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新技术领域十一五科技成果介绍.pdf

14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4686347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26.2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高新技术领域“十一五”科技成果介绍一、能源领域(一)领域综述一、能源领域(一)领域综述能源领域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大力开发节能和能源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和利用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攻克一批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一批新兴能源产业生长点,掌握新能源战略高技术,建立能源科技持续创新平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高效能源技术支撑二)重大成果1. 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二)重大成果1. 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国内各方力量,经过 4 年的艰苦攻关,使我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直输变电关键技术,并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应用晋东南(长治)-南阳-荆门 1000kV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经于 2009 年 1 月 6 日投入运行, 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至今运行情况良好, 标志着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广±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经于 2009 年 12 月 28日投入运行,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至今运行情况良好,标志着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展一个新的电压等级, 国外工业发达国家通常需要十年的时间,我国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创2造了世界电力工业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2. 中国实验快堆2. 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于 2010 年 7 月 21 日首次达到临界中国实验快堆是 863 计划重大项目, 它的建成在我国快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实验快堆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特点,是几代快堆人开拓创新的结晶建造 CEFR 是我国快堆发展的第一步建造实验快堆的目的是: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培养人才和进行新型燃料、结构材料的堆内辐照考验,为我国快堆的后续发展打好科研、设计和人才基础二、交通领域(一)领域综述二、交通领域(一)领域综述交通领域重点提高电动汽车、高速列车、传统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和船舶等交通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品牌产品产业化;发展综合交通智能化技术,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提供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突破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和安全关键技术,增强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攻克高难度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 为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技术保障二)重大成果1. 新一代高速列车(二)重大成果1. 新一代高速列车京沪高速铁路全长 1320 公里, 设计持续运营时速 350 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在《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3“新一代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 的支持下, 科技部、铁道部组织 25 所国内一流高校、 11 家国家级研究所、 68 名院士、500 余名教授、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经过 3 年多的努力研究,设计、开发了新一代高速列车,满足了京沪高速铁路运营需求 攻克了头型设计、高速转向架、车体等核心技术,开发了设计时速400 公里的高速检测车2.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经过“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与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研发平台,初步构成了关键零部件的配套研发体系,已有 160 余款各类电动汽车进入中国汽车产品公告, 实现了各类电动汽车的整车生产能力,成功实现了近 600 辆电动汽车在 2008 年奥运会的交通服务,以及千辆电动汽车在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示范运行在“十城千辆”电动汽车试点示范工程中,截至 2009 年底,13 个试点城市共有 5000 辆各类电动汽车投入示范运行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截至“十一五”末期,本项目共申请专利近2000 项,建设了 30 个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制定电动汽车相关标准 42 项,其中国家标准 35 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四项。

      本项目的实施,在促进电动汽车技术水平取得进步,产品可靠性、寿命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预计 2015 年,我国电动汽车将达到百万辆级的应用规模三、信息技术领域(一)领域综述三、信息技术领域(一)领域综述4“十一五”期间,863 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部署了 4 个重大项目、25 个重点项目、910 项专题课题,安排国拨经费共计 40.7亿元五年间,突破了一大批长期制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在若干前沿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在先进计算技术方面, 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与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相继研制成功 3 台千万亿高效能计算机,国家网格服务环境投入运行, 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量存储系统和高端容错计算机实现了零的突破, 为降低我国信息化建设成本、 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文为核心的多语言智能处理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在通信网络技术方面,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丰硕,掌握了大批核心技术及专利, 个别技术领域 (第三代移动通信、 下一代网络、光传输、音视频编码等)全球先进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涌现了华为等一批在设备自主研发方面具备了较强能力的企业, 国内网络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并且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我国积极参与 ITU、ISO、3GPP、IETF、OIF、OMA、TMF、OFC、ETSI 等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和论坛标准化组织的活动,对国际标准影响力显著提升二)重大成果1. 三网融合(二)重大成果1. 三网融合“三网融合”” 的技术核心是要解决大规模高速低成本网络接入大规模高速低成本网络接入和实现信息的可管、可控、可信可管、可控、可信我部从“九五”开始就决定重点发展新一代宽带信息网、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九五”期间设立了“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研究开发”重大专项,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网络设备建5成了“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 ; “十五”期间继续设立了“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 ”重大专项,提出了创新的网络体系架构和核心关键技术,完成了成套设备研发,开展了“三网融合”业务试点; “十一五”期间又设立了“新一代高可信网络” 、 “可信任互联网”和“中国互动新媒体网络与新业务工程”重大项目, 以三网融合业务为核心,利用广电长途干线网实现互联,建设跨区域的国家试验示范网络,开展新业务试验,形成新的网络体系、运营体系及相关技术支撑体系,引领和支撑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向“三网融合”方向演进。

      此外,为克服技术“成熟度壁垒” ,在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的同时,我部充分发挥部局市合作机制的优势,与相关部委和地方密切合作,积极开展规模试验和应用示范先后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建成了 10 万户规模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 ”示范网络和 50 万户规模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上海示范网,成功开展了“三网融合”业务应用示范,为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探索新型运营服务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使我国全面具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核心技术条件和产业支撑能力62. 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2. 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高性能计算是继理论和实验之后, 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三大方法, 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高技术, 也是确保国家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和领导地位的重要工具我部从“八五”开始就通过 863 计划持续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和产业化 从 1993 年到 2004 年, 先后研制成功曙光 1000、曙光 2000、曙光 3000、曙光 4000 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了我国商用高性能计算机“从无到有”和“从有到强” ,完成了从十亿次向十万亿次的不断跨越,并辐射和培育出了以曙光、浪潮、联想、 神威为代表的国产高性能服务器名牌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十一五” 期间, 863 计划安排国拨经费 9.4 亿元设立了 “高效能计算机与网格服务环境”重大项目,部署了三台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研制目前“天河一号”和曙光 6000 已研制成功,分别居 2009 年 11 月和 2010 年 11 月全球高性能计算机 TOP500排名的第五和第一;另一台“神威蓝光”有望成为我国首台完全采用自主 CPU 的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 并在体系结构等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此外,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高性能计算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我部在“十一五”期间部署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的过程中,充分吸收用户单位和所在地方政府参与研制与运维,批准建设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天津和长沙中心,并正在积极筹建济南中心目前,中国国家网格已连接全国 8 个城市(北京、上海、西安、济南、武汉、合肥、深圳、香港)的 10 个计算节7点,形成了 380 万亿次的聚合计算能力和 2200 万亿字节的存储能力,部署了 200 多个各类应用,在新药研发、气象预报、流体设计、石油勘探、载人航天等领域 700 多个科研和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一)领域综述四、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一)领域综述“十一五”期间 863 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部署了 2个重大项目、21 个重点项目、417 个专题课题,共安排国拨经费14.3 亿元,在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深空探测与空间试验、先进航空遥感系统、核心传感器技术系统、高性能遥感信息产品加工、大型地理系统软件技术系统、高精度无缝导航定位技术系统以及面向应用核心关键技术与重大系统等八个方面进展显著, 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技术创新成果,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前沿技术研究成果。

      二)重大成果1. 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二)重大成果1. 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空管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保障飞机在规定空域内安全、有效、有序地飞行,并配合国土防空系统维护国家领空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投入数百亿元引进了国外陆基空管系统, 初8步实现了空管系统的现代化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用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以年均 17%的速度快速增长,运输总周转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现有陆基空管系统的保障能力已趋于饱和,且从未来国家战略安全和航空产业的发展考虑,迫切需要自主开发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十一五期间,863 计划安排 1.2 亿元启动了“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重大项目,面向我国未来二十年空域资源开发利用、飞行流量管理和空管服务保障能力的需求,综合采用卫星通信、导航、网络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将星基系统与现行陆基系统高度集成,构建集导航、通信、气象、监视、运行和维修为一体的空天地综合保障系统 目前, 项目已在航空导航、 综合监视、协同控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研制了一大批核心装备和关键系统,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航线,将原有飞行最小垂直间隔由 600 米缩小到 300 米, 使我国空域容量增加了 70%,有效缓解了航路拥堵的问题,同时大幅减少地面延误、节约燃油。

      未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必将大幅提升我国空管服务保障能力, 为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2. 先进航空遥感系统2. 先进航空遥感系统面向我国遥感数据巨大需求和卫星遥感载荷发展的要求, 系9统部署了高空航空遥感、 中低空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 构建了能够满足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的高、 中、低空有人与无人飞行平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制成功高精度POS 和稳定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机载 INSAR 系统、组合宽角数字相机、小型化 LiDAR、基于 Offner 技术的高分辨率高光谱相机、新型 TMA 大视场多光谱相机等先进遥感载荷, 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多种遥感载荷与飞行平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