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能发展”教育理理的基本内涵浅析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doc
13页自能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探析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杨传向[摘要]自能发展作为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点,应以人本哲学和心理 学理论为起点,从“自”、“能”和“发展”三个层面把握它的内涵,即自能发展 是以本体属性为依据、以内部价值为内动力、以外部环境为外驱力、以“未特定 性”为突破口、以类本质价值为意义、以自能发展能力为效能、以差异性个性化 为特征、以面向整个人生为策略的发展[关键词]自能发展/理论起点/内涵探析自能发展,作为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立足点,已应教育改 革的时代罡风而默然兴起但具理论问题尚缺乏系统探讨木文想就这个概念的 基本内涵提出粗浅看法一、馆能发展”概念的理论起点“自能发展”的概念,是基于“人是什么”的追问提出的人是什么?康德 回答说:“人是冃的”,“人以及一切理性动物都是作为冃的本身而存在的,而不 只是作为某个意志任意使用的手段”①恩斯特•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 不断探索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一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 生存状况的存在物②康德的论断说明人不是奴仆,不是丁具,不是物,而是一 个应当受到尊重的生命主体恩斯特•卡西尔的观点说明这个生命主体是以发展 自我作为真正价值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人怎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而真正 享受到人性Z美、生存口由和尊重价值呢?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 家,一直在作不舍探索以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 认为,人的发展是通过“在”的情态如“烦” “畏” “死”的意义推动的③以沙 利文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认为:“自我的发展來自我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 受,以及来自孩子对他人评价的反响评价(reflectedappraisals)或感矢II④希金 斯的自我导向理论(self-guides)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与正面的结果有关的理想 自我和与负而的结果有关的M该自我推动的⑤坎托的生活任务(life task)研究 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环境应对冃标和如何去追求它们促 动的⑥以麦克杜格尔和费洛伊徳为代表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依赖于“自 身的资源”自我促动的⑦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提出人发展取决丁环境⑧ 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是一颗多而体钻石的不同切面上的熠熠光彩,它们 从不同视角为人发展自我提供了宝贵的智慧、经验和途径但由于它们产生于一 定的时代背景,且乂演化于一定的理论体系,所以应用于今天的时代不免带有某 些局限。
女口:对于人的发展,有的看作是“孤独的个体”行为(存在主义),有 的内部属性不足(人际关系学),有的着重生物性(本能理论),有的忽视了内因 (行为主义),有的注重特殊性而忽视了一般性(生活任务),有的强调了自我的 特征却忽视了潜意识功能(口我导向)归纳这些局限却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那就是注重了人发展的个人行为和个别方式,忽视了 “综效”特征综效”(synetgy)是马斯洛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耍概念,但他所针对的是 管理的社会效益(强调对个人有益的事对每个人都有益)⑨其实,综效更存在 丁•发展着的人本体,即人发展的每一个因索,应该是与这个人相关相联的诸多内 外因素综合作功的效应而每一个促进人发展的因素,都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参与 或改变的效应同时,人的每一个发展因索,都能引起人继续发展的效应简言 Z,人的发展,是由内部依据、动力、冃标、效能、质的耍求、量的变化、环境 条件、一定的方式等等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过程因而理所当然从这些方 面探索和推进人的发展那么,用什么来简结地统一和表述这种复杂的综效呢?我们提岀了“自能发 展”的概念所谓自能发展,我们初步理解为对彖主体在文化背景和生存状态的作用下为 完善口我依据本体属性对口我口主、自觉、自会的动态性建构。
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意义是——二、“自能发展”概念的内涵探析1、 自能发展,是归属于本体属性的发展自能发展的本体属性由三大因素组成:一是以身体、四肢、大脑等为基本内 容的生理因素;二是生理因素与环境交流形成的性格、个性、情感、意志、动机、 需耍、思维、能力等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因素;三是心理在外界刺激下生成的以思 想、道德、价值、理想、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因素这 三大因素中,生理因素作为生命运动的物质形态有着本能的生长性,心理因素作 为生命活动的精神形态有着实然的发展性,社会因索作为生命与外界的联系和意 义体现着必然的超本体性和创造性生长性、发展性、超本体性和创造性为生命 个体所独有,不能被任何外在因索所抹杀或取代,它们推动人的生命走向成长、 走向成熟、走向发展、走进价值层面的全部旅程,因而是“口能发展”赖以建立 的内部依据由此,“自能发展”是从“自”出发,由“自”來作用的发展,是 根据个性特征,遵循个体心理规律,发展个性化素质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以往 的教育,虽然也讲从人的本体属性或从个体特征出发,但实际上,对人的生理因 索往往忽略,心理因索只取具思维和能力部分,而社会因索乂常常被曲解和压抑, 没有走出意志性、控制性的圈子,所以很难为人的发展服务。
2、 自能发展,是内部价值规定的发展自能发展所依据的本体属性是多方而的,但最终引发人发展的内驱力是什 么?是人的“内部价值”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木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 依赖于人给予他口身的价值”口身的价值最重耍的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 内在态度”,这是一个“既不可能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坏,也不可能从外部或内部 伤害它”的东西⑩人本主义Z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和需耍层次理论认为对 人自能发展起趋动作用的是动机和需耍他特别崇尚他认为是高级层次的“自我 实现的需要”,说“它可以归入人对于口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 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想耍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 模样,实现人的全部潜能和欲望「°华人学者李中莹把人发展的心理活动能量 归结于“自我价值”,他认为自我价值由“自信”、“自爱”和“自尊”三项素质 组成,人的发展是这三项素质的函数变化基丁•上述理论认识,我们可以把规 定着人自能发展的内部价值概括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的价值 存在于人类永恒的追求过程,无论何人,无时无刻无地不在执着地对自然、对社 会、对口我进行着“真”的描述、“真”的理解、“真”的分析与综合,且借鉴别 人追求的成果,改变自己的思路,使自我向“真”迈进。
善”的价值存在于对 “真”的实践Z中,传统的儒家思想以为善就是“仁”、“爱”,其实善还有“对” 和“好”的一而对于“真”的存在,我们如何处理好,运用好,是人类活动的 核心命题我们应当用“仁”的态度,“对”的手段,“好”的要求对待“追求” 来的“真”的存在,使口我走向完善,这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如不与中国革命 的实践结合而中国化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胜利一样美”的价值存在丁 “善” 的向往Z中,人们向往“善”的景界美,便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口尊、自爱,从而 以强有力的自律精神和道德责任感,去顽强地履行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赋予的任 务和使命在真善美里,“灵魂”有了明确的意向,“需耍”有了标准,“自我价 值”有了依托,于是形成了人自能发展的内动力3、自能发展,是外部因素激励下的发展夕卜部因素是人自能发展的外动力人的自能发展只可能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 部因索,但决不可能离开外部因索环境遗传学理论(environmental genetics) 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呆个体既是环境影响 的相对被动的接受者,乂可通过自己唤起的反应在环境事件中起作用,还可以在 选择和创造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口然 界给予的®根据行为主义学派、人际关系学派以及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的描述, 我们把影响人自能发展的外部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化苗景包括人类创造 和积累的智慧精华——知识,包括反映人类伦理秩序的道徳文明,包括创造人类 文明的人文精神,包括反映人类文明程度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等等,它关涉人 的生命的理智发展、道徳成长和人的类本质,因而是最重耍的因素,也可以说是 外部因索的核心第二类是生存状态个体的生存状态,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体中, 而存在丁个体与环境的交流中,个体的生命因素在应对口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来 的适应程度,特别是在社会竞争中所显现岀来的差异,以及在社会评价中所处的 地位,尤其是生存危机,是刺激个体必须改变自己状况的最直接、最实际的诱因 第三类是人际交往出现在个体生命活动空间的人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是最生动 的,个体在与生活空间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对比和反思,推动着口己 以一种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方式发展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最积极的表现是与他人 形成互动互构关系,即以口己的发展影响他人的发展,把他人的发展作为自己发 展的条件,从而使自己走向类主体4、自能发展,是发展未特定性的发展我们即然认为人要发展,是因为人存在着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必要” 和“可能”的潜在含义是人具有未特定性这种未特定性正是人发展的突破口, 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稳定和成熟方面的“不完善性”由丁人的兴 趣、爱好、能力倾向Z类的心理个性的影响,由丁个体所处的特定环境、特定条 件的制约,由于个体先天和后天形成的不同基础,使人在处理事情中表现出某种 与社会尺度和个人实际耍求的差距,如在觉悟程度、学习努力、工作能力、劳动 业绩、表现状况等等方面的不足,正是需要以补正形式发展的“不完善性:但 这种不完善性的本质不在问题对象本身,而在产生差异的人的本质属性素质o二 是指可塑性特征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越来越远离像动物那样直接依靠自然 生活的本能图式,越来越依靠自己的创造能力超越自然的秩序创造生命乐园,所 以人的生命越来越走向未特定性正是这种未特定性,使人在任何时候不仅向一 切可能性开放,而且由口我主宰口我的发展过程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此 在在生存论上就是他在其能在中尚不是的东西,只因为此在Z在通过领会及其筹 划性质获得他的建构,只因为此在Z在就是他所成为或所不成为的东西,所以, 他才能够领会地对自己说:'成为你所是的海徳格尔的意思是,存在的人 不是一个现在的存在者,而是一个始终面向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存在者,他 有着与所有同在的人不一样的本质和特征,他是立足于自身的可能性而生存的。
自能发展教育理念就是要支持人以自我的本质和特征走向可能的发展,给不同人 格的人提供人格发展环境,给不同技术的爱好者提供相应的技术发展条件,让有 音乐特长的从音乐方向发展,让有体育特长的从体育方向发展,使每一个个体实 现人格、智能和专业发展的个性化由于良好的教育能使人不断改变现状的“我”, 进入新“我”过程,所以未特定性为教育因素对象化时,就成为可塑性特征由 此我们得出结论:以未特定性为自能发展的突破口,就是旨在发展人的不完善性 特点和可塑性特征5、自能发展是追求类本质价值的发展规定人发展的主体内部价值,决不是孤立于他人和社会的,它必然是以对他 人、对社会的观照来建构价值意义的,必然是以追求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作为价 值体现的内部价值所观照所追求的东西就是作为补•会的一员与补•会所有成员共 有的本质,即类本质何谓类本质,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是“理性、爱 和意志”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区别于 动物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我国学者根据马克思的定义理解为人在实践活动中体现 的为我性、自由口觉性、主体创造性和口我意识性或者是本体超越性,生命 自为性,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本 质的统一性。
®由于有了这些共有的本质,人才所以为人根据■上述涵义,自能 发展或人的内部价值所追求的类本质价值就是:①本体属性注入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