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蜀为四川专称的历史由来.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184523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7.49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蜀”为四川专称的历史由来    李殿元摘  要:“蜀”已被认为是四川专称,而考诸史籍,可知道在秦汉以前,以“蜀”为地名的地方不只一处,而且多在四川之外四川有古“蜀”国,但这是中原人的他称殷墟卜辞中有“蜀”字的虽然有几十条,未必然就指的是古蜀国陈寿撰写《三国志》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并将刘备政权的国号“汉”改为并不存在的“蜀”,再加之由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又明确将在此地域的历史称之为“蜀志”,刘氏政权被称为“蜀”而非“汉”逐渐约定俗成这是历史误会因为并非事实的“蜀汉”政权、故事的广泛而且强烈的影响,作为“蜀汉”政权的所在地,以“蜀”专称四川也就约定俗成了Key:“蜀”之地名;川外有“蜀”;是“汉”非“蜀”;历史误会;“蜀”为川专称“蜀”是四川的简称之一(另一个简称是“川”)在古代四川的历史上,先后建立过古蜀国,刘备的蜀汉国,唐末五代的前蜀国和后蜀国蜀”因此似乎成为“四川”地名的专项指称近读林向教授的《巴蜀考古论集》,他在书中分析《逸周书·世俘》所载“新荒伐蜀”事,认为:“庚子伐蜀,乙巳自蜀至,前后才六天,这个蜀只能是在牧野附近,绝不可能远征成都平原的那么,是否殷畿内另有名为‘蜀’地呢,已不得而知了……”[1] 他的这一见解,对正确理解作为族名、地名、国名的“蜀”字,不仅与四川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中原也应有关系,很有启发意义。

      一、“蜀”被认为是四川专称说到“蜀”,就族名、地名、国名而言,几乎所有工具书对该字的释义都指向四川例如:《现代汉语词典》释“蜀”字有三义:1.周朝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2.蜀汉3.四川的别称[2]《辞源》释“蜀”字有四义:(一)蛾蝶类的幼虫,同“蠋”二)祭器三)朝代名1.汉末,刘备据有益州称帝,国号汉,为魏所灭旧史称蜀汉2.五代时王建据有东西二川,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曰蜀,为后唐所灭史称前蜀3.后唐孟知祥在蜀,封蜀王,自称帝,国号蜀,为宋所灭,史称后蜀四)地名夏周为古蜀国,秦灭之,置蜀郡汉因之,属益州自后以蜀为四川地域的别称[3]《辞海》释“蜀”字有五义:1.“蠋”的本字,蛾蝶类的幼虫2.一;独3.古族名称、国名分布在今四川中部偏西周武王时曾参加“伐纣”的盟会西周中期以后的一个首领名蚕丛,始称蜀王……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秦于其地置蜀郡主要从事农业4.古国名,三国之一见“蜀汉”5.四川省的简称因古为蜀国,秦置蜀郡,三国时又为蜀汉地而得名[4]正是因为作为族名、地名、国名的“蜀”字均指向四川,所以,凡四川之物,多以“蜀”字称之例如:蜀江(蜀郡之内的江河);蜀魄(杜鹃鸟的代称传说蜀君杜宇死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蜀王春恨(传说杜鹃春天啼鸣时声音悲切,以致嘴角流血);蜀都(古代蜀国的都城);蜀帝(泛指蜀的君主);蜀叟(古族名,叟中一支);蜀王(蜀国的君王);蜀罗(蜀中织造的轻罗);蜀道(蜀中的道路);蜀栈(蜀中的栈道);蜀本(宋时蜀中刻印的书);蜀山(蜀地山岳的泛称);蜀川(蜀地的川流);蜀茶(蜀地所产的茶);蜀客(指旅居在外的蜀人);蜀国(泛指蜀地);蜀刀(蜀地出产的小刀);蜀椒(蜀地出产的可做调味品或药的花椒);蜀桐(蜀地所产的桐木);蜀锦(蜀地出产的传统的染色丝织品);蜀绣(蜀地的刺绣);等等。

      众所周知,虽然古蜀国早就与包括中原地区的外界有联系有交往,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而“蜀”字,不是古蜀文字,它来源于中原,那么,这个来自于中原的“蜀”字为何会成为对古蜀国地域的专指难道中原人是专门为当时偏隅于中原之外的今四川区域造了这个字?广袤的中原之地就没有以“蜀”字作为族名、地名、国名的?《辞源》说,“蜀”字是在汉后才“以蜀为四川地域的别称”的,那么,在汉之前呢?二、古代之“蜀”不是四川专称考查古籍,可知古代以“蜀”为地名的地方不只一处,而且多在四川之外1.河南新郑西南之“蜀”林向教授所指出的“新荒伐蜀”的“蜀”当为河南新郑西南之“蜀”古蜀文化的研究中,有“蜀”字的殷墟卜辞被发挥到极致《世俘》是《逸周书》中的一篇,记载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得胜后四个月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周人攻取殷帝都城后,继续剿灭不肯顺服的诸侯国其中有:“……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新荒蜀历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这段文中的“庚子……乙巳”是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在干支纪日中,“庚子”是第37天,“乙巳”是第42天即是说,新荒受武王命伐蜀,只用了6天的时间,就俘获蜀国君主,得胜归来牧野之战发生在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殷都即今安阳,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273年这两处地域均在今河南北部根据张传玺、杨济安所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距这两处地域稍南一点的河南新郑西南,在商代至西周,其名就为“蜀”[5] 所以,王先胜先生认为,“新荒伐蜀”之“蜀”就是河南新郑附近之“蜀”[6] 这一见解补充了林向教授的“不得而知”,是有说服力的其实,蒙文通先生早就指出:“蜀在梁州,梁州以外还别有个蜀《逸周书·世俘》说:‘庚子,……新荒命伐蜀,乙巳,新荒蜀历至,告禽’。

      从庚子到乙巳,不过五天,往伐蜀的将领就回来了这显然不是梁州蜀,而是距离牧野不远的蜀;也就不是从武王伐纣的蜀,而是与纣同党的蜀这必然别是一个蜀决无刚刚败殷于牧野的几天之后,就来伐自己伙伴的道理梁州以外既别有个蜀,也只好存而不论[7]2.山东泰山附近之“蜀”山东古蜀国于史有载孙华先生说:“蜀国或蜀人最初应在山东西部,也就是《左传·宣十八年》‘楚于是平有蜀之役’的蜀地,在那里,直到清代都还有蜀亭、蜀山和蜀湖的地名[8]在《左传》中,有两处地方都记载了春秋时期位处东方的一个“蜀”地其一:“宣公十八年”下记称:“楚庄王卒楚师不出,既而用晋师,楚于是乎有蜀之役其二:“成公二年”下记载:“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丙申,公及楚人、蔡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于蜀……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依据《左传》经注,《左传》中的这个“蜀”地在泰山附近但具体地望,历代史家却莫得其详晋代经学家杜预注称:“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9] 宋代罗泌《路史·国名纪》说:“蜀,杜预云:泰山博平西北有蜀亭,今兖之奉符。

      清《泰山志》卷十三《郡邑志·古迹》称:“蜀亭,在县西境(《县志》)《春秋》:成公二年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春秋释例》: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一统志》:在府西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三《古迹》称:“蜀亭,县西境《春秋》成公二年,楚侵鲁,至蜀杜预注:博县西北有蜀亭皆认为其地在泰安县西部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对《左传》所载山东之“蜀”有精辟的论述:《春秋》成公二年“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丙申,公及楚人、蔡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于蜀这个蜀,是鲁国南境与楚界接境的邑名故《左传》:“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使臧孙往辞曰:‘楚远而久,因将退矣’……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盟于蜀是蜀为楚师驻地,在鲁国阳桥之南,楚师侵卫归,驻于蜀而侵及阳桥(上文云“楚令尹子重为阳桥三役以救齐”),胁鲁从楚以御晋也此蜀邑应在山东藤县的蜀山湖附近湖旁有蜀山,亦是上古民族部落,后乃沦为楚邑其地较齐鲁为暖,亦是野蚕藩育之地,故有蜀山之称,且与岷江之蜀山约略同时(是为山东开始养蚕的祖源所在)[10]3.安徽巢湖、江苏太湖之“蜀”安徽巢湖旁的合肥市,城西有大蜀山、蜀山湖、蜀山路、蜀山森林公园等地名。

      这些带“蜀”字的地名使人思索:安徽何以有这么多的与“蜀”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是古已有之的吗?伏元杰先生所著《蜀史考》认为,安徽与“蜀”有关的地名是古已有之[11] 因为周穆王时期的班簋铭文上就有“秉繁、蜀、巢”的记载繁、蜀、巢都是史籍中南淮夷的方国名周原甲骨中也出现过“征巢”的记载史籍中的淮夷蜀、巢,与斑簋的蜀、巢方国,都在今安徽合肥市附近的巢湖一带这也说明安徽巢湖之蜀族早已存在春秋时期在安徽巢湖地区分布着群舒各国,即:“舒、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及宗、巢等国,到春秋末期,都次第被楚国并吞群舒的偃姓亲族,如郾、鬲、阮、棐、止、郦等国,则于周初被邻近强国所并吞州、纹、贰、轸、蓼、英、六、皖等国,也于春秋时先后被楚所灭[12] 对于群舒的名义和族属前人大都从“舒”字的构造上去阐释,以为“群舒”与房舍建筑有关其实,这里的“舒”应当是“蜀”的同音通假字上古文字未备,凡用地名,多假借同音字,群舒即群蜀舒鸠,实为蜀鸠江苏太湖一带也有名为“蜀”的古地名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说,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东南亦有蜀山,本名独山,蜀独通用,后人以东坡爱其风景类蜀改名,亦非也汶、宜二山,皆屹然独立,与独义固合,然独立之山,不止二处,何以不皆名独山?知独立之义,或后人望文敷会,不尽然也。

      [13] 宜兴市南今有丁蜀镇,扬州市北有蜀岗,这些存在于太湖岸的“蜀”地名与蜀不会没有关系,甚至江苏省的“苏”字也可能是由“蜀”字假借过来的因为徐中舒先生说过:“叟,音搜古平上通读,字又作苏……《后汉书》成于刘宋时,当时已不知叟就是苏夷,故有此复语[14] 徐先生认为“苏”是“叟”的复语,即是说,“苏”可代“叟”,《后汉书·董卓传》载:“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唐人李贤等注:“叟兵即蜀兵也汉代谓蜀为叟 [15] 可见,“叟”通“蜀”,“苏”又通“叟”,且称“苏”为夷类,蜀属夷族,则“苏”通“蜀”,为族名除以上非四川之“蜀”地外,还有学者认为,在山西,在陕西,也有以“蜀”为名称的地方三、四川古“蜀”是他称古代四川有 “蜀”之称是众所周知的《战国策》卷三“秦策一”有《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关于秦灭古蜀的过程,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记载。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有《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对秦灭古蜀的过程描述得非常详细: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