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倒在干渴的路上文学评论论文.doc
6页路遥:倒在干渴的路上_文学评论论文 《路遥传》作者厚夫说:路遥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奋斗的传奇人生,他是众多草根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典范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文革 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造反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1949年生于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到他八岁那年,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一贫如洗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母亲一早特地给他穿了新布鞋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歇脚之后,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回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
他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他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在一个敏感的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力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 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 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余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1.哪一个本地女子能供我上大学 1968年,延川县革委会成立,19岁的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要职但很快,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纸号令,他的人生再次被改写 年底的12月12日,他带着一本红宝书、一把老镢头,一块新白羊肚毛巾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回到了家——郭家村刘家屹崂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村里书记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1969年冬,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延川县百货公司开展路线教育 在此期间,他与北京知青林虹陷入热恋林虹来自清华附中,漂亮,出众,是文艺骨干他们在下雪天一起延着河床散步,唱《三套车》和《拖拉机手之歌》。
因为林虹,王卫国开始喜欢穿红色衣服,曾取笔名缨依红,后改为路遥 1970年春,全国开始自上而下整肃造反派,路遥涉嫌在武斗中打死对立造反派红总司头头白正基不久,他收到了林虹的绝交信和退回的提花被面 爱情露出峥嵘、斑驳的底色 在一天夜里,他走到郭家村的一个水潭,但最后不仅没有跳下去,反而在内心唤起了一种对生活更加深沉的爱恋最后轻轻地折转身,索性摸到一个老光棍的瓜地里,偷着吃了好几个甜瓜那一刻仿佛神迹显现,痛苦像灰霾一样散去,食物暂时疗愈了内心 在林虹之前,有延川本地的姑娘曾向他表白他支吾道,我其实是农民、地里的活十有八九不会干姑娘率性地说:地里的活都由我去干,你在家里待着把他惊得哑口无言,慌不择路离开 路遥后来和朋友、作家海波谈到婚姻,海波问他:为何不找个本地姑娘,知根底,有挑拣?他有点生气: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 路遥将自己的婚恋观投射进小说《人生》里高加林虽然心底深爱着刘巧珍,但为摆脱命运,仍选择了干部家庭出身的黄亚萍 2.想要突围的心情 失恋之后,路遥跑到好友曹谷溪那里痛哭了一场 曹谷溪大路遥八岁,延川县小有名气的诗人,文革时因支持红总司,被路遥派人抓进监狱。
后两人握手言和 1970年夏,曹谷溪以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调路遥到通讯组培训在通讯组,路遥遇见了日后的妻子林达林达性格单纯,文笔好其父亲是归国华侨,曾担任廖承志秘书与路遥恋爱后,林达特地去见了与她从小一个大院长大的林虹,据说林虹大哭一场 1973年夏天,各公社开始向高校推荐工农兵大学生路遥再次因为白振基案,先后被北师大和陕西师大中文系拒绝在延川县文教局和县委的努力下,重新核查此案,证明白振基在4月18日早上已死亡,与路遥无关 1973年秋,路遥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他个头不高,看着敦实厚道入学那天,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灰色长制服,挎黄帆布背包,匈奴须被仔细刮掉,脸青亮青亮的,嘴角透着微笑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 林达每月38块的工资,大部分支援了路遥,剩下的维持自己简朴的日常生活在后来路遥病危时,许多人虽然对林达心有指摘,但从未有人怀疑她这一生为路遥做过的牺牲 1977年路遥毕业,留在《陕西文艺》(后来的《延河》杂志)当编辑林达在延川县委宣传部任干事 一年后,1978年1月25日,两人结婚婚房设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一张双人床,两床新被子,窑洞门口贴个喜字。
路遥穿了件蓝衣服,戴顶蓝帽子,两人扭扭捏捏,隔得老远1979年,女儿路远降生 这时候的陕西作家群,人人都憋着股子劲儿,要拿出好作品来 1978年,贾平凹的《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陈忠实的《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 那时的路遥很苦恼,想要突围他于1978年写的否定文革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两年间被所有刊物退稿 在最后投《当代》时,路遥对朋友说,如果再被退稿,就一烧了之但没多久,他就收到《当代》打来的、邀他去北京改稿的 小说《惊心》在《当代》1980年第三期头条刊发之后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79-1980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 《延河》诗人闻频回忆,一个礼拜天,路遥从前院急促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一进门便喊:我获奖了!说着扑过来,紧紧拥抱了他 3.抽好烟,是心理需求 1981年夏,路遥住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写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人生》,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昼夜不分,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深更半夜在招待所内转圈,以致招待所的人怀疑他神经错乱 路遥喜欢把自己投入这种如同炼狱一般的情境,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把身体和心都放得低低的,把生命填得满谷满仓,富饶丰盈,这是他的基本人生观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路遥父亲砍了公路边的树,被清涧县公安局抓到拘留所其实也是公家人欺负他家在门外不站人路遥辗转托好几层关系向清涧县委书记说情,路遥父亲才得以释放 权力,在城乡现实里所显示出的无往而不利的实用属性,以及底层农民对它的垂涎膜拜,深深地植根在路遥的精神里,多少影响了他后来的一些行为 仅二十多天后,《人生》完稿路遥特地到陕北著名的道教圣地白云山道观中抽了一签,显示鹤鸣九霄,大吉 《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头条刊发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82年11月推出单行本火爆程度超出想象 出版社首次印刷13万,很快脱销第二版12.5万,一年后加印7200册,总数将近26万册 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七八个电视台要改电视剧,传达室的的都要被打爆了,路遥常常刚接完回到家中,一只脚还没落定,又要转身接下一个年轻人把他奉为人生导师,一些失意青年,规定他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他看 1983年,小说获中国作协的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因创作成绩突出,1983年,路遥成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驻会专业作家。
1985年3月,36岁的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杨韦昕一起,当选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 但是,路遥的生活窘迫也超出人的想象他穷得叮当响,凑不齐去北京领奖的路费 路遥好烟,而且抽好烟,每天两包一百多块钱的工资有时还不够他的烟钱再加上还要接济农村的穷亲戚,赡养农村的两双父母,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海波曾问他,为什么不降低烟的档次?路遥不同意,认为抽好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上的需要不是为了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认为,抽好烟,有扞卫其强大自尊心的一面,这毫无疑问 最后,领奖日期临近,弟弟王天乐在外借了500元,火速赶到西安火车站,送给焦急等待的路遥 4.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 1983年春夏之交,路遥已经功成名就时,他决心再次把自己投进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写一部浩瀚的长篇小说 经过两年的前期资料储备,1985年秋,路遥带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十几条香烟,两罐雀巢咖啡,到铜川矿务局的煤矿医院开始写稿在弟弟的张罗下,矿医院为他安排了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室,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塑料沙发。
矿上生活艰苦,没有蔬菜,鸡蛋,豆腐都难买到路遥中午起床吃馒头、米汤和咸菜晚上有时吃点面条 12月上旬,完成第一部的初稿路遥怀抱着二十多万字的手稿,赶在元旦之前回家看望女儿路远他与妻子林达的夫妻关系已是强弩之末两人无论家庭背景,还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差得太远 许是小时候遭受的饥饿之苦仍在心头作祟,他在物质上对女儿绝不克扣,女儿要啥,他就买啥 他曾借钱女儿买了一架很贵的钢琴,但最后也没用上,只得搁在家里的角落女儿春游要吃三明治,他跑遍了西安,最后在凯悦酒店花60元买了两块这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两个月的工资它该不会是金子做的吧?看见的同事问 1986年初,路遥把第一部初稿给了《当代》分管西北五省稿件的青年编辑周昌义周昌义后来回忆,他在西安期间,常有人问:看路遥的稿子吧?神色古怪 好似许多人都不看好路遥的这部稿子,似乎都不相信路遥在《人生》之后,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但事实上,周昌义也不觉得这是一部好小说没有悬念,没有意外,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 之后,作家出版社也退了稿 19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横行,现实主义自卑的时代,要不写点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仿佛就没有资格谈论文学。
路遥悲愤对王天乐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 最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1986年11月由不那么主流的《花城》第6期全文刊发,12月,由文联公司出版 1987年夏,等到路遥写完第二部,因为内部意见分歧很大,《花城》也不愿发了转由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刊发 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像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只能用腿、膝盖的微小力量,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每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全身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睡着了,打雄伟的呼噜 在一次突然大吐血之后,王天乐陪他急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但路遥并不这么想他去了趟榆林,找一位曾给王震、陈永贵看过病的老中医张鹏举 经过张鹏举的调理,病情稍微好些之后,1987年10月下旬,路遥又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 朋友白描说,路遥要强的心性不容许自己给人病恹恹虚弱的印象,因此他不愿向外人宣示自己的病情,甚至自己也不敢承认 厚夫则说:他怕像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半部书,留下人生的遗憾他同时认为,路遥的身上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 弟弟王天乐在路遥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一直陪在他身边,路遥去世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苦难是他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