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MP培训资料无菌附录实用教案.ppt
165页培训(péixùn)内容简介一、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fànwéi))二、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三、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四、无菌药品(第四章—隔离操作技术)五、无菌药品(第五章—吹灌封技术)六、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七、无菌药品(第七章—厂房)第1页/共164页第一页,共165页八、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八章—设备)九、无菌药品(yàopǐn)(第九章—消毒)十、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章—生产管理)十一、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一章—灭菌工艺)十二、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二章—灭菌方法)十三、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三章—灭菌药品(yàopǐn)的最终处理)十四、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四章—质量控制)培训(péixùn)内容简介第2页/共164页第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一章—范围)第一章—范围(fànwéi)第3页/共164页第三页,共165页条款(tiáokuǎn)解读:第一条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jiǎnchá)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1、明确无菌药品的概念及涵盖的范围。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fǎdìng)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2、无菌:是指没有活的微生物的存在3、无菌制剂包括注射剂、眼用制剂、无菌软膏剂、无菌混悬剂等4、所谓原料药,是指专门供给药品制剂生产所用的化学物质原料药作为药品制剂企业的上游产品,原料药据其制成药剂需求可分非无菌原料药与无菌原料药两大类,其中无菌原料药指其中不含任何活性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病毒等;反之,对此没有严格要求就是非无菌原料药附录1—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第4页/共164页第四页,共165页第二条 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shēngchǎn)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shēngchǎn)过程 1、明确无菌药品(yàopǐn)附录的涵盖范围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第5页/共164页第五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第二章—原则(yuánzé)第6页/共164页第六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第三条 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fāngfǎ)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1、无菌药品生产应满足质量要求和预订用途的要求,质量要求是指满足包括每种无菌药品的质量标准,并且保证药品能够起到相应的疗效2、无菌药品的生产过程应对可能引起微粒、微生物和内毒素的潜在污染进行严格控制,无菌工艺的本质就是减少或者消除这些潜在污染源3、影响无菌药品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员,生产人员的技能(jìnéng)、所接受的培训及工作态度是人员因素的核心内容第7页/共164页第七页,共165页4、评价无菌保证工艺是否有效曾一度主要通过对终产品抽样进行无菌检验来判断,由于微生物在产品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抽检样品的数量有限,故抽检的结果不能代表整批产品的无菌状态国际上更为注重无菌保证工艺的设计是否合理,所用的设备与工艺是否经过充分验证,在此基础上是否严格按照验证后的工艺进行生产,这样才能保证无菌的可靠性 在业界常用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概念来评价灭菌(miè jūn)(无菌)工艺的效果,SAL定义为产品经灭菌(miè jūn)或除菌后微生物残存的概率该值越小证明产品中微生物存在的概率越小为了保证注射剂的无菌安全性,国际上一致规定,采用湿热灭菌(miè jūn)法的SAL不得大于10-6,即灭菌(miè jūn)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而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其SAL只能达到10-3,故仅限于临床必须注射给药而确实无法耐受最终灭菌(miè jūn)的产品,无菌生产工艺只是用于粉针剂和部分小容量注射剂。
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第8页/共164页第八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5、热原(pyrogen):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dàixiè)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热原通常是磷脂多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6、热原反应:注入人体的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μg/kg就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热反应通常在注入1小时后出现,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yǒushí)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该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第9页/共164页第九页,共165页7、细菌内毒素:药品中的热原主要是细菌内毒素一般可以认为:细菌内毒素就是热原,但是热原不等于细菌内毒素。
8、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热原检查采用家兔法,细菌内毒素检查采用鲎试剂法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两种方法,前者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系分别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及产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释放出呈色团的多少来测定内毒素 鲎试剂法检查内毒素的灵敏度为0.0001μg/ml,比家兔法灵敏10倍,操作简单易行,试验费用低,结果迅速可靠,适用于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热原控制和家兔法不能检测的某些细胞(xìbāo)毒性药物制剂,但其对革兰阴性菌以外的内毒素不灵敏,目前尚不能完全代替家兔法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二章—原则)第10页/共164页第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9、鲎(hòu),属节肢动物(dòngwù)门,肢口纲, 剑尾目鲎科,鲎属俗称三刺鲎、两公婆、海怪,因其长相既像虾又像蟹,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种栖生于海洋的低等无脊椎动物(dòngwù)并且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dòngwù)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dòngwù)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现存于世的鲎有三属四种,常见的有两种美洲鲎和东方鲎第11页/共164页第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二章—原则)第四条 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zuì zhōnɡ)灭菌工艺的为最终(zuì zhōnɡ)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zuì zhōnɡ)灭菌产品1、 最终灭菌工艺(gōngyì):在控制微生物污染量的基础上,在药品灌封后,通过湿热灭菌方式除菌一般来说本方法成本低,无菌保证水平高,适用于大容量注射剂及小容量注射剂的灭菌2、 无菌生产工艺:在无菌系统环境下,通过除菌过滤法及无菌操作法,以防止过程污染为目的,消除导致污染的各种可能性来保证无菌水平一般来说,由于本工艺对环境系统要求高,且影响无菌操作的因素多而使得无菌保证水平比终端灭菌水平低适用于粉针剂,亦可适用于临床需要但是不能进行终端灭菌的小容量注射剂第12页/共164页第十二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二章—原则)第五条 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shèbèi)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1、 明确(míngquè)无菌生产的人员、设备及物料必须通过气闸间才能进行洁净区2、气闸间:欧盟:也可以叫气锁(Air-lock),设置于两个或数个房间之间(如不同洁净级别的房间之间)的具有两扇或多扇门的隔离空间设置气锁的目的是在人员或物料出入该房间时,对气流进行控制气闸间有人员和物料之分FDA:气闸 – 带连锁门的小房间,用于保持临近房间之间的气压控制(通常所述临近房间的洁净级别不同)无菌工艺气闸的目的是排除从较低级别区域的尘埃粒子和微生物污染侵入第13页/共164页第十三页,共165页3、 明确机械方式传输物料,应确保高级别区域对低级别区域的相对正压,并且(bìngqiě)应监测压差目前采用机械传输物料主要是西林瓶清洗后通过灭菌隧道传输至A级区进行无菌灌装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第14页/共164页第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二章—原则)第六条 物料准备、产品配制和灌装或分装等操作(cāozuò)必须在洁净区内分区域(室)进行。
1、 明确物料准备、配制和灌装首先必须在洁净区内进行,并且必须在不同的功能区域或房间进行,物料准备、产品(chǎnpǐn)配制剂灌装的一系列过程无菌要求是逐级提高的,目的是避免交叉污染2、灌装主要是指装入内包装材料的物料的状态为液体第15页/共164页第十五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二章—原则)第七条 应当根据产品特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当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wù liào)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1、 明确无菌药品生产的不同区域(房间)的洁净级别的确定原则2、明确不同的洁净级别均应当达到相应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在98版GMP中只要求达到静态洁净度要求并且在设计相应的无菌工艺操作时应尽可能降低物料及产品被污染的风险3、微生物(microbe):个体微小,结构简单(jiǎndān),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4、微粒(particle):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的或液态的、活性的或非活性的物质,其粒径在10nm~100μm的范围。
第16页/共164页第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第17页/共164页第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第八条 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dá dào)“静态”和“动态”的标准1、 洁净区洁净室(Clean Room),亦称为无尘室或清净室,是指将一定空间范围内之空气中的微粒子、有害空气、细菌等污染物排除,并将室内的温度、洁净度、室内压力、气流速度与气流分布、噪音振动及照明、静电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围内,而所给予特别设计的房间亦即是不论外在之空气条件如何变化,其室内均能具有维持原先所设定要求的洁净度、温湿度及压力等性能的特性 2、洁净度: 洁净度指洁净空气中空气含尘(包括微生物)量多少的程度3、静态: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4、动态:指生产设备按预定(yùdìng)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5、空态:条件下测试是指系统(洁净室)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但工艺设备、生产人员还未进入情况下测试的。
第18页/共164页第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第九条 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jiéjìng)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指导值)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jīngguò)验证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第19页/共164页第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1、 单向流洁净室:由方向单一、流线平行(píngxíng)并且速度均匀稳定的单向流流过房间工作区整个截面的洁净室单向流可以是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局部或、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或隔离仓等第20页/共164页第二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2、单向流洁净室的风速必须均匀(jūnyún),指导值为m/s,即0.45m/s±20%,按照法定的方法进行风速检测,并采用烟雾试验证明单向流洁净室(或区域)的气体流型。
第21页/共164页第二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lìz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洁净度级别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静态动态(3)≥0.5μm≥5.0μm(2)≥0.5μm≥5.0μmA级(1)352020352020B级3520293520002900C级3520002900352000029000D级352000029000不作规定不作规定第22页/共164页第二十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注:(1)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A级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为,以≥的悬浮粒子为限度标准B级洁净区(静态(jìngtài))的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为ISO5,同时包括表中两种粒径的悬浮粒子对于C级洁净区(静态(jìngtài)和动态)而言,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分别为ISO7和ISO8对于D级洁净区(静态(jìngtài))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为ISO8测试方法可参照ISO14644-12)在确认级别时,应当使用采样管较短的便携式尘埃粒子计数器,避免≥悬浮粒子在远程采样系统的长采样管中沉降。
在单向流系统中,应当采用等动力学的取样头3)动态测试可在常规操作、培养基模拟灌装过程中进行,证明达到动态的洁净度级别,但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要求在“最差状况”下进行动态测试 第23页/共164页第二十三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1、ISO洁净度等级、传统分级及GMP规定的洁净度 1963年,美国洁净室标准FED-STD-209中,按每立方英尺中≥粉尘数量的最高允许浓度,将洁净室分成若干等级,如100级、10,000级、100,000级世界上许多(xǔduō)国家都加以效仿 199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一项国际标准《ISO14644-1 洁净室与受控洁净环境》第一部分:空气洁净度分级标准中采用了新的分级 2001年,中国新颁布的洁净室设计标准中采用了ISO分级第24页/共164页第二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ISO 14644EU GMP & 2010版GMPCN GMP 98≥ 0.5μm≥ 5μmRO≥ 0.5μm≥ 5μmR≥ 0.5μm≥ 5μm12433543525352029A & BA352020(B29)百级3500063520029373520002930CB3520002900万级35000020008352000029300DC352000029000十万级350000020000935200000293000三十万级1050000060000第25页/共164页第二十五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2、粒子(lìzǐ)最大允许浓度:Cn:大于或等于(děngyú)被考虑粒径的粒子最大允许浓度 n : ISO等级级别,最大不超过9D :以微米(μm)计的被选粒径0.1:为一常数,表示以微米(μm)计的量纲例如:ISO 8级(D级)C8=108×(0.1/ 0.5)2.08 = 3516757 ≈352000第26页/共164页第二十六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3、采样(cǎi yànɡ)点:1、根据标准,表有关洁净室区域的取样点2、取样点的定位a) 使用表格A.1里的取样点最小数量NL;b) 然后将整个(zhěnggè)洁净室或洁净区划分为NL个等面积区块;c) 每个区块都选定一个可代表该区块特征的取样点;d) 在每个取样点,将粒子计数器采样探头置于工作活动的平面或另一个指定点 第27页/共164页第二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4、采样(cǎi yànɡ)量:◆采样(cǎi yànɡ)点的每次采样(cǎi yànɡ)量:每个采样(cǎi yànɡ)点的采样(cǎi yànɡ)量至少为2L,采样(cǎi yànɡ)时间最少为1 min。
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cǎi yànɡ)点的采样(cǎi yànɡ)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VS:每个采样点每次最少采样量(L)Cn,m:为相关等级规定的最大被考虑粒径之等级限值20:当粒子浓度处于该等级限值时,可被检测到的粒子数 第28页/共164页第二十八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5、结果、结果(jiē guǒ)计算:计算:各取样点的平均(píngjūn)粒子浓度:当一个取样点发生两次或多次取样,根据公式(A.3), 以单份样品粒子浓度的每个被考虑粒径来计算和记录每个点的平均(píngjūn)粒子数量其中: 代表在取样点i的平均粒子数,i可代表任何取样点;xi.1到xi.n代表单份样品的粒子数量;n代表在取样点i的取样次数第29页/共164页第二十九页,共165页附录附录1—无菌药品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洁净度级别及监测)•每立方米的浓度(nóngdù)计算其中:Ci代表每立方米的粒子浓度(nóngdù); 代表在取样点i的平均粒子数,i可代表任何取样点;Vt代表被选择的单次取样量(升)如果各取样点测量的平均粒子浓度(每立方米的粒子数)不超过表格1里规定的浓度限值,洁净室或洁净区被视为已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分级要求。
最低取样量的设定是基于以上所示的最低取样量计算,也决定了粒子计数器运行1分钟得到的取样量每个取样点的取样必须至少进行1分钟;在运行1分钟的情况下, 如果计算出来的最低取样量令人满意,取样过程可在1分钟结束时停止在运行1分钟和仪器处于某流量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获得计算的最低取样量,取样必须持续更长时间直到获得至少最低取样量当判定所需取样时间时,需同时满足1分钟要求和计算的最低取样量这两个条件,用户需明确将要使用的规定仪器的流量,因为粒子计数器有几种可能的流量 第30页/共164页第三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台式悬浮(xuánfú)粒子计数器第31页/共164页第三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8、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Media Fill Test,缩写:MFT)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用于无菌产品的生产过程(guòchéng)在确定的环境、人员、工艺、物料、设备和监控条件下,是否能有效地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所提供产品的无菌可靠性的一种方法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是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手段,是任何非最终灭菌的无菌药品必须进行的一项验证。
在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设计时,工艺条件的选择应该选取合理的“最差条件”,用最差条件对工艺流程、设备和整个体系进行挑战如果在最差条件下能够获得好的结果,这说明在比最差条件情况要好的实际生产中,无菌保证的可靠性更有保证最差条件例如:第32页/共164页第三十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在准备阶段将物料、灌装部件和待灌装的容器按照工艺要求在无菌条件(tiáojiàn)下保存到被允许的最长时间◆灌装时在关键区域保留最多的人员 最差条件并不仅仅是上述列出的几点最差条件是指在工艺允许范围内正常生产时可能遇到的最差情况,并不包括由于偏差引起(yǐnqǐ)的超出工艺要求的特殊情况第33页/共164页第三十三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十条 应当按以下要求对洁净区的悬浮(xuánfú)粒子进行动态监测:(一)根据洁净度级别和空气净化系统确认的结果及风险评估,确定取样点的位置并进行日常动态(dòngtài)监控1、洁净区的洁净级别确认是设备设施验证的一部分,并需要进行定期再确认洁净级别确认和洁净区监测是两个环节,应该明确予以区分并分别管理。
2、取样点的位置根据确认的结果及风险评估来确定,例如:在哪些点最有可能造成污染,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3、取样点的确定还应注意下列问题:◆取样点一般布置在距离地面之间或操作平台的高度◆尽量避免在回风口附近取样,而且测试人员应站在取样口的下风侧第34页/共164页第三十四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二)在关键操作的全过程中,包括设备组装操作,应当对A级洁净区进行悬浮粒子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如活生物)可能损坏尘埃粒子计数器时,应当在设备调试操作和模拟操作期间进行测试A级洁净区监测的频率及取样量,应能及时发现所有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灌装时,由于产品本身产生粒子或液滴,允许灌装点≥的悬浮粒子出现(chūxiàn)不符合标准的情况1、明确要求对、明确要求对A级区的关键操作的全过程包括设备级区的关键操作的全过程包括设备(shèbèi)组装操作进行悬浮粒子监组装操作进行悬浮粒子监测2、明确提出了、明确提出了A级洁净区监测的频率及取样量的确定原则级洁净区监测的频率及取样量的确定原则3、灌装点位在监测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灌装点位在监测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μm的悬浮粒子超标的情况,但是这种超标情的悬浮粒子超标的情况,但是这种超标情况是允许的。
况是允许的第35页/共164页第三十五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4、为避免监测过程对正常生产过程的干扰,一般采用、为避免监测过程对正常生产过程的干扰,一般采用(cǎiyòng)悬浮粒子悬浮粒子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第36页/共164页第三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第37页/共164页第三十七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三)在B级洁净区可采用(cǎiyòng)与A级洁净区相似的监测系统可根据B级洁净区对相邻A级洁净区的影响程度,调整采样频率和采样量四)悬浮粒子的监测系统应当考虑采样管的长度和弯管的半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五)日常监测的采样量可与洁净度级别和空气(kōngqì)净化系统确认时的空气(kōngqì)采样量不同 (六)在A级洁净区和B级洁净区,连续或有规律地出现少量≥5.0 µm的悬浮粒子时,应当进行调查 第38页/共164页第三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七)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出生产现场(xiànchǎng)并经15~20分钟(指导值)自净后,洁净区的悬浮粒子应当达到表中的“静态”标准。
1、一个房间的洁净度与三个因素有关,进入房间的空气质量和风量;洁净空气在房间中混合均匀的程度以及房间的体积因此,简单的用换气次数来要求房间的洁净度是不全面的比如说,换气次数很高,但流型很差的房间(进风吹到地板,然后返回天花板,其余部分空气悬停),其自净能力自然也很差,所以现在评价洁净室自净能力用恢复时间来衡量,也即一个洁净室从动态恢复至静态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指标综合了换气次数,流型等因素,更能评价一个洁净室自净能力的大小(dàxiǎo)因此EUGMP及新版GMP取消了关于换气次数的规定但是按照ISPE新的HVAC系统指南,建议换气次数如下:D级:6~20次/小时;C级:20~40次/小时;B级:40~60次/小时第39页/共164页第三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八)应当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对C级洁净区和D级洁净区(必要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控要求以及警戒限度(xiàndù)和纠偏限度(xiàndù)可根据操作的性质确定,但自净时间应当达到规定要求1、对于C级洁净区和D级洁净区进行动态监测前首先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确定取样点、取样量及取样频次(pín cì)。
2、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的确定:可以根据历史数据,结合不同洁净区域的标准制订,如采用数理统计(正态分布法)的方法,一般可以将平均值加上2倍的标准差作为警戒限度,加上3倍的标准差作为纠偏限度纠偏限度不得高于相应洁净级别的参照性限度标准第40页/共164页第四十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41页/共164页第四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九)应当根据产品及操作的性质制定(zhìdìng)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这些参数不应对规定的洁净度造成不良影响1、新版GMP中取消了对于温湿度的规定,决定洁净室温湿度的因素包括(bāokuò):操作者的舒适、减少微生物生长、静电污染、工艺的需要、节能和降耗2、从人的角度分析,人是洁净室内主要的发尘源,作业人员进入洁净区必须穿戴与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等级相适应的工作服、口罩等,由于洁净工作服的透气性较差,为了保证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洁净室生产工艺对环境的温湿度没有特殊要求时,洁净室内的温湿度主要是考虑作业人员的舒适程度从生产工艺的角度分析,每个生产线应有不同的控制参数要求,例如,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主要生产颗粒剂、片剂,其湿度低一些对生产是有利的;从卫生学角度分析,湿度高容易使细菌特别是霉菌滋生繁殖,温湿度越低越能抑制细菌的繁殖,虽然湿度低易起尘,使细菌扩散,但综合分析,湿度偏低些还是有利的。
第42页/共164页第四十二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十一条 应当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jiān cè),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监测(jiān cè)方法有沉降菌法、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和表面取样法(如棉签擦拭法和接触碟法)等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成品批记录的审核应当包括环境监测(jiān cè)的结果对表面和操作人员的监测(jiān cè),应当在关键操作完成后进行在正常的生产操作监测(jiān cè)外,可在系统验证、清洁或消毒等操作完成后增加微生物监测(jiān cè)洁净区微生物监测(jiān cè)的动态标准(1)如下: 洁净度级别浮游菌cfu/m3沉降菌()cfu /4小时(2)表面微生物接触()cfu /碟5指手套cfu /手套A级1111B级10555C级1005025-D级20010050-注:(1)表中各数值均为平均值2)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jiān cè)并累积计数 第43页/共164页第四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1、虽然粒子取样可以用来评价空气的质量,但是微生物的污染是生产环境(huánjìng)最重要因素,它与最终产品的微生物负荷控制相关。
虽然在所有生产的最终产品都要求控制微生物污染,但是对于无菌生产过程显得尤为重要2、本条款明确在无菌生产过程中应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微生物监测的方法包括沉降菌法、浮游菌法和表面取样法并且环境(huánjìng)微生物的动态监测结果必须纳入批记录中作为产品的放行依据之一第44页/共164页第四十四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3、沉降菌法:作为被动式取样的沉降碟(平皿直径一般为90mm),用于环境中沉降菌监测沉降碟以其价廉、轻便、对空气环境破坏(pòhuài)较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洁净区的环境监测不足之处在于它只能作为定性测试,所获得数据的准确性较差但是在层流区域,沉降碟不会干扰气流方向,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为了尽可能地获得可靠数据,沉降菌碟放置时间不宜过短,至少为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将沉降菌碟暴露于被测环境中4小时应对沉降碟的暴露时间进行确认,以保证暴露后的培养基不会因失水等原因而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第45页/共164页第四十五页,共165页4、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也叫空气浮游菌测试,目前常规监测空气浮游菌的设备有很多类型,有些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微生物大小分类,在生产(shēngchǎn)车间中使用空气浮游菌取样来监测浮游菌污染水平是有意义的,浮游菌采样仪可以测量已知体积的空气,使空气中污染物的量转化为单位体积的量。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固体培养基撞击式浮游菌采样仪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46页/共164页第四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5、表面取样法:表面微生物监测用来监测生产区域表面以及设备和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这种监测方法必须要考虑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基本的取样方法包括:接触碟、擦拭法以及表面冲洗法每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均可以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测试方法可以定性和定量而且取样的准确性受和处理样品的过程影响,所以必须对取样进行培训和验证◆接触碟:容易操作而且可以定量因此被广泛使用,适用于凭证的规则性表面进行取样监测,通常碟子的直径是50mm的,培养基充满(chōngmǎn)碟子形成圆顶,取样面积一般为25cm2取样时打开碟盖,使无菌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接触10秒钟左右,再盖上菌碟取样后应使用蘸有70%乙醇溶液的无菌擦拭布擦拭被取样表面,以除去琼脂残留缺点:不适用于非常规表面并且如果培养基太过湿润,菌落会连片生长导致不易计数人员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接触菌碟法相同。
第47页/共164页第四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擦拭法:该方法通常用于不规则表面(尤其是设备内表面)进行取样拭子通常为一根棒状物,其顶端由吸水性材料制成,拭子头在取样前应先行浸湿,取样时手握拭子柄,以30°角与取样表面接触,缓慢并充分擦拭,取样面积约25cm2左右(可用特定的无菌模板确定擦拭面积),然后将取样头折断放入上述溶液中(无菌生理盐水或0.1%的蛋白胨溶液约5ml),充分振荡,再用平皿涂布法或铺平板法技术缺点:取样和转移技术可能会影响结果;样品处理(chǔlǐ)后才能培养第48页/共164页第四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表面冲洗法:该法适用于监测大面积区域内表面的微生物含量,包括设备(shèbèi)轨道、储水罐等用定量的无菌水冲洗表面,收集淋洗水,用膜过滤法来计算微生物的数量缺点:适用性不广,需要额外的操作,取样和处理过程可能会影响结果第49页/共164页第四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6、取样点的选择:◆常规监测取样点位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在哪些点最有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什么地点最有可能性发生最严重的微生物繁殖? 取样点选择是否需要基于网格法?在常规监测中,一些取样点是否需要更换?哪些取样点代表了清洁、消毒(xiāo dú)或灭菌时最不能覆盖到的地方?在某一点位的太多取样是否会引起收集的数据不准确或污染产品?◆对于反应产品的微生物含量有代表性的取样点必须取样和进行环境监测。
还应考虑环境监测是否会增加产品的污染,例如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几率很小,关键区域的取样就不需要 ◆洁净区监测的取样点和取样量可以比洁净级别确认时的取样点和取样量少,应该通过风险分析研究和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至少6个月以上的数据)来确定监测频次和限度第50页/共164页第五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7、取样要求:◆沉降菌:-除受洁净区的设备限制外,取样点应在整个洁净区均匀布置那些与产品相邻近的区域,以及可能与产品直接接触的空气及设备附近均应考虑增加取样点和取样频次人员活动频繁或人员较集中的区域也应考虑增加取样点和取样频次 取样点一般布置在距离地面之间或操作平台的高度尽量避免在回风口(fēngkǒu)附近取样,而且测试人员应站在取样口的下风侧进行动态测试时,单向流区内应以沉降菌测试为主,单向流区域外非单向流区域以浮游菌测试为主第51页/共164页第五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浮游菌:-除受洁净区的设备限制外,取样点应在整个洁净区均匀布置那些与产品相邻近的区域,以及可能与产品直接接触的空气及设备附近均应考虑增加取样点和取样频次(pín cì)。
人员活动频繁或人员较集中的区域也应考虑增加取样点和取样频次(pín cì) 取样点一般布置在距离地面之间或操作平台的高度尽量避免在回风口附近取样(距离1m以上),而且测试人员应站在取样口的下风侧应根据被测区域的浮游菌控制限度和取样方式为决定取样量,通常每点只需取样一次,在C级以上区域取样量不得少于500L/次,在D级(包括D级)取样量不得少于100L/次第52页/共164页第五十二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表面(biǎomiàn)微生物取样:-表面(biǎomiàn)微生物取样点数的确定以考虑洁净区的大小、设备管路的复杂程度、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及易污染的部位等应至少包括如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面、墙壁、公用介质的管路、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装针、易于人员接触的隔帘、胶塞桶、传输带等)即使确定了取样点,也不宜每次均固定在同一点取样,而应考虑在取样点附近不同位置取样,这样使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为避免干扰最好在生产活动(huó dòng)结束后取样 第53页/共164页第五十三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人员监测:-对无菌生产区的每位工作人员进行每班测试(cèshì),甚至要对每次更衣进行监测。
取样部位包括手套、操作服的易遭污染部位、鞋套、确认时还应包括头罩及口罩手套和操作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是人员卫生监测的关键手套监测时还应包括双手的手指和手掌,操作服表面取样主要是前臂的袖管、肩前下部等,鞋套的取样最好在套筒的上面人员卫生监测时每点取样面积最好控制(kòngzhì)在25cm2左右为避免干扰,最好在生产活动结束时取样(人员离开无菌生产区前取样)第54页/共164页第五十四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十二条 应当制定(zhìdìng)适当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监测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操作规程中应当详细说明结果超标时需采取的纠偏措施1、如果发生偏差时,数据可能会高于设定限度,必须调查发生偏差的原因并制定措施如何防止再次发生,针对环境监测结果超标的偏差调查其目的就是找到导致环境超标的最大可能原因(如污染来源)2、必须建立系统的处理偏差的方法,必须预先制定调查和纠偏措施的步骤对于(duìyú)连续或多个超标情况要比单一或单独的超标采取更进一步的调查/纠偏措施3、在进行偏差调查前首先应排除实验室或取样因素第55页/共164页第五十五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s 无菌室环境监测系统示意图ENODEReal-Time Station实时工作站Central vacuum system中央真空采集泵Particle sensor 激光粒子传感器Ethernet Switch网络交换机Alarms报警器Server服务器T/RH, DP, etc 温湿度信号 Cleanroom HMI 无菌室操作站Site LAN局域网Network Stations网络工作站Portable particle counter 便携式激光粒子计数器Microbial sampler 微生物采样器Microbial control (valve)微生物控制阀Control & Automation 自动控制信号Microbial monitoring(flow meter) 微生物监测流量计Portable microbial sampler便携式微生物采集器第56页/共164页第五十六页,共165页。
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洁净度级别最终灭菌产品生产操作示例C级背景下的局部A级高污染风险(1)的产品灌装(或灌封)C级1.产品灌装(或灌封);2.高污染风险(2)产品的配制和过滤;3.眼用制剂、无菌软膏剂、无菌混悬剂等的配制、灌装(或灌封);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最终清洗后的处理D级1.灌装前物料的准备;2.产品配制(指浓配或采用密闭系统的配制)和过滤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的最终清洗第十三条 无菌药品的生产操作环境(huánjìng)可参照表格中的示例进行选择第57页/共164页第五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章—洁净度级别(jíbié)及监测)注:(1)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灌装速度慢、灌装用容器(róngqì)为广口瓶、容器(róngqì)须暴露数秒后方可密封等状况;(2)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配制后需等待较长时间方可灭菌或不在密闭系统中配制等状况 第58页/共164页第五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四章—隔离操作(cāozuò)技术)第四章—隔离操作(cāozuò)技术第59页/共164页第五十九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四章—隔离操作技术)第十四条 高污染(wūrǎn)风险的操作宜在隔离操作器中完成隔离操作器及其所处环境的设计,应当能够保证相应区域空气的质量达到设定标准传输装置可设计成单门或双门,也可是同灭菌设备相连的全密封系统物品进出隔离操作器应当特别注意防止污染(wūrǎn)隔离操作器所处环境取决于其设计及应用,无菌生产的隔离操作器所处的环境至少应为D级洁净区 1、隔离:采用物理屏障的手段将受控空间(kōngjiān)与外部环境相互隔绝的技术,是一种绝对隔离,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隔离技术的应用主要有3方面的考虑:◆保护无菌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受交叉污染或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护人员远离高活性、高致敏性和毒性物质的侵害(例如:青霉素类、细胞毒素类、激素类、抗肿瘤类、放射性药物等药品);◆保护环境免受高活性、高致敏性和毒性物质在无控制的条件下传播第60页/共164页第六十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四章—隔离操作技术)第61页/共164页第六十一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四章—隔离操作技术)2、现代隔离/屏障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简单屏障或分区;限制进入屏障系统(xìtǒng)(RABS);隔离式屏障系统(xìtǒng)(ISOLATOR)。
作为隔离器,必须是完全密封的,这样才便于控制、并处理成无菌状态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可能需要若干个隔离器组成的系统(xìtǒng)来完成,从而将整个流程与可能的污染源(如:周围的设备和操作者)彻底分开 生产环境下的隔离,不外乎两个原因:保护工艺流程或者保护环境(操作人员)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调节隔离器内的压力水平以符合要求,这就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需要保护环境及工作人员,则隔离器内应一直保持负压(fù yā)状态,这样即便隔离器出现微小的泄露,有害物质也不会泄出;而保护工艺流程时,隔离器应当保持正压状态 第62页/共164页第六十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四章—隔离操作(cāozuò)技术) 隔离器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环境,可对潜在的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高效过滤器、传递装置等),也同时对人员进行了隔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过使用强制(qiángzhì)通风系统来维持隔离器舱内舱外的压差(根据需要来进行调节为正压或者负压),气流保持湍流就足以维持无菌或者安全的状态或者环境非单向流及单向流)特定情况下,单向流(产生和维持成本很高)的用处(yòng chu)很大,可以保证重点区域中的颗粒被快速清除(一个方向上),例如,在隔离器内的操作者需使用一些材料或者机械性工具,而这些材料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颗粒,从而污染操作过程。
第63页/共164页第六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四章—隔离操作技术)项目传统洁净室无菌隔离技术消毒/灭菌方法消毒剂擦拭\熏蒸\紫外线照射方法,受空间等诸多因素影响,效果难以验证自动气体灭菌器灭菌,省时省力,气体分布均匀,效果较好容易验证洁净环境的控制易受人员\物料等诸多因素影响,易受污染难以控制与外界完全隔离,仅通过HEPA进行气体交换,并可恒定舱内压力以阻绝外界污染物料传递易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和灭菌器连接对操作人员的防护取决于操作人员自身安全人员进出需要复杂的换鞋更衣程序仅通过戴手套穿半身工作服即可运行所需能耗高低误操作导致的无菌污染的风险大可能性极小操作和维护成本高低3、无菌隔离技术(jìshù)与传统洁净室的对比:第64页/共164页第六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四章—隔离操作技术)第十五条 隔离操作器只有经过适当的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确认时应当考虑隔离技术的所有关键因素,如隔离系统内部和外部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隔离操作器的消毒、传递(chuándì)操作以及隔离系统的完整性1、隔离(gélí)系统用于无菌生产和试验之前必须得到验证。
目前欧洲和美国药典的无菌检查法均已收载隔离(gélí)系统及其验证方法,中国药典自2005版无菌检查法也已经收载了无菌隔离(gélí)系统2、确认隔离(gélí)系统以及所有相关设备是否使用的验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和性能确认(PQ)第65页/共164页第六十五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四章—隔离(gélí)操作技术)第66页/共164页第六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四章—隔离操作(cāozuò)技术)第十六条 隔离操作器和隔离用袖管或手套系统应当进行常规监测,包括经常进行必要(bìyào)的检漏试验1、手套和袖管(xiùguǎn)是隔离器完整性测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手套是唯一可能接触到无菌容器和物料的部分,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即使使用压降试验合格,手套上也有可能存在难以发现的极微小的破洞,这样就有必要定期专门检查手套的完整性,现在国外有专门手套测漏仪,操作人员应确保在最接近实际使用情况的条件下用测漏仪监测手套第67页/共164页第六十七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五章—吹灌封技术)第五章—吹灌封技术(jìshù)第68页/共164页第六十八页,共165页。
第十七条 用于生产非最终灭菌产品的吹灌封设备自身(zìshēn)应装有A级空气风淋装置,人员着装应当符合A/B级洁净区的式样,该设备至少应当安装在C级洁净区环境中在静态条件下,此环境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均应当达到标准,在动态条件下,此环境的微生物应当达到标准用于生产最终灭菌产品的吹灌封设备至少应当安装在D级洁净区环境中 1、什么是BFS?应用于医药行业的吹-灌-封三合一(BFS)技术(Blow/Fill/Seal)是一种无菌包装(bāozhuāng)技术——是一套专用的机械设备,连续操作,从一个热塑颗粒吹制成容器至灌装和密封,整个过程由一台前自动设备完成用于无菌生产的吹灌封设备本身装有A级风淋装置,在操作人员按A/B级区要求着装的条件下,该设备可安装在C级环境中静态条件下,此环境微粒和微生物均应达到标准,在动态条件下,此环境的微生物应达到标准,用于生产最终灭菌产品的吹灌封设备至少应当安装在D级洁净区环境中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五章—吹灌封技术)第69页/共164页第六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五章—吹灌封技术)2、吹灌封设备可全自动运行,缩短了停机时间,整台设备的运行理念是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操作,从而(cóng ér)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
每台设备一般都将清洗(CIP)和灭菌(SIP)整合在系统中,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生产工作时间,提高了机器运转效率第70页/共164页第七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五章—吹灌封技术)第十八条 因吹灌封技术的特殊性,应当特别注意设备的设计和确认、清洁(qīngjié)和灭菌的验证及结果的重现性、设备所处的洁净区环境、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着装,以及设备关键区域内的操作,包括灌装开始前设备的无菌装配1、对吹灌封技术的验证要求(yāoqiú),这里不再详细说明第71页/共164页第七十一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第六章—人员(rényuán)第72页/共164页第七十二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第十九条 洁净区内的人数应当(yīngdāng)严加控制,检查和监督应当(yīngdāng)尽可能在无菌生产的洁净区外进行1、人员是最大的污染源,控制无菌生产区的人数非常关键,尽量减少进入无菌区(甚至包括整体洁净区)的人数,这个数量应能保持工作需要(xūyào)的最低人数,检查和控制工作尽可能在洁净区外面进行,辅助工作人员尽量靠单向流区域的外侧,生产无关的人员尽量不进入洁净区,进入无菌区的人数应通过验证来确定。
第73页/共164页第七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第二十条 凡在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包括清洁工和设备维修工)应当定期培训,使无菌药品的操作(cāozuò)符合要求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卫生和微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未受培训的外部人员(如外部施工人员或维修人员)在生产期间需进入洁净区时,应当对他们进行特别详细的指导和监督1、所有无菌药品生产应该由经培训的人员操作无菌药品生产的管理者应有相关的知识,在无菌药品的制备中有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在微生物学方面经过适当的培训2、所有与无菌药品生产的相关人员都应该完全意识到偏离了验证规程可能对产品和病人(bìngrén)带来的风险3、无菌分装岗位的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技能,无菌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停机故障处理方法(维修和清洁)应通过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来进行确认第74页/共164页第七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4、无菌生产直接相关人员的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xiàny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无菌操作技术;◆洁净室行为;◆微生物学;◆卫生学;◆穿洁净衣的技术;◆接触法取样;◆无菌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受微生物污染的药物对病人安全的危害;◆关键工艺特性;◆无菌生产过程的相关工艺规程和SOP;第75页/共164页第七十五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5、对于进入无菌关键区域的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培训可以从实施非关键操作开始,所从事的非关键操作同样必须在授权人员的监督之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通过无菌模拟试验对这些人员进行关键技术确认和无菌考核,考核通过这些人员才能被允许在关键区域独立进行关键操作6、无菌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洁净区和洁净区设施的相关内容有所理解,对部门所属的特殊设计如净化空调系统、HEPA过滤器的位置和级别(jíbié)、工作台类型、隔离器设计等有详尽的知识7、只有经过批准,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方可进入无菌生产区内,无论何时均应遵守这个原则,例如非无菌操作区的人员或外来参观者需进入操作区时,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并由无菌区的经培训的操作人员指导并监督其着装是否合适,是否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生产期尽量避免外来人员进入无菌生产区第76页/共164页第七十六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8、进入无菌区所有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最大限度降低污染发生的可能,包括:◆尽量减少进入洁净区的人数和次数◆人员在进入无菌区前应用无菌的消毒剂消毒双手,待消毒剂挥发干后方可进入无菌区。
◆仅用无菌工具接触物料 ◆缓慢和小心移动快速移动会在关键区域产生紊流,从而破坏单向(dān xiànɡ)流,缓慢和小心移动是在无菌区工作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动作应尽量平缓,尽量避免下蹲动作,更不应该躺在地面或坐在地面上如果因为维修不可避免这些动作时,维修后应立即更换洁净服避免交叉污染◆保持整个身体在单向(dān xiànɡ)流通道外,以避免破坏单向(dān xiànɡ)流造成产品污染第77页/共164页第七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用不危害产品无菌性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操作,为保持无菌物料附近的无菌状态,应当(yīngdāng)在适当的侧面进行操作,在垂直单向流条件下,不得在产品的气流上方进行操作 ◆在关键区域的任何情况下,人员应保持一段距离,人员的着装(包括无菌手套)不可相互接触操作人员之间尽可能不说话,必要时,可先推出关键区域后再与其他人员交谈 ◆进入关键区域后应定期检查着装,尤其在进行动作幅度较大的操作之后应确认头套、脚套、口罩是否穿戴紧密 ◆在关键区域的任何时候,双手都不应该接触地面如果不小心接触了地面,那么必须返回更衣室更换手套后方可进入关键区域。
第二十一条 从事动物组织加工处理的人员或者从事与当前生产无关的微生物培养的工作人员通常不得进入无菌药品生产区,不可避免时,应当严格执行相关的人员净化(jìnghuà)操作规程第78页/共164页第七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第二十二条 从事无菌药品生产的员工应当随时报告任何可能导致污染的异常情况,包括污染的类型和程度当员工由于健康状况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风险增大(zēnɡ dà)时,应当由指定的人员采取适当的措施1、从事无菌药品生产的员工应当随时报告任何可能导致污染的异常情况,这是建立在良好培训及良好的操作前提下条款中明确报告的内容(nèiróng)是可能导致污染,什么情况可能导致污染?所有与验证状态不一致的情况及行为均有可能导致污染2、强调在无菌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当发生健康状况异常时均应报告,例如感冒、发烧、腹泻、皮肤病等等均有可能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如果确认为某种传染性疾病应立即展开调查,消除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涉及已上市批次应立即启动产品召回程序第79页/共164页第七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第二十三条 应当按照操作规程(cāozuòguīchéng)更衣和洗手,尽可能减少对洁净区的污染或将污染物带入洁净区。
1、人的外层皮肤不断地向周围环境释放粒子之所以发生这一情况,是由于外皮细胞连续不断地被其下的新细胞所替换服装与首饰等的磨擦会增加外皮释放的粒子数量由于人员在工作时,,有更多的活动所以释放的粒子数量也相应增加洁净室内(shì nèi)人员快步行走时发菌量远大于静止时的发菌量;咳嗽会增加发菌量,而打一次喷嚏会大大增加发菌量2、只有经过培训、考核并按照规定更衣的人员方可进入无菌操作区并且这些人员(操作工、维修人员、QA/QC人员)必须接受更衣程序的确认,并且公布合格者名单,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进行确认时摄下每个人的更衣程序并加以保存,作为染菌的研究资料第80页/共164页第八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3、日常的人员污染实例:◆皮肤:人类通常每四天完成一次皮肤的完全脱换,人类每分钟脱落约1000片皮肤(平均大小为30*60*3微米) ◆头发:人类的头发(直径约为50~100微米)一直在脱落 ◆口水:包括钠、酶、盐、钾、氯化物及食品(shípǐn)微粒 ◆日常衣物:微粒、纤维、硅土、纤维素、各种化学品和细菌 4、洁净室内当工作人员穿无菌服时: ◆静止时的发菌量一般为10-300个/min.人 ◆躯体一般活动时的发菌量为 150-1000个/min.人 ◆快步行走时的发菌量为 900-2500个/min.人 ◆咳嗽一次一般为 70~700个/ min.人 ◆喷嚏一次一般为 4000~62000个/ min.人 ◆穿平常(píngcháng)衣服时发菌量 3300~62000个/ min.人 第81页/共164页第八十一页,共165页。
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活动内容 每分钟产生的大于等于微米(wēi mǐ)粒子数量:坐姿、站立(zhàn lì)不动 :100,000坐姿,头臂有动作: 500,000坐姿,臂、腿、头有活动: 1000,000第82页/共164页第八十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起立 2500000;慢走 5000000;正常行走 7500000;以每秒米速度(sùdù)行走 10000000;工作时 15000000-30000000第83页/共164页第八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第二十四条 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各洁净区的着装要求规定如下:D级洁净区:应当将头发、胡须等相关部位遮盖应当穿合适的工作服和鞋子或鞋套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带入洁净区外的污染物C级洁净区:应当将头发、胡须等相关部位遮盖,应当戴口罩应当穿手腕处可收紧的连体服或衣裤分开的工作服,并穿适当的鞋子或鞋套工作服应当不脱落纤维或微粒A/B级洁净区:应当用头罩将所有头发以及胡须等相关部位全部遮盖,头罩应当塞进衣领内,应当戴口罩以防散发飞沫,必要时戴防护目镜。
应当戴经灭菌且无颗粒物(如滑石粉)散发的橡胶或塑料手套,穿经灭菌或消毒的脚套,裤腿应当塞进脚套内,袖口应当塞进手套内工作服应为灭菌的连体工作服,不脱落纤维或微粒,并能滞留(zhìliú)身体散发的微粒 第84页/共164页第八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1、衣着应当成为身体和已灭菌物品之间的屏障,它们应能防止身体产生的微粒及脱落的微生物所致的污染衣着应不脱落纤维并且能覆盖皮肤、头发(衣着这里指的是面罩、头罩、保护性眼罩、口罩、弹性手套、洁净服等的统称(tǒngchēng))如果衣着的任何组成部分损坏应立即更换手套应频繁更换2、由于无菌衣着是用来“包裹”操作人员的,那么无菌衣着的材质(布料)和缝合部位的密封性就非常重要在无菌衣着多次清洗或灭菌后这些缝合部位及材质本身的紧密型就会变差,所以要控制重复清洗和灭菌的次数,避免无菌衣着的完好性“失效”,重复清洗和灭菌的次数应经过验证,同时应在清洗后或灭菌前仔细检查无菌衣着的完好性3、本条款明确了不同洁净级别区域的衣着要求第85页/共164页第八十五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D级区洁净衣着(yīzhuó):应当将头发、胡须等相关部位遮盖。
应当穿合适的工作服和鞋子或鞋套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带入洁净区外的污染物第86页/共164页第八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C级洁净区:应当将头发、胡须等相关部位遮盖,应当戴口罩应当穿手腕处可收紧的连体服或衣裤分开(fēn kāi)的工作服,并穿适当的鞋子或鞋套工作服应当不脱落纤维或微粒第87页/共164页第八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A/B级洁净区:应当用头罩将所有头发以及胡须等相关部位全部遮盖,头罩应当塞进衣领内,应当戴口罩以防散发飞沫,必要时戴防护目镜应当戴经灭菌(miè jūn)且无颗粒物(如滑石粉)散发的橡胶或塑料手套,穿经灭菌(miè jūn)或消毒的脚套,裤腿应当塞进脚套内,袖口应当塞进手套内工作服应为灭菌(miè jūn)的连体工作服,不脱落纤维或微粒,并能滞留身体散发的微粒第88页/共164页第八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六章—人员)第二十五条 个人外衣不得带入通向B级或C级洁净区的更衣室每位员工每次进入A/B级洁净区,应当更换无菌工作服;或每班至少更换一次,但应当用监测结果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操作期间应当经常消毒手套(shǒutào),并在必要时更换口罩和手套(shǒutào)1、手套是风险最高的污染源,因此在每次接触物品后应对双手进行消毒,晾干后进行下一步(yī bù)操作即使没有接触任何物品,也应定期(如每隔10到20分钟)对双手进行再次消毒如果在关键区域内进行关键操作(如涉及所有灌装部件、悬浮颗粒及浮游菌取样口操作等)之前进行了其他操作,则应该退出关键区域重新消毒双手后方能进入关键区域进行关键操作第89页/共164页第八十九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六章—人员)第二十六条 洁净区所用工作服的清洗和处理方式应当能够保证(bǎozhèng)其不携带有污染物,不会污染洁净区应当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工作服的清洗、灭菌,洗衣间最好单独设置1、洁净服的清洗灭菌应有经过批准的书面程序,这个程序首先应经过验证,证明其过程不会引入污染并能有效(yǒuxiào)去除或降低污染目前一般采用纯化水加洗涤剂初洗,注射用水进行漂洗,最终烘干后使用灭菌器进行灭菌注意洗涤剂不能使用颗粒状的洗涤剂应使用液体洗涤剂第90页/共164页第九十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第七章—厂房(chǎngfáng)第91页/共164页第九十一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第二十七条 洁净厂房的设计,应当尽可能避免管理或监控人员不必要的进入B级洁净区的设计应当能够使管理或监控人员从外部(wàibù)观察到内部的操作1、洁净厂房的布局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在满足生产和设备布局的同时,考虑到房间特定功能,便于生产、操作、清洁、维护(常规和非常规),具有适合(shìhé)的气流方向,并提供最佳的人流、物流和产品转移方法2、B级区在设计时尽量保证能从外部观察到内部发生的全部生产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检查监督人员进入关键操作间内,减少污染发生的可能第92页/共164页第九十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第二十八条 为减少尘埃积聚并便于清洁,洁净区内货架、柜子、设备等不得有难清洁的部位门的设计(shèjì)应当便于清洁1、用于无菌区的相关货架、柜子、设备结构尽量简单,保持通透,材质尽量选用(xuǎnyòng)304不锈钢以上型材第93页/共164页第九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无菌区一般(yībān)不推荐使用柜子第94页/共164页第九十四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第95页/共164页第九十五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3、洁净室的门不得采用木质,应方便开关,特别是无菌区的门可以不加装锁,结构简单便于清洁,门把手部位需要方便利用手肘(shǒu zhǒu)开启,最好设计闭门器,并且门表面涂料应采用无毒无害涂料,应耐腐蚀耐消毒等避免使用斜拉门第96页/共164页第九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第二十九条 无菌生产的A/B级洁净区内禁止设置水池和地漏在其它洁净区内,水池或地漏应当有适当的设计、布局和维护,并安装易于清洁且带有空气阻断(zǔ duàn)功能的装置以防倒灌同外部排水系统的连接方式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侵入1、明确无菌生产区AB级区不得设置地漏2、水池和地漏的设置应合理,并且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量少设置,并且在产品生产的关键(guānjiàn)区域内尽量避免设置地漏和水池3、地漏和水池均应安装防止倒灌的装置,水池和地漏的结构应尽量简单便于清洁维护第97页/共164页第九十七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七章—厂房)第98页/共164页第九十八页,共165页。
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七章—厂房) 排 水材料管径倾斜度位置: 地点+ 水平高水封易清洁?地漏建造要求第99页/共164页第九十九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七章—厂房)第三十条 应当按照气锁方式设计更衣室,使更衣的不同阶段分开,尽可能避免工作服被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更衣室应当有足够的换气次数更衣室后段的静态级别应当与其相应洁净区的级别相同(xiānɡ tónɡ)必要时,可将进入和离开洁净区的更衣间分开设置一般情况下,洗手设施只能安装在更衣的第一阶段1、人员气锁间通常是一个相对小型或中等大小的房间,这些房间要达到一定的洁净级别通过气锁连接不同洁净级别之间相邻的区域2、用来存放未使用或使用过的洁净服的衣柜应该可以通风,或者在衣柜上安装紫外灯,以满足存放过程的要求存放级别应该与洁净服的使用级别一致3、必要时可设计将人员的进入流向和离开流向分开以避免交叉污染4、洗手(xǐ shǒu)设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水池所以洗手(xǐ shǒu)设施必须只能安装在更易的第一阶段即C级区或D级区第100页/共164页第一百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七章—厂房)第三十一条 气锁间两侧的门不得同时打开。
可采用(cǎiyòng)连锁系统或光学或(和)声学的报警系统防止两侧的门同时打开1、如果气锁间两侧的门同时(tóngshí)打开就失去了气锁间的意义,造成低级别区域对高级别区域的污染,目前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偶然发生采取机械互锁或光学声学报警等,最普遍的应用是互锁装置包括人员气闸间、物料气闸间及传递窗等第101页/共164页第一百零一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七章—厂房)第三十二条 在任何运行状态下,洁净区通过适当的送风应当能够确保对周围低级别区域(qūyù)的正压,维持良好的气流方向,保证有效的净化能力应当特别保护已清洁的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器具及产品直接暴露的操作区域(qūyù)当使用或生产某些致病性、剧毒、放射性或活病毒、活细菌的物料与产品时,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和压差应当适当调整,防止有害物质外溢必要时,生产操作的设备及该区域(qūyù)的排风应当作去污染处理(如排风口安装过滤器) 1、前述已经讲过洁净区的污染主要是微粒,微粒包括无生命的微粒和或微生物微粒微粒可能来自于洁净区内部也可能来自于洁净区外部◆微粒的内部来源主要是人员、物料、设备、墙壁、空调净化系统部件以及相邻较低级别的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洁净区的换气次数。
◆微粒的外部来源主要是大气中的微粒由于过滤器存在一定的泄漏率,总会有微粒穿过层层拦截进入(jìnrù)洁净区大气中的含尘量随地区和季节而异,空调净化系统应能承受这种变化微粒的外部来源决定了过滤系统的配置和过滤器的日常维护要求第102页/共164页第一百零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第三十三条 应当能够证明所用气流方式不会(bù huì)导致污染风险并有记录(如烟雾试验的录像)第103页/共164页第一百零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七章—厂房)第三十四条 应设送风机组故障的报警系统(xìtǒng)应当在压差十分重要的相邻级别区之间安装压差表压差数据应当定期记录或者归入有关文挡中1、相邻洁净级别按照要求压差(yā chà)应大于等于10帕斯卡,为了证明达到要求在重要的相邻洁净级别之间安装压差(yā chà)表,如西林洗瓶区(D级)与西林灌装区(A级)、进入洁净区的气闸间等2、要求压差(yā chà)应定期记录,压差(yā chà)是确认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数据之一,为了证明系统的有效稳定运行其压差(yā chà)记录应定期归档作为回顾性分析的重要资料之一。
第104页/共164页第一百零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第八章—设备(shèbèi)第105页/共164页第一百零五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八章—设备)第三十六条 除传送带本身能连续灭菌(miè jūn)(如隧道式灭菌(miè jūn)设备)外,传送带不得在A/B级洁净区与低级别洁净区之间穿越1、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在不同级别之间传输物料时尽量避免使用传送带运输,因为无论是物料由高级别进入低级别还是低级别进入高级别,传送带自身均会不停地在高级别和低级别区域(qūyù)之间往返从而增加污染的可能性2、隧道烘箱是目前被允许在A/B级洁净区与低级别洁净区之间穿越的唯一的传输隧道,其设计包括单向流装置及热辐射装置隧道烘箱自身结构必须包括预热段(或进瓶区),高温灭菌段以及冷却段容器(如西林瓶)在装置中进行流转,温度停留区域(qūyù)(特别是)通过结合停留时间和设定灭菌温度应能达到所需的去除热源的程度容器离开隧道时的温度应该低到能够避免灌装操作时对产品的影响对于最终灭菌效果以及去除内毒素效果应进行验证第106页/共164页第一百零六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八章—设备)第107页/共164页第一百零七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第三十七条 生产设备及辅助装置的设计和安装(ānzhuāng),应当尽可能便于在洁净区外进行操作、保养和维修需灭菌的设备应当尽可能在完全装配后进行灭菌1、在现实(xiànshí)和可能的条件下,生产设备及辅助装置的设计和安装,应当尽可能便于在洁净区外进行操作、保养和维修 这样可减少操作、保养和维修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影响2、需要灭菌的设备如果在灭菌后再进行装配则会增加对已灭菌设备部件污染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注意如果装配后再进行灭菌有可能会造成灭菌不彻底无法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故在确定方案之前必须进行验证第108页/共164页第一百零八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第三十八条 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区空气净化系统应当保持连续运行,维持相应的洁净度级别因故停机再次(zài cì)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应当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认仍能达到规定的洁净度级别要求1、无菌药品在连续生产期间不得停止空调净化系统,无菌车间短时期不生产时,可以起动值班风机(或夜间模式),但是启动夜间模式的前提是洁净区内保持静态(无人无设备运转),只是为保持无菌区相对于非无菌区正压。
如果长时间不生产可以关闭重新启动后经相应(xiāngyīng)的洁净度确认后方可用于无菌药品的生产2、C级区及D级区个人认为可以在夜间(上述静态)将空调关闭,第二天开始生产前开启但是必须达到验证的自净时间后人员方可进入洁净区,设备开启,以确保洁净度符合要求第109页/共164页第一百零九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第三十九条 在洁净区内进行设备维修(wéixiū)时,如洁净度或无菌状态遭到破坏,应当对该区域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待监测合格方可重新开始生产操作1、设备维修(wéixiū)工作可能包括拆卸零部件等一些可能破坏洁净环境的操作,如果无菌区灌装操作过程中对灌装设备进行了维修(wéixiū)并且悬浮粒子监测显示粒子数超标报警则应立即停止操作,对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相关工器具设备部件灭菌后对环境进行重新确认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所以生产期间对设备进行的维修(wéixiū)是风险非常高的,做好定期维护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手段2、设备维修要做到不污染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污染降到最低,然后是如何将污染概率降低而已所以,一般是先将工具进行擦拭、消毒,经传递窗,紫外消毒,按洁净区物、料进出程序操作,然后进行设备维修,维修结束,再按清场、清洁程序操作,再按洁净区物、料进出程序操作,然后进行洁净区消毒灭菌处理。
一般的洁净区设备维修程序不外乎这些,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关键是要注意减小维修动作的幅度,尽量控制污染的机会第110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第四十条 关键设备,如灭菌柜、空气净化系统和工艺用水系统等,应当经过确认,并进行计划性维护,经批准(pī zhǔn)方可使用1、本条款明确关键设备必须经过确认,确认合格方可投入使用维持(wéichí)验证的稳定运行状态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进行计划性维护第111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八章—设备)第四十一条 过滤器应当尽可能不脱落纤维严禁使用(shǐyòng)含石棉的过滤器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在进行产品工艺设计时就应根据工艺要求选择相应的过滤器和过滤芯,应根据被过滤物料的理化性质选用合适材质的滤芯,并应进行物料(或理化性质相近的模拟物料)与滤芯的相容性试验,以通过验证手段确认滤芯的材质不会向被过滤物料中释放、吸附或发生反应从而对产品造成不利(bùlì)影响第112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八章—设备)第四十二条 进入无菌生产区的生产用气体(如压缩空气、氮气,但不包括可燃性气体)均应经过除菌过滤(guòlǜ),应当定期检查除菌过滤(guòlǜ)器和呼吸过滤(guòlǜ)器的完整性1、压缩空气:通常采用无油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经冷却器冷却、分子筛除水、管道过滤器除去绝大部分尘埃粒子后,即得到干燥、清洁的压缩空气在系统中应设置缓冲罐以提高压力和流量稳定的压缩空气无菌生产用的压缩空气,需要在使用点经过(jīngguò)微米孔径的终端气体过滤器除去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和微粒气体过滤器为疏水性过滤器,可方便地使用纯蒸汽进行灭菌本条款中规定应定期检查除菌过滤器和呼吸过滤器的完整性而欧盟要求对每批无菌工艺生产后的气体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第113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颗粒挑战细菌挑战前进流泡点压力保持水浸入非破坏性破坏性2、完整性测试是确定滤芯是完整的、完好的、未受损坏的细菌截留试验对除菌能力是最灵敏(línɡ mǐn)的完整性检测试验非破坏性的完整性试验是和细菌挑战试验关联的替代性试验。
◆可以进行完整性测试的滤芯种类(zhǒnglèi):精度 <1 um的膜式过滤器膜式终过滤器除菌级膜式过滤器除病毒膜式过滤器疏水性气体过滤器 (WIT)第114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不能进行完整性测试的滤器:非膜式过滤器深层过滤器预过滤器纤维(xiānwéi)/线缠绕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方法:-泡点试验、扩散(kuòsàn)流或前进流试验、压力保持(衰减)试验、水浸入试验原理:测量或观察在一种气体压力梯度下,从已润湿的滤膜一端透过到另一端的气体体积第115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八章—设备)3、氮气:是制药行业中常用的惰性气体,用于将产品同氧气隔离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或增强产品耐受热处理(如湿热灭菌)的能力(nénglì)在无菌药品生产和原料药生产中应用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尚无制药用氮气的统一标准,可以参考欧洲药典中制药用氮气的标准 无菌生产工艺使用的氮气,需要在使用点经过微米孔径的终端气体过滤器过滤除去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和微粒气体过滤器为疏水性过滤器,可方便地使用纯蒸汽进行灭菌。
本条款中规定应定期检查除菌过滤器和呼吸过滤器的完整性而欧盟要求对每批无菌工艺生产后的气体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第116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九章—消毒)第九章—消毒(xiāo dú)第117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九章—消毒)第四十三条 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对洁净区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yībān)情况下,所采用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多于一种不得用紫外线消毒替代化学消毒应当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耐受菌株及污染情况1、药品生产必须保持清洁卫生环境,不同洁净区对生产环境、设备和人员等不同的清洁卫生要求(yāoqiú)为了保证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卫生标准,防止对药品产生污染,必须建立卫生制度和清洁规程,明确生产环境、设备和人员的清洁卫生要求(yāoqiú),并掌握清洁、消毒的验证方法,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清洁消毒体系,才能确保药品质量2、清洁(sanitization)是指将物体上细菌污染的数量,降低到公共卫生会顶的安全水平以下的过程,常指清洁无生命的物体,主要是指清洁操作,有时清洗和抗菌相结合3、消毒(Disinfection)是指化学性试剂杀灭治病微生物的过程。
第118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九章—消毒)4、消毒剂:是指消毒时所用的化学试剂,消毒剂能使致病微生物数量在5~10分钟内下降99.999%(下降5个对数单位),但是它不能杀灭孢子和所有的病毒(bìngdú)按照化学消毒剂的化学性质,其种类可以分为如下类别:◆酸类:甲醛、戊二醛等; ◆ 醇类:乙醇、异丙醇等;◆ 酚类:苯酚(石炭酸)、甲酚皂溶液(来苏儿)等;◆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氧化型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杂环类消毒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 ◆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洗必泰)、聚六亚甲基胍等;◆其他消毒剂:高锰酸钾、三氯生、乳酸、强氧化高电位酸性水等第119页/共164页第一百一十九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九章—消毒)5、消毒剂的选择:◆消毒剂的固有特性,消毒表面与消毒剂的适应性;◆产品的完整性,消毒对象的理化特性和使用价值;◆人员的安全(ānquán)性,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环境中微生物的菌群,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存在状态;◆合格供方及供应商的评价。
作为理想的消毒剂一般应满足下述标准: ◆杀菌谱广,效果可靠,作用快速; ◆ 性能稳定,便于贮存和运输;◆ 无毒无味,无刺激,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易溶于水,不着色,易去除,不污染环境;◆ 不易燃易爆,使用安全(ānquán);受有机物、酸碱和环境因素影响小;◆ 使用浓度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第120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九章—消毒)6、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物理消毒方法,但其消毒效力有限不能完全替代化学消毒紫外线消毒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波长范围:200~275nm,最佳波长)能够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消毒的效果紫外线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胞、分支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凡被上述微生物污染的表面,水和空气均可采用紫外线消毒但是紫外线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zhíjiē)照射到的微生物,因此消毒时必须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线下 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要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紫外线消毒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0-40℃,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用于空气消毒时,消毒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为好,否则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空气和水中的悬浮粒子也可影响消毒效果第121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一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九章—消毒)第四十四条 应当监测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配制后的消毒剂和清洁剂应当存放在清洁容器(róngqì)内,存放期不得超过规定时限A/B级洁净区应当使用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1、清洁剂:是指用于移除设施和设备表面可能影响消毒剂效力和潜在微生物之残留物的介质清洁剂的选择标准:◆清洁剂应能有效溶解残留物,不腐蚀设备,且本身易被清除;◆ICH在“残留溶剂指南(zhǐnán)”中将溶剂分为3个级别,对其使用和残留限度有明确要求◆随着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还应要求清洁剂对环境尽量无害或可被无害化处理◆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廉价根据上述标准对于水溶性残留物,水是首选的清洁剂第122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九章—消毒)2、应该有明确的规程规定如何监测和检查消毒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对于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应制定清洗消毒的频率,并在容器上标明有效期。
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消毒剂存放期,但存放期不得超过相应(xiāngyīng)消毒剂的最长规定时限对于A/B级区应该使用经过除菌过滤或经过适当射线辐照处理的消毒剂,消毒剂进出A/B级区也应该制定相应(xiāngyīng)的外包装的处理规程第123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三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九章—消毒)第四十五条 必要时,可采用熏蒸的方法降低洁净(jiéjìng)区内卫生死角的微生物污染,应当验证熏蒸剂的残留水平1、熏蒸的方法可以彻底杀灭所属空间的空气、设备设施表面及空调净化系统内的微生物污染,但是其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可能对被灭菌物体表面造成腐蚀,并且可能污染环境对人身造成一定的伤害,故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不建议采用熏蒸的方法,除非证明无菌区已遭受(zāoshòu)到严重的微生物污染,运用一般的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方法无法消除微生物污染带来的风险第124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章—生产管理)第十章—生产(shēngchǎn)管理第125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五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章—生产(shēngchǎn)管理)第四十六条 生产的每个阶段(jiēduàn)(包括灭菌前的各阶段(jiēduàn))应当采取措施降低污染。
1、因为各种消毒技术和灭菌技术对于微生物的去除都有一个限度,当这个限度高于消毒技术或灭菌技术的能力范围时,即使采取了上述的消毒灭菌措施那么(nà me)也无法达到相应的预期效果,故在各阶段均应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第126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六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章—生产管理)第四十八条 应当采取措施保证验证不能对生产(shēngchǎn)造成不良影响第四十九条 无菌原料药精制、无菌药品配制、直接(zhíjiē)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等最终清洗、A/B级洁净区内消毒剂和清洁剂配制的用水应当符合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1、使用注射用水作为最终的淋洗水非常重要,进行这一步操作的目的就是确保包装材料、器具的表面的质量与注射用水的性质相符2、A/B级区所使用的消毒剂应尽量使用注射用水配制,避免使用其他水源而造成污染的引入,A/B级区所使用的清洁剂应尽量避免使用注射用水以外的物质,禁止使用各种添加剂第127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章—生产管理)第五十条 必要时,应当(yīngdāng)定期监测制药用水的细菌内毒素,保存监测结果及所采取纠偏措施的相关记录。
1、本条款中所指的制药用水是指最终配制所用(suǒ yònɡ)的水,其内毒素水平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一般生产实际中应监测配制用水的注射水水点的质量,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第五十一条 当无菌生产正在进行时,应当特别注意减少洁净区内的各种活动应当减少人员走动,避免剧烈活动散发过多的微粒和微生物由于所穿工作服的特性,环境的温湿度应当保证操作人员的舒适性1、前文已经详述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发尘量和发菌量,所以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就是降低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避免出现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各种偏差,洁净区应确保人员舒适的温湿度,以降低由于人员不适造成的误操作第128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章—生产管理)第五十二条 应当尽可能减少物料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必要时,物料的质量标准中应当包括微生物限度(xiàndù)、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目1、物料是洁净区环境污染(huánjìng wūrǎn)及最终产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按照工艺流程每一步物料都应尽量检测其微生物、细菌内毒素或热源,以整体控制确保最终的产品的无菌性第五十三条 洁净区内应当避免使用易脱落纤维的容器和物料;在无菌生产的过程中,不得使用此类容器和物料。
1、提出对洁净区使用的容器和物料的基本要求,其不能污染环境和最终产品第129页/共164页第一百二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章—生产管理)第五十四条 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最终产品(chǎnpǐn)的微粒污染第五十五条 最终清洗后包装材料、容器(róngqì)和设备的处理应当避免被再次污染1、引入微粒污染的途径包括人员、物料、设施、设备、环境等,保持净化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转是减少产品微粒污染的最终措施,当然还包括人员按照要求更衣、良好的洁净区习惯,物料进入洁净区前的清洁等1、最终清洗后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设备包括其转运及存放过程都应避免再次被污染,转运储存过程应避免穿越低级别区,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内壁,放置于干燥有良好洁净风通过的位置等第130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章—生产(shēngchǎn)管理)第五十六条 应当尽可能缩短包装材料、容器和设备的清洗、干燥和灭菌的间隔时间以及灭菌至使用(shǐyòng)的间隔时间应当建立规定贮存条件下的间隔时间控制标准第五十七条 应当(yīngdāng)尽可能缩短药液从开始配制到灭菌(或除菌过滤)的间隔时间。
应当(yīngdāng)根据产品的特性及贮存条件建立相应的间隔时间控制标准1、清洗有效期和灭菌有效期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其有效性,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上述清洗、干燥和灭菌后的物品应标明其有效期至,避免过效期误使用造成最终产品的污染1、药液从开始配制属于相对有菌的状态,在完成除菌过滤后处于理论无菌状态,在有菌状态存放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微生物繁殖的数量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应同时考虑产品自身的特性来制定允许的间隔时间,这个间隔时间必须通过验证来证明在这个时间内产品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可控,不会对最终产品造成影响第131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章—生产管理)第五十八条 应当根据(gēnjù)所用灭菌方法的效果确定灭菌前产品微生物污染水平的监控标准,并定期监控必要时,还应当监控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第五十九条 无菌生产所用的包装材料、容器、设备(shèbèi)和任何其它物品都应当灭菌,并通过双扉灭菌柜进入无菌生产区,或以其它方式进入无菌生产区,但应当避免引入污染1、清洗有效期和灭菌有效期应该通过验证来证明其有效性,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上述清洗、干燥和灭菌后的物品应标明其有效期至,避免过效期误使用造成最终产品的污染。
1、所有进入无菌生产区的物品均应经过灭菌,并且明确灭菌器必须采用连接无菌区和C级清洗间的双扉灭菌器某些物品(如记录、笔、某些精密仪器等)不适合使用灭菌器灭菌,进入无菌生产区时,应采用有效的消毒或灭菌措施,避免引入污染第132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二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章—生产管理)第六十条 除另有规定外,无菌药品批次划分的原则(yuánzé):(一)大(小)容量注射剂以同一配液罐最终一次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同一批产品如用不同的灭菌设备或同一灭菌设备分次灭菌的,应当可以追溯;(二)粉针剂以一批无菌原料药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 质产品为一批;1、明确规定了不同(bù tónɡ)类型的无菌药品的批次划分原则,确保统一性三)冻干产品以同一批配制的药液使用同一台冻干设备在同一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四)眼用制剂、软膏剂、乳剂和混悬剂等以同一配制罐最终一次配制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第133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十一章—灭菌(miè jūn)工艺第134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四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六十一条 无菌药品应当尽可能采用加热方式进行最终灭菌,最终灭菌产品中的微生物存活概率(即无菌保证水平,SAL)不得高于10-6采用湿热灭菌方法进行最终灭菌的,通常标准灭菌时间F0值应当大于8分钟,流通蒸汽处理(chǔlǐ)不属于最终灭菌对热不稳定的产品,可采用无菌生产操作或过滤除菌的替代方法 1、采用灭菌方法(fāngfǎ)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制剂的安全性,保护制剂的稳定性,保证制剂的临床疗效因此,研究、选择有效的灭菌方法(fāngfǎ),对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制药行业中,通常的灭菌方法(fāngfǎ)分为两大类:即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物理灭菌: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方法(fāngfǎ),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称为物理灭菌法该技术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除菌过滤法和辐射灭菌等化学灭菌法系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法(fāngfǎ),可分为气体灭菌剂(例如环氧乙烷)和液体灭菌剂第135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五页,共165页。
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一章—灭菌(miè jūn)工艺)2、湿热灭菌是研究最深、使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由于蒸汽-湿热灭菌本身具备(jùbèi)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破坏产品表面,并容易控制和重现性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最终灭菌药品(注射剂)的除菌过程中作为灭菌决策的第一选择3、无菌保证水平,SAL:指一项·灭菌工艺赋予产品无菌保证的程度,用产品中非无菌品的概率表示,如:SAL=10-6,含义为106灭菌产品中存在活菌的产品不超过1个4、F0值是指蒸汽灭菌程序赋予被灭菌物在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通常用于不同灭菌程序能力的评价第136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六十二条 可采用湿热、干热(ɡàn rè)、离子辐射、环氧乙烷或过滤除菌的方式进行灭菌每一种灭菌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灭菌工艺必须与注册批准的要求相一致,且应当经过验证1、欧盟于1999年8月正式开始执行灭菌方法选择决策树,顺着决策树向下,明显看出其采用的灭菌方法达到的无菌保证级别(jíbié)在逐渐下降,因此,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达到无菌的最高等级,必须将灭菌前的微生物负荷降至最低水平。
决策树的作用就是在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情况下,辅助选择最佳的灭菌方法2、明确要求灭菌工艺必须经过验证并且与产品注册批准的相一致第137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七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一章—灭菌工艺)3、溶液剂型产品灭菌(miè jūn)方法选择决策树(示例):产品是否可以在121℃湿热灭菌15分钟产品是否可以湿热灭菌F0 ≥8分钟,达到SAL ≤10-6否是采用高压灭菌锅121℃、15分钟药液是否适合过过滤否是采用湿热灭菌F0 ≥8无菌配制和灌封否是除菌过滤和无菌工艺相结合第138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六十三条 任何灭菌(miè jūn)工艺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采用物理检测手段和生物指示剂,验证其对产品或物品的适用性及所有部位达到了灭菌(miè jūn)效果1、明确所有经选择的灭菌工艺,必须首先进行验证(yànzhèng),确认在预定的灭菌条件下能够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并且被灭菌的产品或物品耐受灭菌过程,灭菌过程不会对产品或物品产生不良影响2、生物指示剂:对特定灭菌处理有确定的抗力,并装在内层包装中可供使用的染菌载体。
用于确认灭菌设备的性能,灭菌程序的验证(yànzhèng),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等按监测灭菌工艺可分为环氧乙烷灭菌生物指示剂,湿热灭菌生物指示剂,辐照灭菌生物指示剂,干热灭菌生物指示剂,过氧化氢灭菌生物指示剂等第139页/共164页第一百三十九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一章—灭菌工艺)3、在灭菌程序的验证中,尽管可通过灭菌过程某些参数的监控来评估灭菌效果,但生物指示剂的被杀灭程度,则是评价一个灭菌程序有效性最直观的指标可使用市售的标准生物指示剂,也可使用由日常生产污染菌监控中分离的最耐受微生物制备的孢子 在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中,需确定孢子在实际灭菌条件下的耐受性,并测定孢子的纯度和数量验证时,生物指示剂的微生物用量应比日常检出的微生物污染量大,耐受性强,以保证灭菌程序有更大的安全性在最终灭菌法中,生物指示剂应放在灭菌柜的不同部位并避免指示剂直接接触到被灭菌物品生物指示剂按设定的条件灭菌后取出,分别置培养基中培养,确定生物指示剂中的孢子是否被完全杀灭 过度杀灭产品灭菌验证一般不考虑微生物污染水平(shuǐpíng),可采用市售的生物指示剂对灭菌手段耐受性差的产品,设计灭菌程序时,根据经验预计在该生产工艺中产品微生物污染的水平(shuǐpíng),选择生物指示剂的菌种和孢子数量。
这类产品的无菌保证应通过监控每批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的数量、耐受性和灭菌程序验证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评估第140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六十四条 应当定期对灭菌工艺的有效性进行再验证(每年至少一次)设备(shèbèi)重大变更后,须进行再验证应当保存再验证记录1、灭菌工艺经过验证投入使用后,必须(bìxū)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周期性再验证当灭菌设备发生较大的变更后也应进行变更性再验证,以确保灭菌工艺的无菌保证水平始终符合工艺要求第六十五条 所有的待灭菌物品均须按规定的要求处理,以获得良好的灭菌效果,灭菌工艺的设计应当保证符合灭菌要求1、这里指的是部分带灭菌物品在灭菌前应该装入半透膜包装内、包装铝箔纸以防止灭菌后暴露于环境中被二次污染第141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一章—灭菌(miè jūn)工艺)第六十六条 应当通过验证(yànzhèng)确认灭菌设备腔室内待灭菌产品和物品的装载方式1、灭菌腔内的被灭菌物品的放置状态(zhuàngtài)、数量、放置位置等均需经过验证予以确认,因为如果物品放置过多会造成蒸汽无法有效穿透从而无法达到灭菌效果。
第142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二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六十七条 应当按照供应商的要求保存和使用生物指示剂,并通过阳性对照试验确认(quèrèn)其质量使用生物指示剂时,应当采取严格管理措施,防止由此所致的微生物污染 1、常用的生物指示剂:◆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最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最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去热原验证时使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加量不小于1000细菌内毒素单位 ◆辐射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最常用 的生物指示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气体(qìtǐ)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最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气态过氧化氢灭菌最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过滤除茵法:过滤除菌法最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缺陷假单胞菌(如ATCC19146),用于滤膜孔径为的滤器;黏质沙雷菌(ATCC14756),用于滤膜孔径为的滤器第143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六十八条 应当有明确区分已灭菌产品和待灭菌产品的方法每一车(盘或其它装载设备)产品或物料(wù liào)均应贴签,清晰地注明品名、批号并标明是否已经灭菌。
必要时,可用湿热灭菌指示带加以区分1、湿热灭菌指示带:是将一种热敏化学(huàxué)指示剂印刷在纸片上,指示剂在一定温度的湿热下持续一定时间后,因化学(huàxué)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以间接标示灭菌效果其显色效应,是以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的耐热参数为依据,以121℃压力蒸汽灭菌20分钟的灭菌周期为基本参数来指示灭菌效果的2、本条款明确要求必须严格区分待灭菌产品和已灭菌产品以免造成质量事故,并且对最终灭菌的产品灭菌器的编号,灭菌时间、批号等信息均应详细清晰地标明第144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四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一章—灭菌工艺)第六十九条 每一次灭菌操作应当有灭菌记录,并作为(zuòwéi)产品放行的依据之一1、强调灭菌记录的重要性,明确(míngquè)灭菌记录是产品放行的依据之一第145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五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方法)第十二章—灭菌(miè jūn)方法第146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六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miè jūn)方法)第七十条 热力灭菌通常有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在验证和生产过程中,用于监测或记录的温度探头与用于控制的温度探头应当分别设置,设置的位置应当通过验证确定。
每次灭菌均应记录灭菌过程的时间-温度曲线 采用自控和监测系统的,应当经过验证,保证符合关键工艺的要求自控和监测系统应当能够记录系统以及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有操作人员监控应当定期将独立的温度显示器的读数与灭菌过程中记录获得的图谱进行对照二)可使用化学或生物指示剂监控灭菌工艺,但不得替代物理测试 (三)应当监测每种装载方式所需升温时间,且从所有被灭菌产品或物品达到设定的灭菌温度后开始计算灭菌时间四)应当有措施防止已灭菌产品或物品在冷却过程中被污染除非能证明生产过程中可剔除任何渗漏的产品或物品,任何与产品或物品相接触的冷却用介质(jièzhì)(液体或气体)应当经过灭菌或除菌处理 1、本条款明确湿热和干热灭菌的一些(yīxiē)技术和管理要求第147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miè jūn)方法)第七十一条 湿热灭菌应当符合以下(yǐxià)要求:(一)湿热灭菌工艺监测的参数应当包括灭菌时间、温度或压力腔室底部装有排水口的灭菌柜,必要时应当测定并记录该点在灭菌全过程中的温度数据灭菌工艺中包括抽真空操作的,应当定期对腔室作检漏测试二)除已密封的产品外,被灭菌物品应当用合适的材料适当包扎,所用材料及包扎方式应当有利于空气排放、蒸汽穿透并在灭菌后能防止污染。
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被灭菌物品所有部位均应与灭菌介质充分接触 1、湿热灭菌法系指物质在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或其它(qítā)热力学灭菌手段杀灭细菌,具有穿透力强,传导快,灭菌能力非常强,为热力学灭菌中最有效及用途最广的方法药品、药品的溶液、玻璃器械、培养基、洁净服以及其他遇高温与湿热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质,均可以选用第148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八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方法)2、常见的湿热灭菌器包括脉动真空灭菌器、蒸汽-空气混合物灭菌器和过热水灭菌器等◆脉动真空灭菌器:是药品生产中所采用的最典型的高压蒸汽灭菌器,通常由灭菌腔体、密封门、控制系统、管路系统组成,并连接压缩空气(yāsuō kōngqì)、蒸汽/纯蒸汽、真空泵等工作原理:在灭菌开始之前通过真空泵或其他系统将空气从腔室移除,然后通入饱和蒸汽,反复进行真空、通入蒸汽,将空气进行彻底置换后进行灭菌灭菌器设有真空系统和空气过滤系统,灭菌程序由计算机控制完成腔体内冷空气排除比较彻底,具有灭菌周期短、效率高等特点脉动真空灭菌器对物品包装、放置要求较宽,且真空状态下不易氧化损坏的特点,常用于对空气难以去除的多孔/坚硬装载进行灭菌,尤其适用于可以包藏或夹带空气的装载物,比如软管、过滤器和灌装机部件。
第149页/共164页第一百四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miè jūn)方法)3、高压(gāoyā)蒸汽灭菌的灭菌原理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变性导致其死亡蛋白质及核酸的这种变性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虽然微生物功能性结构被破坏,若氢键破裂的数量未达到微生物死亡的临界值,则其分子很可能回复到它原有的形式,微生物就没有被杀死为有效地使蛋白质变性,就需要水蒸汽有足够的温度和持续时间,这对灭菌效果十分重要高温饱和水蒸汽可以迅速使蛋白质变性,在规定操作条件下,蛋白质发生变性的过程即微生物死亡的过程,是可预见和重复的 微生物的灭活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微生物的死亡速率是微生物耐热(nai rè)参数D和杀灭时间的函数即在给定的时间下被灭活的微生物与仍然存活成正比第150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miè jūn)方法)4、湿热灭菌的影响因素:◆灭菌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耐热性相差较大,微生物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所需灭菌的温度和时间也不同 ◆ 灭菌溶液的PH值:微生物的存活能力因介质(jièzhì)的酸碱度差别而不同。
一般微生物在中性溶液中耐热性最大,在碱性溶液中次之,酸性虽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PH6~8时不宜杀灭,PH值小于6时,微生物最易被杀灭◆ 灭菌物的性质:溶液中含有营养性物质如糖类、氨基酸等,会对微生物有营养保护作用,能增强其耐热性◆蒸汽的饱和度:饱和蒸汽的穿透性比过热蒸汽、干热空气的穿透性强很多,而蒸汽冷凝时会释放大量的潜热传递给被灭菌物,使微生物被杀灭,因此应尽可能使用饱和蒸汽进行灭菌第151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一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二章—灭菌方法)第七十二条 干热灭菌符合以下要求:(一)干热灭菌时,灭菌柜腔室内的空气应当循环并保持正压,阻止非无菌空气进入进入腔室的空气应当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高效过滤器应当经过完整性测试二)干热灭菌用于去除热原时,验证应当包括细菌内毒素挑战试验三)干热灭菌过程(guòchéng)中的温度、时间和腔室内、外压差应当有记录 1、干热灭菌是指在非饱和湿度下(RH≠100%)进行的热力学灭菌灭菌介质通常为被灭菌品所处湿度下的热空气,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或脱氧核糖核酸酶等重要生物高分子产生非特异性氧化而被破坏,在这种氧化过程中细胞固有的水分子起到了重要作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失活就越快。
因干热灭菌时环境湿度低于湿热灭菌,故而(ɡù ér)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利用干热灭菌温度高、时间长的这一特点可使干热灭菌同时具备除热源的功能干热灭菌适用于耐高温但不适于湿热或可被湿热破坏的物品,如玻璃、金属设备、器具类,耐高温的粉末化学品等,但不适于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第152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二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方法)2、常见的干热(ɡàn rè)设备根据使用范围可分为试验室器具用,生产制剂用,生产器具用干热(ɡàn rè)灭菌设备按使用方式分为连续式、批量式,批量式干热(ɡàn rè)灭菌设备如干热(ɡàn rè)烘箱,可用于内毒素检验用玻璃、金属器具的灭菌和除热源,以及生产设备部件、生产器具的灭菌除热源;连续干热(ɡàn rè)设备,如隧道烘箱,可用于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3、灭菌原理:干热灭菌器中热传递主要有:流热、传导(chuándǎo)热、辐射热三种形式干热灭菌微生物的杀灭率同样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则第153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三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miè jūn)方法)第七十三条 辐射灭菌应当符合以下(yǐxià)要求:(一)经证明对产品质量没有不利影响的,方可采用辐射灭菌。
辐射灭菌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注册批准的相关要求二)辐射灭菌工艺应当经过验证验证方案应当包括辐射剂量、辐射时间、包装材质、装载方式,并考察包装密度变化对灭菌效果的影响三)辐射灭菌过程中,应当采用剂量指示剂测定辐射剂量四)生物指示剂可作为一种附加的监控手段五)应当有措施防止已辐射物品与未辐射物品的混淆在每个包装上均应有辐射后能产生颜色变化的辐射指示片六)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总辐射剂量标准七)辐射灭菌应当有记录 1、辐射灭菌是利用(lìyòng)γ射线、X射线和粒子辐射处理产品,杀灭其中微生物的灭菌方法目前的辐射灭菌多采用60Co源放射出的γ射线,它具有能力高、穿透力强、无放射性污染和残留量、冷灭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第154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四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miè jūn)方法)1、除菌过滤是指除去流体中微生物的工艺过程,该过程不应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包括液体和气体除菌过滤药品生产中采用的除菌过滤膜一般不超过微米通常,除菌级的液体过滤器指在工艺条件下每cm2有效过滤面积可以截留107CFU(集落/菌落形成单位)的缺陷假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ATCC 19146)的过滤器。
选择除菌滤器后必须进行细菌(xìjūn)截留试验证明滤器的除菌过程效果第155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五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二章—灭菌方法)第156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六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三章—无菌药品的最终处理)第十三章—无菌药品(yàopǐn)的最终处理第157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七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三章—无菌药品的最终(zuì zhōnɡ)处理)第七十七条 无菌药品包装容器的密封性应当经过验证,避免(bìmiǎn)产品遭受污染熔封的产品(如玻璃安瓿或塑料安瓿)应当作100%的检漏试验,其它包装容器的密封性应当根据操作规程进行抽样检查 1、无菌产品的容器(róngqì)密封系统应能防止微生物入侵在最终密封产品的检查过程中,应查出并剔除任何有损坏或有缺陷的产品2、对于密封完好性的技术要求:应有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方面的数据资料◆加工生产过程的模拟试验 ◆ 在最苛刻条件下完好性的证据◆ 试验的灵敏度◆ 在产品有效期内的完好性第158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八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三章—无菌药品(yàopǐn)的最终处理)3、实例:铜绿假单胞菌ATCC9027/CMCC10104测试后培养7天接触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培养7天-14小时,首次测试后,利用(lìyòng)剩余样品每隔12个月重复挑战试验1次,直至有效期满。
菌液浓度:1*105-108cfu/ml第159页/共164页第一百五十九页,共165页附录1—无菌药品(yàopǐn)(第十三章—无菌药品(yàopǐn)的最终处理)第七十八条 在抽真空状态下密封的产品包装容器,应当在预先确定的适当时间(shíjiān)后,检查其真空度第七十九条 应当逐一对无菌药品的外部污染或其它(qítā)缺陷进行检查如采用灯检法,应当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检查,灯检人员连续灯检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定期检查灯检人员的视力如果采用其它(qítā)检查方法,该方法应当经过验证,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并记录1、灯检法逐瓶或逐支检查内容包括包装的完好性、产品是否遭受污染,由于人员长时间在强光源下进行工作极易产生视觉疲劳,出于保护劳动者并且降低漏检风险要求灯检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休息,一般要求20分钟,最长不超过40分钟,也可采用两班次轮换制目前有电子眼检查,但是会出现较大的误检率第160页/共164页第一百六十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四章—质量控制)第十四章—质量(zhìliàng)控制第161页/共164页第一百六十一页,共165页附录(fùlù)1—无菌药品(第十三章—无菌药品的最终处理)第八十条 无菌检查(jiǎnchá)的取样计划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样品应当包括微生物污染风险最大的产品。
无菌检查(jiǎnchá)样品的取样至少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无菌灌装产品的样品必须包括最初、最终灌装的产品以及灌装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后的产品;(二)最终灭菌产品应当从可能的灭菌冷点处取样;(三)同一批产品经多个灭菌设备或同一灭菌设备分次灭菌的,样品应当从各个/次灭菌设备中抽取 1、明确了取样计划确定(quèdìng)的原则是依据风险评估第162页/共164页第一百六十二页,共165页第163页/共164页第一百六十三页,共165页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第164页/共164页第一百六十四页,共165页内容(nèiróng)总结培训内容简介目前采用机械传输物料主要是西林瓶清洗后通过灭菌隧道传输至A级区进行(jìnxíng)无菌灌装2、现代隔离/屏障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简单屏障或分区◆皮肤:人类通常每四天完成一次皮肤的完全脱换,人类每分钟脱落约1000片皮肤(平均大小为30*60*3微米)◆头发:人类的头发(直径约为50~100微米)一直在脱落◆ICH在“残留溶剂指南”中将溶剂分为3个级别,对其使用和残留限度有明确要求感谢您的观看第一百六十五页,共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