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pdf
29页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 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 , 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 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 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 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 正月初一 古称元日、 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 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 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 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 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 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 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 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 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当新春到来之际, 自然要充满喜悦, 载歌载舞地迎 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孩子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 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 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 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 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 想, 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 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 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 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 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 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 自己再读相关段落, 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 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 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 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 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 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 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 忆外婆入手, 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 炉情景。
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 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 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 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 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 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 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 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让我们再次走进 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再读腊八一段, 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 为什么单写腊八粥、 腊八蒜,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 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 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 如:选材要详略得当, 描写节日要抓最主 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 记录下来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 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 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 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 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 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 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 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 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 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 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 快速默读第 619 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 他是怎么办 的? 2.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 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 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 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 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 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 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 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 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 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 一个词) 。
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 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 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 关注了关键词句, 揣摩了八儿的心理, 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 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 每 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 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 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 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 谈话导入 2. 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二、品读课文评论 1.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 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 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 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 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 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 4.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 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 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