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挖结合 高填方.docx
3页高填方路堤的质量控制施工控制要点: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预留路堤高度与宽度,填筑至设计标高 后要按要求进行超载预压1、 沉降和位移观测(1) 高填方路堤施工过程中和预压期内必须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以监测 路堤变形情况,控制填筑速率,指导施工;并根据实测资料推算评估工后沉降, 指导后续工程施工2) 沉降通过地表型沉降计(沉降板或桩)位移通过地表水平位移桩(边 桩)进行检测;必要时设地下水平位移计(测斜管)对地下土体分层水平位移量 进行监测3) 观测点的位置、数量及埋设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或合同文件的要求执行4) 沉降和位移观测要遵循“五固定”原则: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 被观测点点位要固定;仪器、设备要固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 基本固定;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5) 施工中严格按要求的观测方法和频率对沉降和位移进行跟踪观测,观 测资料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和汇总分析,及时指导施工和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评估 依据,并作为质量资料归档6) 当路堤中心沉降速率大于1.0cm/d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大于0.5cm/d 时,立即停止填筑,增加观测频率,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时恢复填筑施工前,在离路基沉降区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埋置2至3个观测点,用全 站仪及水准仪精确定出基点的标咼及基线的方位;在路基两侧的路堤坡脚处、坡 脚以外2m和4m处每隔200m分别对称埋置3个测点,测点用15x15x150cm的钢 筋混凝土桩制成。
在路基填筑前根据基点的标高及基线的方位用全站仪观测出测 点的初始位置,并做好记录;在路基填筑过程中,每天对测点进行一次观测(测 点位移变化不大时,可3天一次或7天一次),并记录观测数据当测点的水平 和竖向位移超出规范要求的值时,地基沉降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时必须立即停止 填筑,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待路基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2、 路堤边坡休整(1) 、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坡、横坡、边坡及相 应的标咼2) 、在休整需要加固的坡面时,预留出加固位置,对填土不足或边坡受雨 水冲刷形成小冲沟的地段,采取边坡挖台阶,分层填补,仔细夯实的方法处理3) 、路基两侧超填的宽度予以切除,边坡缺土时,要挖成台阶,分层填补 夯实4) 、挂线进行边沟休整,路基整修完毕后,堆于路基范围的废弃土料弃置 指定的弃土场3、 高填方路堤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及管理措施1) 路堤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防治及管理措施:① 施工时高填方路基要早开工,避免填筑速度过快,路基填筑完成后进行超 载预压,使高填方路基有充分的沉降;② 严格控制填料质量,施工中做好排水,防止局部积水;③ 在软弱地基上进行高填方路基施工时,除按设计对软基进行处理外,从原 地面以上1〜2m高度范围内不得填筑细粒土,应填筑硬质石料,并用小碎石、石 屑等材料嵌缝、整平、压实。
④ 视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延长预压时间,按规范补宽和补高2) 路堤滑动或边坡坍塌防治及管理措施:① 填料来源不同,性质相差较大时,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应纵向分幅填筑② 必须按要求超宽填筑、超宽碾压,每侧超设计宽度不少于50cm,并保证 压实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③ 基底处于斜坡地带时,必须严格按要求开挖台阶;④ 施工中做好防排水工作,工序衔接紧凑,防护工程如急流槽等应及时修筑⑤ 全部返工,对基底处理合格后重新按要求分层填筑压实4、 土方路堤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及管理措施1) 中线偏位防治及管理措施:① 加固保护导线点至交工验收;② 每填高60-80cm恢复一次路线中桩,测定路基标高及宽度;③ 亏坡的一侧按照规范要求开台阶补填,多余的一侧进行削坡处理对现场 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监理人员进行相应处罚2) 翻浆、“弹簧”现象防治及管理措施:① 避免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含水量大于 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② 土的实际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采取翻拌晾晒、加白灰或换填适宜的 填料,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压实;③ 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3) 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防治及管理措施:① 路基施工必须按要求进行超宽填筑;② 控制碾压工艺,保证机具碾压到边,确保边缘带碾压频率不低于行车带。
③ 返工至符合压实度要求的层次4) 起皮、松散防治及管理措施:① 起皮:严禁薄层贴补;低液限粉土填筑路基时,碾压过程中应适量洒水;② 松散:适当洒水后重新碾压;冬季施工时填筑层碾压完毕后及时封土保温5) 路基边坡冲刷防治及管理措施:① 削坡后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② 按要求设挡水埂和临时泄水槽,且随时保证完好并发挥作用;③ 雨水冲刷后应及时修补路基;④ 路基必须按要求超宽填筑、超宽碾压;亏坡整修严禁贴补;⑤ 排水沟边缘距路基坡脚不小于2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