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qs.doc
43页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 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 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2. 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变化, 最后发病植物外观变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3. 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4. 病状: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5. 病症:病部表现出病原物的特征称为病症6.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7. 病原物:指能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8.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能传染的一类病害9.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侵染 性病害10. 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抱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 产生同一种抱子的整个生活过程11. 多型现象:有的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抱子,称为多型现象12. 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全部生活史, 称为单主寄生13. 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称为 转主寄生。
14. 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15. 专性寄生:这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得养分才 能生存当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之后,寄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16. 非专性寄生:这类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 培养这类寄生物包括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17. 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种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18. 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相同、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 化类群19.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20. 植物的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21. 免疫:寄主植物完全不发病22. 抗病:寄主表现轻微发病,病原物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不能扩展,对 寄主为害不大23. 耐病:寄主植物能够发病,症状也明显,但由于寄主自身的补偿作用,对 寄主的产量的质量影响不大24. 感病:寄主发病严重,表现典型症状,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25. 垂直抗性: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小种是高抗的或者免 疫的,而对其他小种是感病的具有这种抗性的品种与病原物的小种之间有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又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
26. 水平抗性:指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绝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的抗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异性互相作用, 所以又称为非小种专化抗病性27..避病:不是植物本身的抗病性,而是寄主植物由于某一因素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而减轻发病或不发病如作物的感病阶段错开了病原物的盛发期, 或株形或形态结构减少了病原物的接触机会 )28. 抗侵入:由于植物的形态特性,表皮组织结构及体表分泌物等,阻止病原 物的侵入或者减少病原物的侵入机会,称为抗侵入29. 抗扩展:由于植物内在的因素,病原物侵入后,不能在寄主体内生存或被 限制不能扩展的特性,称抗扩展30. 病程:指病原物进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 称为病程31. 接触期:指病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32. 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称 为侵入期33. 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育期34. 活体营养寄生型:这类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并不立即杀死细胞,通常是菌 丝在细胞间扩展,以吸器伸入寄主活细胞内吸收养分,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 有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专性寄生物。
35. 死体营养寄生型:病原物产生酶和毒素先杀死寄主细胞,再从死亡细胞中 吸收养分,属于这一类病原物都是非专性寄生物36. 局部侵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有的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 点发性的侵染,称为局部侵染37. 系统侵染:有的病原物则从侵染点向多个部位蔓延,甚至扩展到全株,称 为系统侵染38. 发病期:从寄主出现明显症状开始,到病害进一步发展而加重的时期,称 为发病期39. 潜伏侵染: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的抗病性或 对寄主体内环境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 称为潜伏侵染40. 侵入循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 的过程41. 主动传播:是病原物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传播传播距离和范围很有限, 仅对病原物的传播为害起一定的辅助作用42. 被动传播:绝大多数的病原物需借助外力进行传播作用远远大于病原 物的主动传播43. 初侵染: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44. 再侵染: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引起的侵染, 称为再侵染45. 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生,并对作物造成 重大损失的现象。
46. 单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在侵染, 但作用很小的一类病害47. 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仅有初侵染而且有多次侵染的一类 病害二.填空题1. 植物受到的虫伤、机械伤、风雹等,由于没有病理程序,不称病害而茭白 黑粉菌 侵染刺激形成白嫩肥厚的茎,在弱光下栽培的 韭黄 和 葱丄,一般不作病害2. 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征只有 真菌、细菌 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明显 病毒、空病在植物细胞内寄生,外部没有病征的表现,非传染性病害, 也没有病征3.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 病状 和 病征 两方面4. 病状的类型可以分为五类: 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5. 卫宜是鉴别病原物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常见的病征多属真菌的 菌丝体和繁殖体,而细菌性病害的病征多为( 胶状菌脓)6. 病症的类型主要有 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线状物、脓状物, 其中 脓状物 是细菌性病害特有的病征8.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 植物养分失调、水分过多过少、温度过高过低、土壤与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毒害 等9. 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取决于 植物 与 环境条件 的关系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除了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该包括 环境条件的影响。
10. 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 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 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11. 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营养体 和繁衍后代的 繁殖体12.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纤细分支的丝状体,散生的丝状体称为 菌丝,很多菌丝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13.真菌的菌丝根据有无隔膜可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类14.菌丝的功能是 摄取养分 并不断生长发育15.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直接从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菌丝体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一一吸器伸入细胞 内吸取养分 16. 吸器形状根据病原菌不同而异: 白粉菌 为掌状,霜霉菌 为分支状,锈菌为棒状,白锈菌为小球状17. 菌丝体常见的变态结构体有 菌核、菌索、子座18.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真菌抱子,真菌产生抱子的结构体统称为 子实19.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抱子20. 无性抱子类型有芽抱子、厚壁抱子、粉抱子、游动抱子、抱囊 抱子、(分生抱子21. 常见的无性抱子是 分生抱子22. 真菌最有性抱子类型有卵抱子、接合抱子、子囊抱子、担抱子23.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 无性繁殖 和 有性生殖 两个阶段24. 许多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抱子,称为 多型现象。
25. 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有 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 、 半知菌亚门 26. 鞭毛菌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害有关的病菌有 疫霉菌、霜霉菌27. 接合菌亚门引起病害的病菌有 根霉菌、毛霉菌28. 子囊菌亚门与作物病害关系密切的有 白粉菌类、囊壳菌类、盘菌类29. 在(子囊菌和半知菌)中,除白粉菌外一般形成 病斑,且有明显的色较深的边缘,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 霉状物或小黑点30. 半知菌的主要特征是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有性阶段的真菌31. 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32. 病原细菌大多数是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33. 植物病原细菌是以裂殖的方式繁殖34. 植物病原 细菌 以 裂殖 的方式繁殖,均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且都好 氧,以微碱性培养基为宜,一般生长适温为 26-30 C35.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有 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四类病症为脓状物36. 病毒的主要特征是超微的、结构简单的细胞内寄生物37. 植物病毒颗粒的基本形态为 杆状或线状、球状、弹状或杆菌状三种类型38. 植物病毒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 没有细胞结构,二是颗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或 。
39. 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增殖40.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 汁液摩擦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 ;无性繁殖材料及嫁接传播等41. 植物病毒的症状特点是 没有明显的病征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 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42. 同时病毒具 有隐症现象观察 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可作为鉴定病毒的 依据之一43. 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借 寄主植物的种子 及 无性繁殖材料 等作远距离传播田间主要通过 土壤、流水、人畜活动和农具等传播植物病 原线虫的寄生方式有两种 外寄生和内寄生44. 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其对寄主营养的依赖程度可分为两类 半寄生和全寄生45. 传染性病害的诊断一般经 田间观察、症状鉴别,可以作初步诊断46. 世界上公认的确定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必须完成的操作规程是 柯赫氏法虬47. 根据寄生能力的强弱,寄生物可分为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两大线虫49. 细菌性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 菌系,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毒株或株系50. 病原物的寄生性并不等于致病性, 通常 寄生性强 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反而小;寄生性弱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 直接破坏性反而大51.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 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 免疫、抗基、耐病、感病四种表现。
52. 按照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可把植物的抗性分为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两类垂直抗性是由 主效基因 控制的,抗性 效能高,表现明显缺点是易因 病原物小种的 改变而丧失抗性53.. 水平抗性是由 微效基因 控制的, 不会 因病原小种的 变化 而 丧失抗病性在田间表现为病害 发展缓慢,不会流行成灾54. 植物的抗病机制有避病、抗侵入、抗扩展55.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四个时期56. 病原物侵入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类型: 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57. 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有 直接侵入 、 自然孔口侵入 和 伤口侵入 ,大多数真菌是 直接侵入 58. 植物细菌只能从 自然孔口侵入 和 伤口 侵入59. 病毒、植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