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主义再思索—后殖民女性主义对教育行政的启示.pdf
18页131女性主義再思索女性主義再思索——後殖民女性主義對教育後殖民女性主義對教育行政行政的啟示的啟示吳毓真南投縣立草屯國民中學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學生摘要摘要本文旨在從後殖民女性主義 (postcolonial feminism)的觀點對目前教育行政體系、意識形態及相關措施批判性的檢討因為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議題在台灣學術領域上,尚在初始階段為了本文論述的方便起見﹐所以本文首先將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基本概念-源起、演變、定義及所探究的議題-界定清楚,其次分析後殖民女性主義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透過分析目前台灣有關婦女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引申出批判目前教育行政的迷思,以建立教育行政新視野,對於提昇我國的教育行政的品質及教育政策的落實,具有實質貢獻關鍵詞:關鍵詞: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後殖民女性主義壹、壹、 前言前言台灣自從政治解嚴後,在多元民主開放的社會下,在政治民主,經濟自由上向前邁了一大步,然而,隨著國際化腳步,資訊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國與國間的藩籬漸漸消除,在資本主義持續發展下,跨國企業資本的介入,在台灣無形中形成各種文化多元夾雜的地球村,但是反思自我的主體性、本土意識在何處?台灣在性別意識及關係上,由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尊女卑的深層意識,雖然在社會開放後,表面上不再有此觀念,然而在普遍社會的共識中,此種意識形態依然深植人心,表現於壓迫、傷害的暴力行為上、教養小孩的不同態度、甚至在有關教育行政與政策上都有性別偏見的現象產生,不僅如此,西化的觀念移植與本土婦女有關的經濟、政治及教育文化上,也常常使台灣本土的性別運作裹足不前,以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切入,將性別問題放在台灣被殖民脈絡裡來探討的論述可釐132清女性在台灣在種族、政治、教育文化及經濟上的多元複雜問題,進而對教育,尤其是弱勢族群的教育發展有所助益。
基於上述動機下,本文首先闡明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基本概念,針對後殖民女性主義崛起之原因、定義及主要議題做深入探討;其次,分析台灣情境適用此論述之原因,最後以此論述的觀點,批判教育行政上的迷思,以建立教育行政新視野,因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有三:一、 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基本概念,做為本文論述的基礎;二、 分析台灣適用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原因,以做本土適用性分析;三、後殖民女性主義批判目前教育行政上的迷思,以建立教育行政新視野貳、貳、 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在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基本概念上,首先探討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源起、定義及主要議題,並從中梳理出應用後殖民女性主義的重要脈絡,以做為台灣採用此理論的本土適用性主張一、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源起後殖民女性主義的來源,主要是由後殖民主義及女性主義的特色結合而成,至於為何兩種理論可以自然連結為一種新的觀點,自有其歷史淵源,茲分別就兩種理論的演變及近年兩種理論結合的情境分述如下:(一) 女性主義理論的演變在女性主義理論的演變上,主要探討與教育有關的發展,其演變可追溯從 18 世紀的法國起始,茲就傳統、現代及後現代三個時期的女性主義教育的源起時間、目標、代表流派、人物及重要主張一併歸類列表說明如下(詳如表 1) :表 1 女性主義理論的演變傳統女性主義時期現代女性主義時期後現代女性主義時期源起時間起於 18 世紀,出現於 19 世紀中後期20 世紀 60、70 年代80、90 年代後133目標性別定位、兩性平等機會廢除壓迫的社會性別制度批判性別主義和性別歧視,消抹兩性差異強調女性心理的獨特性承認男女性別差異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代表流派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馬克思女性主義當代社會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批判女性主義後結構女性主義後殖民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重要主張父權制婦女觀1.培養不同性別角色2.性別差別對待父權制批判婦女觀1.平等的機會2.社會化和性別刻板印象3.性別歧視1.批判男性對文化知識的壟斷;2.澄清學校教育中的性別權力關係;3.學校教育如何不斷再製不平等的社會性別和權力關係;4.研究學校、家庭與生產市場間的生產與在制的關係;5.研究婦女受壓迫如何影響情感生活和性別特徵1.解構二元對立情形,以女性的多重位置研究差異現象;2.論述就是權力,以反思及教育實踐,激發對女性所處位置的批判意識;3.探討女性主義本質、特徵及表現形態,顛覆主流文化,改變自己的邊緣地位,體現出弱勢團體論述的性質;4.分析闡釋各種對話中婦女權利的運用及保護,解構壓迫的原始起源及如何進行反抗;5.探討種族、政治、經濟、134文化對女性的影響教育實踐1.收集和宣傳教育中性別歧視的證據,提高社會重視此問題意識2.通過制定反對性別歧視的法律和政策1.要求社會結構的根本改變;2.以價值觀和方法論分析理論與實踐研究,研究課程內容和教學法中的性別歧視情況1.解構教育,創造以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2.強調多元差異中對話協商的重要性資料來源:甘永濤,2007:22-25;李小林,2003:52;邱貴芬,2000。
由表 1 中可得知後殖民女性主義是近年來發展的女性主義理論之一,主要探討的重點圍繞在分析壓迫的出處,企圖尋找隱而不見的霸權情況,因為此種權力的行使滲透於各領域中,因此對政治、經濟、種族、文化等跨學科的研究與觀察也成為焦點之一,經由跨學科的研究中,撼動西方學術中二元對立的情形,承認男女差異現象及女性多重差異的複雜性,並且須透過對話將其整合,以免產生各自為政的現象二) 後殖民主義的演變接著,從後殖民主義的演變發展,對以下深入探討後殖民女性主義的特徵,以及與女性主義理論契合的相似性做分析比較頗有幫助,後殖民主義的理論演變發展,也以表 2 敘述說明:表 2 後殖民主義理論的演變殖民主義時期新殖民與後殖民交織時期後殖民時期源起時間第一波在 15、16 世紀第二波在 17、18 世紀二次戰後,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獨立時冷戰後社會情境1.武力的軍事手段來取得殖民地;2.剝削殖民地的經濟1.獨立國家在政治經濟上依賴著殖民母國的技術;2.形成「中心-邊陲」另一種型式或新的殖民與被1.政治上民主、共產二元對立狀況不在,第三世界獨立思考國家身份的建立與認同;2.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及135殖民的關係西方歐洲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在全球展開與蔓延,形成全球化的文化霸權現象重要主張1.以歐洲化的態度來統治殖民地的人民2.歧視殖民地的人民3.歐洲中心理論為主1.批判帝國主義的文化霸權現象,反對殖民帝國的宰制情形;2.第三世界國家須借鑑與學習西方國家的進步經驗,以促進本國獨立後的國家進步發展,依賴理論為其研究的主題。
1.多元議題(知識權力、他者主體論述等)的後殖民研究;2.質疑西方二元對立的知識論及啟蒙論述,運用跨科際理論,如心理分析、解構主義、批判的女性主義等,解構西方學術宰制的論證3.分析弱勢族群主體重建的複雜及角色的含混性教育實踐以歐洲中心的文化來教化、宰制殖民地人民1.以政治經濟殖民實施教育文化意識形態霸權文化宰制;2.買辦階級1(compradorclass)傳播殖民文化教育,;1.發掘潛藏於殖民權力下被壓抑的知識;2.打破西方二元對立,鬆動主流權力,對弱勢族群教育的重視;3.多元差異情境下的教育反省與對話;4.本土化與全球化教育的1此名稱在後殖民理論上意謂著包括已獨立的殖民國家學習殖民知識的知識分子,在殖民者的支配下,具有高度發展的特權,財富和教育的菁英分子(Ashcroft et al.,1998, p.55)136創新與發展資料來源:張立波,2001;張京媛,1995;陶東風,2000;廖炳惠,1994; Ashcroft etal.,1998;Tikly,2001由上表敘述可知後殖民主義理論在後殖民時期的理論演變上,趨向多元論述的方式,同時強調以顯現弱勢族群的聲音及差異性,並批判西方主流文化的霸權疏失,此項霸權文化,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形成全球資本主義現象,批判女性主義就是其中一種研究方法,因此在後殖民論述中,也有女性主義的理論存在,兩者也是相輔相成,增加了理論的多元性。
三)後殖民主義與女性主義的結合──後殖民女性主義理論的演變發展Ashcroft,B.,Griffiths,G.& Tiffin,H.(1998:101-102)曾指出女性主義對後殖民論述有興趣的兩個理由:一是兩者都可看見父權制和帝國主義操縱其支配在其從屬人民上,女性在父權制以及被殖民者的主體經驗都是類似且都與此控制權力對立;另一個理由是在許多殖民社會裡,是否性別或殖民壓迫在女性的生活中是重要的政治因素,是一項強有力的爭辯,同時也導致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實施下,性別建構與雇用有更佳的考量,兩者也重視主體的建構與認同的形成之方法與範圍由表 1 與表 2 有關女性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演變中,不約而同在後期理論發展上,都有相互混合並且有一些相似的特色產生因此茲就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歷史發展、後殖民與女性主義的相似特色,敘說如下:1.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歷史發展後殖民女性主義產生於 20 世紀 80 年代,除了女性主義逐漸攻占各論述領域外,後殖民論述日漸流行也是促成後殖民女性主義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後殖民理論是關於殖民主義統治歷史階段結束後,質疑西方經濟、政治、道德的合理性,反思產生西方知識系統的主體性根源的理論,1952 年,非裔法人 Frantz Fanon 發表《黑皮膚,白面具》 (Black skins, White Masks)表達二次戰後擺脫歐洲帝國統治的國家尷尬處境,建構後殖民論述有力的借鑑。
由於跨國資本基於市場擴張需137要,摒除歐洲中心主義,要瞭解其他地區人民的風土人情,以便因應不同國情,設計適當行銷策略, 「第三世界」研究形成了後殖民論述活躍於學術界,Edward Said在 1978 年出版《東方主義》 (Orientalism) ,分析批判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尋找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貶抑狹隘的民族主義及父權文化,引起廣泛討論,並首次對殖民思維方式做系統性的理論批評,成為討論後殖民主義的經典之作之後,許多非白人論述者紛紛提出不同歷史情境的殖民批判論述,此時有關第三世界女性主義的論述也開始引起注意,此類研究深入分析有關性別問題與種族、國族認同、殖民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于文秀、鄭百靈,2003;林樹明,2002;邱貴芬,2000) 1980 年後,性別問題與種族問題連結的後殖民女性主義批評(PostcolonialFeminist Critism)發展起來,成為後殖民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西方白人女性主義產生了強烈的衝擊,有關各項後殖民主義的論述及會議接踵而來,美國黑人女性主義者 Cherrie Morago 與 Glaria Anzaldua 在 1981 年主編第一部美國第三世界女性主義專著《The Bridge Called My Back》 ,號召美國少數民族婦女要與種族主義做堅決抗爭,推翻國內國際的殖民主義政治,被視為美國第三世界女性主義宣言書。
1981 年,美國婦女學會召開主題為「婦女對種族主義的反應」的年會,參加會議的三百多位美國的第三世界女性主義學者對大會組織者的歐洲中心主義提出批評,成立「美國第三世界婦女全國聯合會」 ;1984 年,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者在印度召開主題為「新時期婦女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國際會議,指出第三世界婦女,特別是下層貧困婦女的解放問題的特殊性,強調政治與經濟因素對其發展的影響;1986年,這些婦女學者又在秘魯召開同類型大會(林樹明,2002) 1990 年代,以非白人女性學者為主的後殖民女性主義在思考女性議題時加入對種族、殖民、資本主義跨國企業的批判已大為影響女性主義的面貌,後殖民論述與跨國公司的新殖民主義存在著抗爭又共謀的關係,此作法正是後殖民女性主義論述的特色(于文秀、鄭百靈,2003;林樹明,2002;邱貴芬,2000) 由以上對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歷史演變中得知,後殖民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和後138殖民主義的再思索,主要焦點不僅放於第三世界的女性對於父權制的控訴,更加範圍擴大,批判西方帝國主義及歐洲中心的文化造成第三世界婦女在性別及種族文化上遭受雙重壓迫的不平等對待,是更深層的反思2.後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