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勃古诗滕王阁序.docx
4页Word(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幼儿园王勃古诗滕王阁序 飞飞的 《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一起来看看古诗介绍,欢迎读者参考! 滕王阁⑴ 滕王高阁临江渚⑵,佩玉鸣鸾罢歌舞⑶ 画栋朝飞南浦云⑷,珠帘暮卷西山雨⑸ 闲云潭影日悠悠⑹,物换星移几度秋⑺ 阁中帝子今何在⑻?槛外长江空自流⑼ 词句解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jiàn〕:栏杆 韵译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黄昏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闲浮荡,时光推移景物改变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散译 高高的滕王阁,下临赣江那些贵人身挂琳琅佩玉,坐着鸾铃鸣响的车马,前来阁上参与歌舞宴会的繁华场面,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的浮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细雨,云影倒映在大江中,日日悠悠不尽物换星移,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文学赏析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比。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孤独,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镇静的韵脚之后,马上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软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协作,在时间方面特殊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改变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连接,“潭影”二字有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马上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心情最终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久地东流无尽。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缘由,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爱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分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实行“侧势”,自然流淌,不露痕迹,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纳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由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进展的影响 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