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BYOD环境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以《专业英语》为例_1.docx
7页基于BYOD环境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以《专业英语》为例 摘要:目前在大班制、齐步走的高校课堂中存在教学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师生互动不足、过程性评价缺乏等问题,而学生人手一台智能终端的BYOD环境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并以此催生出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YOD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有效解决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表现可视化等方面的问题,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对激发学习兴趣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关键词:BYOD,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青年基金项目“云端智慧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内容的分析设计与应用研究”(14YJC880071)和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云端环境下数字教育内容服务关键技术及运营示范”(2013B010200004)一、引言高校专业课多采用大班教学、齐步走的传统授课方式,遵循兼顾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的原则这种方式下的高校课堂,课堂氛围沉闷、师生缺乏互动,并且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高校《专业英语》课程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多数高等学校的理工科专业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该课程对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英文信息汲取、语言沟通、学术交流、知识拓展等活动至关重要[1]目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着对听说能力关注不足、教师授课吸引力较低、师生互动不足、忽略过程性评价等问题随着计算机和智能终端(如智能、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普及,高校课堂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索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BYOD模式起初是指允许员工把自己的移动设备带入工作场所,用私有设备进行办公引申到教育领域便是允许学生把自己的移动设备带入课堂,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学习BYOD旨在鼓励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自主利用个人智能设备获取相关教学资源或完成教学交互,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2]本研究关注在BYOD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的功能、如何组织《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以实现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加大对听说能力的关注、加强课堂中过程性评价并通过即时反馈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最终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主动学习《专业英语》二、应用BYOD模式支持教学的优势分析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应用BYOD模式能够拓展传统的教室、书本、教师的学习环境,再现知识与情境的联结。
学生在拓展的课堂环境中实现对资源的自主学习,进行自定步调的测验活动,从而身处动态的情境[3]应用BYOD模式支持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生成性内容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经过加工的知识会在大脑中形成更深刻的印象[4]Aho和Haverinen等人提出,教学并不是按照预设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成性的主观活动[5]因此教学时既要达成预设的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又应当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内容BYOD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本身并不能提供丰富的生成性内容,但BYOD设备能够从丰富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和记录生成性内容三个方面促进学习者的生成性内容生成2.增进课堂交互行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交互,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是否高效对知识建构效果是否良好起到了较大的影响[6]在BYOD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交互方式在师生和生生间单一的言语交互基础上增加了学生与智能设备、教师与智能设备等人与技术的互动[7]在BYOD环境和数字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课堂活动的参与方式、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习者对课堂互动的感受会影响其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8]因此合理运用BYOD环境开展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促进过程性评价Sadler主张过程性评价是连接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的桥梁,良好的课堂互动有助于产生更为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促进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达到学生的自我检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9]Nystrand也曾提到,利用课堂交互中产生的生成性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10]BYOD辅助下的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对当前知识内容的测验,获得学生对问题的即时反馈学生便于对自己知识水平进行反思,查缺补漏;教师便于了解全班学生的学情,并给予必要的指导BYOD模式下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三、基于BYOD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设计1. BYOD环境的组成与特点基于BYOD的教学需要一种具有集群通讯功能、多媒体交互功能,无需二次开发、能适应不同终端平台的工具来支持设备与设备间的相互通信此外,为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与反馈,BYOD环境需要提供即时测试反馈的功能基于以上功能需求,本研究基于客户端与问卷网构建BYOD环境1)客户端实现即时通讯功能在课程开始前组建师生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群为学生共享或群发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定步调地学习相应的教学资源,同时为学生作品的展示提供平台。
2)问卷网支持即时测试与反馈问卷网能够很好地支持选择、排序、填空、阅读等多种题型,也能对同伴作品进行投票,实现简单的同伴互评限时答题功能能够加强课堂管控,避免个别学生超时提交拖慢课堂进度随堂测试以及即时反馈的内容以地址链接形式通过群发布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好测试题目,也可以针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展示作品即时创建测试题目,例如作品评价、观点投票等2. BYOD环境下教学活动组织BYOD课堂互动模式包含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成果三个层次以及支持教学活动开展的辅助功能,如图1所示在《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学活动包括讲授活动、答题活动、合作活动、口语交际活动等,其中答题活动、合作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可以在BYOD环境提供的试题分发、即时反馈、作品呈现、同伴评价、资源呈现以及自主练习等功能的支持下实现BYOD环境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有效课堂互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关键;良好课堂互动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形成有效的自我检控,使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建构,从而帮助达成教学成果,满足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图1 基于BYOD环境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图2为基于BYOD环境的课堂教学流程在通讯平台和测试平台的支持下答题、小组合作、同伴评价、测试与反馈等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图2 基于BYOD环境的课堂教学流程四、BYOD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与效果验证本研究对象为大学本科三年级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人数35人,开展为期半年的准实验研究《专业英语》课程开始前,研究者针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研,课程结束后,针对BYOD应用效果进行问卷调研与访谈问卷采用李氏量表进行测量,命制后随机挑选了一组实验人员进行测试,所获取的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证实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克朗巴赫系数0.879)1.基于BYOD课堂互动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之前研究者依照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表1 《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维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英语的特点与表达习惯;2.掌握计算机网络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与翻译方法;3.通过对课文中长句、难句的分析,逐步提高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快速阅读,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2.通过协作学习,提高知识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培养实践研究能力教学活动组织流程:教师建立《专业英语》群(通讯平台)辅助实施由浅入深的教学实验,借助问卷网(测评平台)开展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环节与支撑平台的教与学功能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其中教学环节已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表示该教学环节由对应的教与学功能支持完成表2 教学环节与教学功能关系表2.数据分析(1)《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BYOD了解程度课程开展前对35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BYOD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需求进行调查①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学生至少拥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或平板电脑等一种智能终端,能够构建BYOD教学环境、支持基于BYOD环境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调查对象对自我英语的评价以及对《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处于中下等(一般55.2%、不太好37.5%),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提高英语应用能力(86.2%)、专业知识素养(86.2%)和语言表达能力(65.5%)在课程知识掌握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55.2%)认为课程知识应当当堂掌握,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62.1%)将知识的掌握过程放在课外甚至部分学生(27.6%)把知识的掌握放在了考前冲刺阶段,这表明传统课堂并没有组织学生完成知识巩固和良好的知识建构对于智能终端的使用倾向,在上课过程中习惯使用智能终端的学生和不习惯使用智能终端的学生数量相当,比例都在40%~45%之间,由此表明学生对终端使用并未表现出特殊倾向性。
②学生对BYOD教学模式的需求绝大多数学生(75.9%)并不了解BYOD教学模式,仅很少的学生(6.9%)比较了解BYOD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由此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BYOD教学模式并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图3 学生对BYOD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在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生成性方面,学生期待能够增加游戏化教学(51.7%)、听说活动(口语练习48.3%、听说训练37.9%)以及同伴合作活动(同伴讨论37.9%、小组合作41.4%)由此表明,由于传统的大学专业英语课程对学生听说能力强调不足、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等原因,在活跃的氛围下“边合作边学习、边参与边提高”,“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便成为了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新需求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