出了从一体化生态系统架构搭建,到“共生性”能力培养模块打造,“交互性”评价反馈机制构建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路径,鼓励高校突破传统“自组织”局限,将创业教育与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积极桥接政府、企业等外部资源,打造多主体、多层次、多交互的区域特色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创新创业发展增添动力,进而实现变轨超车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 http://[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3]唐景莉.创新创业:怎样破解六大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6(6):36-41.[4]严毛新.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5):48-55.[5]柏豪.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发展新思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7(11):85-89.[6]项国鹏,宁鹏,罗兴武.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及动态模型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2):80-87.[7]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4):37-42.[8]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8(1):48-52.[9]刘海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2):42-47.[10]蔡莉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5-16.[11]Isenberg D. J.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