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_2.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20774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9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对我国教育研究的转型影响巨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积极主动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问题,重点围绕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实践问题、教学基本理论、教学实践问题等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关系,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以及深度学习等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程与教学实践领域遇到的新问题,而且为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吸纳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转变传统的研究范式,进而构建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近几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积极回应信息化背景下课程与教学发展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与核心素养、创客课程、智慧教学等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能为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以《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37种CSSCI教育学来源期刊和《当代教育与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设有“课程与教学论”栏目的CSSCI教育学扩展版来源期刊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中归纳梳理2015年以来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与教学论载文分析通过对上述39种文献的归纳梳理看出,有20种期刊都专门设置了诸如课程研究、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教学理论与方法、西方教学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创客教育、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密切相关的栏目,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成果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呈现的基本特征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等问题成为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关注的热点第二,关注“实践问题”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取向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迈入“深水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面临着新挑战的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持续关注“实践问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研究团队,研究者的实践取向价值越来越明显第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2016年以来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围绕核心素养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内容主要涉及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指向的课程教学等,为课程与教学“培养怎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指明方向,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

      第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当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趋势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的学习与思维方式,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已经无法应对新时期课程与教学的挑战,慕课、微课、创客、翻转课堂以及智慧课堂等已经成为信息化背景下学校课程教学发展的特质,与此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软件等进入教学领域,促使课程与教学等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进展(一)课程理论研究近年来,课程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学校课程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创客课程、微课程与慕课五个领域,其中关于微课程与慕课是研究的热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小学持续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个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也有学者认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任务必须统筹三级课程[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路径方面,“融入模式”成为教育专家学者的共识[3]像盐溶于水那样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4]应该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课程与教学主流意识形态建设[6]有学者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认同”和“践行”方面存在问题,记住价值范畴只是第一步,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践行、维护、信仰和笃行,才是更高级的目标[7]2.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学校课程建设是整合三级课程资源,统筹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促进学校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8]当前各地学校课程建设虽亮点频出,但问题比较突出[9]学校课程建设应协调地基与顶层、局部与整体、表层与内核、增加与精简四个关系,突破学校育人目标的确定、核心教育理念的解析、课程结构的设计等三个难点[10]坚持并综合运用学生、学校、学科三重立场,将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方法,关注学校课程建设的校本性、地方性和独特性,聚焦学科的知识逻辑与学科教育逻辑[11]区域课程资源进入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存在研究面狭窄,研究方法缺陷,主题把握不准,研究的基础理论单一等问题应拓宽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准确把握主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12]课程的区域构建要引领区域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迈向“核心素养时代”[13]另外,学校课程建设方面还研究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14]和学生的课程权利[15]等问题的研究。

      3.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研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开始主动汲取大数据技术,尝试以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为依据来规划课程资源的建设[16]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虽然能解决教学资源不均的问题,但资源匮乏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问题也应重视[17]也有学者认为,借助多媒体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图形表象和动态表象,有助于学生解决同结构的问题[18]然而,在这种变革路向之中,数字化时代的课程发展却呈现一系列的悖论,只有将技术与课程置于“人的发展”的目的之中,才能厘清悖论[19]另外,有学者还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问题,认为只有深入挖掘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多媒体的本质与功能、整合效果的评价和整合的阶段性等重要问题,才能为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理论支持[20]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学校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立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强调围绕学习产出来组织课程建设、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关键资源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为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1]4.创客课程研究创客课程来源于创客教育的实践,是让学生从“玩”中学、“做”中学到基于真实情境的“干”中学,是其分阶段的方式选择[22]就其影响而言,创客理念进入课堂不仅对传统教学论的要素、结构、功能等具有一定的冲击,而且对师生角色转变、行为优化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创客课程的实施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课程体系,应与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课程相融合[23]有研究者针对创客课程开发存在定位不明确、资源稀缺、师资不足、设计未体现跨学科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创客课程的开发模型[24]也有研究者提出创客思维对传统课程进行创客式改造,并在体验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创课内容体系建构、创课项目设计、创课活动设计、创课评价设计设计全新的创客课程[25]力促学生成为具有创客意识和创客能力的学习者,这与国家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完全契合的[26]5.微课程、慕课研究微课程正变革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然而,当前微课程与微课、微视频、微型课程等邻近概念混用、误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很多,以至于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迷思与实践上的困惑有研究者提出,应该从“微”、“课”与“程”三个向度创新微课程的应用模式。

      [27]“微课”本质特征在于给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大厦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留有更多更大空间,而不是由教师系统化的“越俎代庖”[28]微课程与以往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相比较,促进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学模式的变革[29]客观、辩证地认识慕课,是促进慕课发展及课堂教学变革的起点慕课作为课程学习模式,需要教师迅速实现从传统课堂教学到慕课教学的角色转换,是教师适应教育革新的关键因素[30]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可以弥补学习的非“在场”缺憾[31]其优势在于基于合作、讨论与协商的知识产生过程[32]有研究者认为,慕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慕课缺乏真实的学习成长体验、无法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指导、难以实现复杂的学习评价以及难以适应所有课程类型[33]有效地开展慕课,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在高素质的教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力、准确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得到满足[34]但慕课平台在国内的发展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要趋利避害二)课程实践研究1.课程改革的反思研究课程改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根本的不是要改变课程,而是要改变教学主体的行为[35]有研究者认为,回顾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还存在三维目标确立和教学目标比较虚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过于广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学方式多样化与过程形式化等问题。

      [36]虽然中小学课程改革创新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但面临着整体规划和协同推进不够、权力不足、能力不够、资源欠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走向协同[37]中学研究型课程应通过规划好学期研究型课程的探究学习进度,选准学生研究活动的指导水平,确定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动性,指导学生安排好课内课外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正确选择探究课题的内容与实施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恰当的评价来加以解决[38]2.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点关注了国家未来发展、综合国力提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直接指向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于改变高中学生的培养方式,整体提升高中学生的培养质量[39]有研究者对高中生素养文献知识图谱分析发现,研究热点表现为人文素养等渐强型、信息素养等渐弱型以及核心素养等突现型的研究热点[40]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主要围绕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选修课走班制、考试选择权、基础性、学校自主排课权等六大问题展开[41](三)教学理论研究2015年以来,教学理论研究重点关注了教学研究范式转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流派以及深度学习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研究范式转型研究教学研究范式走向基于证据、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42]教学论研究者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历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才能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式,改进和改造自己的教学生活,做到理论与行为的统一[43]还原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培养真正能够进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44]考察教学研究的历史发现,全球范围内教学研究的发展呈现出共同趋势,即研究主体由单一的理论研究者转向理论与实践合作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的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研究方法由传统的课堂观察法转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我国的课堂教学研究正处在这种转型过程之中,传统的研究范式仍然占据主导,新型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之中[45]比如“具身认知”抓住了传统认知对身体性忽视的重要局限,为理解和设计学习提供了新基础,成为继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之后教学设计范式的新转向尤其是随着情境感知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可穿戴技术、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具身学习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46]2.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领域,即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批判性反思建构的新模式、基于生成教学反思的对话教学模式以及基于信息化背景下诸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

      有研究者认为,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应着力强化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引领教学模式的深层改革和促进教学流派的多元生成[47]也有研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