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经济学(根据讲义整理).doc
6页公共经济学1. 市场失灵1.1 市场失灵: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资源配置:经济学中的资源:是指生产经济物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人们对稀缺资源的选择,就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家将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概括为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计划,即计划经济;一种是通过市场,即市场经济结论:没有市场是不能的,但市场不是万能的1.2 市场失灵表现方面1.2.1 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中,大部分物品是私人物品,另外还有公共物品二者的区别是看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指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某种物品,可以很容易地不让别人消费;非排他性则很难排斥其他人消费竞争性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量某种物品,就要减别人的消费量;非竞争性则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消费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公共物品的经典例子:灯塔结论: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够。
但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1.2.2 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正外部性: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教育负外部性: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污染在经济活动中,正外部性使产量不足,负外部性使产量过多产量不足与产量过多,都是资源配置失灵的表现1.2.3 垄断垄断:对市场的控制垄断可分为:人为垄断和自然垄断当有垄断时,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把价格提高到均衡价格以上这就引起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从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1.2.4 收入分配不平等初始分配:在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由于每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与质量不同,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必然引起收入不平等,甚至两极分化1.2.5 经济波动市场经济运行呈周期性波动状态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常见的现象遗憾指数(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表示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不受欢迎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6,表示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分析了历届总统选举中选举连任与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后,提出了这一指数。
在这一指数中人们对失业的关切程度远远大于通货膨胀2. 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职能”一词的本意是指人、机构或事物所具备的客观功能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P.A.Musgrave)主张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去概括公共经济职能的观点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由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因此,可将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概括为三大职能:参与资源配置、协调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2.1 参与资源配置2.1.1 资源配置的目标:效率2.1.2 帕累托最优:经济运行所达到的效率已经使一部分人处境的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说明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最优状态2.1.3 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刚好是市场失灵的前三个方面)(1)私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2)私人无法矫正外部性;(3)私人无法消除垄断2.1.4 参与资源配置的方式:(1)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提供国防、外交、治安等纯公共物品;(2)通过发放补贴与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准公共物品;(3)开征矫正性税收,实现外部边际成本内在化; (4)发放矫正性补贴,实现外部边际收益内在化;(5)导入竞争机制,抑制人为垄断;(6)实行政府规制,减弱自然垄断的影响。
2.2 协调收入分配2.2.1 收入分配的目标:公平公平不是平均,它允许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只是强调收入差距应控制在与效率相适应的水平上收入的差距通常借助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衡量G=A / (A+B)2.2.2 协调收入分配的理由:(1)社会成员拥有要素的质和量不同由私有财产制度、遗产继承制度、家庭出身背景、身体发育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所造成2)社会成员提供要素的机会不均等由歧视等因素所决定两个劳动者的天赋、智商、学历、才能、体质等条件都十分接近,却可能因为年龄、性别、容貌、信仰等方面的因素而面临极不相同的就业机会 2.2.3 协调收入分配的手段:(1) 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高税率的消费税和遗产税,降低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水平;(2) 安排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过低收入水平;(3)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4)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以反对歧视;(5)扶持工会等对抗垄断组织2.3 促进经济稳定2.3.1 促进经济稳定的涵义: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增长2.3.2 促进经济稳定的理由: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必然会使宏观经济的运行呈周期性波动状态。
2.3.3 促进经济稳定的手段:(1)税收政策:增加或减少税收2)支出政策:增加或减少公共支出3)赤字政策:增加或减少财政赤字3. 公共支出3.1 公共支出: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国家预算中用于公共部门的拨款、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公共部门的支出经济学中通常将公共支出划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按照经济性质,还可将公共支出分为经常支出和资本支出3.2 公共支出的原则西方国家的公共支出原则:(1)效率原则;(2)公平原则; (3)稳定原则中国的公共支出原则:(1)量入为出原则;(2)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原则;(3)厉行节约,讲究效率原则3.3 公共支出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公共支出规模可用绝对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当年价格表示的公共支出总量)和相对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表示统计资料表明,英国 1900 年公共支出为 2.8 亿英镑,1995 年已经达到 2927 亿英镑,而美国的公共支出由 1890 年的 8 亿美元上升到 1995 年的 15907 亿美元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经常性公共支出占 GDP 的比重保持在 30%以上3.3.1 宏观原因:(1)罗斯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支出规模扩张是重要的先决条件(2)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3)皮科克和魏斯曼:公共支出的向上刚性3.3.2 微观原因:(1)公共部门产量的决定;(2)公共支出的环境因素;(3)人口变化的影响;(4)公共物品的质量;(5)公共部门的投入品价格3.4 公共支出的构成购买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公共投资支出转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4. 公共收入4.1 公共收入的含义与形式公共收入是公共部门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自企业、家庭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公共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经常性非税收入、公债收入经常性非税收入:诸如预算外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基金收入、罚没收入等4.1.1 税收收入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三要素:即对谁征税、征什么税、征多少,即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税收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税收转嫁: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税收转嫁四种类型: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税收逃避:纳税人采取种种措施,达到少缴或不缴应纳税款的目的采取非法手段的,称逃税;采取不违反税法手段的,称避税税收分类:(1)按负担情况:直接税和间接税;(2)按税收和价格的关系:价内税和价外税;(3)按管理权限: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4)按课税对象: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中国现行税种(1994 年):流转课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课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资源课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财产课税:房产税、契税、遗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行为课税:印花税、证券交易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筵席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4.1.2 公债收入公债:公共部门举借的债公债类型:货币公债与实物公债;中央公债与地方公债;国内公债与国外公债;强制公债与自由公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可转让公债与不可转让公债;剪息公债与贴现公债公债的发行方式:直接发行与间接发行。
公债的发行条件:期限、利率和发行价格公债的流通市场:证券交易所交易和柜台交易公债的偿还方式 :购销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按次偿还法、以新换旧法公债规模的衡量:偿债率=到期债务本息/当年出口收汇款债务率=外债余额/同期 GDP公债结构:期限结构、来源结构、利率结构、投向结构、币种结构公债的功能:(1)弥补赤字的财政功能;(2)筹集建设资金的投资功能;(3)调节货币流通量的金融功能5. 公共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5.1 公共预算公共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年度)收支计划公共预算的收支范围在预算法中有规定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公共预算支出:一般公共服务、国内外债务付息、外交、对外援助、国防、公共安全、武装警察、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公共预算的体系:一级政府设一级预算,中国的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预算组成公共预算的形式:(1)单式预算:就是把所有预算收支放在一个预算表内2)复式预算:就是把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表。
中国自 1992 年起要求编制复式预算,分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5.2 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能及收入来源的制度,习惯上称作财政体制中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变迁:(1)统收统支(1950-52, 1971-75)(2)分类分成(1953-57, 1980-82)(3)总额分成(1958-70, 1976-79,1983-86)(4)大包干(1987-93)(5)分税制(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