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doc
9页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与西洋苹果同属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原产我国,栽培历史2000余年,华北等地有少量栽培,陕西、河北、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仍有广泛分布,并有百余年生大树 我国有着适宜于苹果树生长发育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土壤和气候条件,是理想的苹果生产地我国苹果生产现已形成四大苹果主产区: 一、渤海湾产区 该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河北大部和北京、天津两市,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本区2000年苹果面积1061.9万亩,产量776.0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8.99%和38.35%;苹果出口量13.77万吨,占全国的60.12%,优质果商品率高本区28个优先扶持县的栽培面积、产量为623.01万亩和572.63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8.77%和73.8%;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39%,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 辽南以大连、营口为集中产区,辽西以葫芦岛、凌海等地为主本区热量充足,光照好,降水适量泰沂山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有利于中早熟品种提早成熟上市;沿海地区夏季冷凉、秋季长,光照充足,是我国中、晚熟品种的最大商品生产区;该产区出口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吸引外资较多,企业发展较快,产业化优势明显;本区科研、推广技术力量雄厚,果农技术水平较高。
鲁中山区、鲁西北平原主要栽培着色系富士及新红星品种河北、京、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以唐山和张家口等地为最好北京以密云、昌平和延庆为主天津是苹果新区,主要集中在郊区 该地区主要发展着色系富士、短枝型元帅、乔纳金、金矮生等 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 该区域包括陕西渭北地区、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三门峡地区和甘肃的陇东地区,2000年苹果总面积1271.4万亩,占全国的34.16%;产量772.79万吨,占全国的38.19%;出口量3.23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4.1%本区27个优先扶持县栽培面积、产量为726.3万亩和573.76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7.13%和74.25% 这一产区维度较低,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1.8-16.6℃),土层深厚,是苹果优质产区陕西铜川、白水、洛川和甘肃天水等地,已经成为我国外销苹果的重要基地 该地区苹果栽培品种主要是着色系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 三、黄河故道和秦岭北麓产区 该区包括豫东、鲁西南、苏北和皖北,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4%,今年秦岭北麓果区面积增长慢,而黄河故道果区则呈显著增长趋势 黄河故道产区,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13-15℃,1月份平均气温-1.6-1℃,7月份平均气温27-28℃,年降雨量700毫升左右,日照时数2300-2500小时,土壤为冲积沙土,土壤有机质少,偏碱,pH7-8,宜采用海棠做苹果嫁接砧木。
果树生长季节较长,幼树结果较早,果实成熟也偏早 该地区优势品种主要为红富士 四、西南冷凉高地产区 该区包括四川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川西地区,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宜威地区,贵州西北部的威宁、毕节地区,西藏昌都以南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2% 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维度低,海拔高,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温度在10-13.5℃之间,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升,多生产早熟苹果 这一地区主栽金冠、元帅和红星等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农业部制定《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确定了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二大优势产区规划实施5年来取得显着成效,我国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为适应新时期对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新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基本经验,分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强化科技服务,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市场开拓等,促进了优势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资金注入,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加速聚集,促进了产业快速升级,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扩大了市场份额,推动了我国由苹果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发展。
(一)主要成效 1.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2007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943万亩,产量达到2786万吨优势区域所在的山东、陕西、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及甘肃7省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6%和90%,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2.4%和47.5%,平均单产提高44.3%优势区域平均亩产达到1130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23%,比2002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 2.品种结构和果品质量明显优化富士是我国栽植面积最大的优势品种,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新红星、首红等元帅系品种比重为9.2%,居第二位;自育品种秦冠和华冠产量分别占6.8%、2.1%;嘎拉、华夏、藤木一号、红将军等中、早熟品种发展较快;金红、青苹等一些适宜加工的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规模生产在规划引导下,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果品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家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跟踪检测,两大优势产区果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到99%,优质果率由规划前不足30%提高到55% 3.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优势区域内鲜苹果机械冷藏量上升6.4个百分点,气调贮藏量上升3个百分点,果品贮藏加工企业超过2200家,商品处理线近千条,年处理量占苹果产量的15%,明显带动了苹果优质生产基地建设和果品质量的提高,苹果深加工能力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苹果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比2002年提高2.1倍,其他苹果加工产品如鲜果汁、罐头、脆片、苹果醋等产量约40万吨前5位加工企业浓缩汁产量占全国70%以上 4.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01.9万吨、5.12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88.1%,132.2%,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五位;苹果浓缩汁出口量104.27万吨,出口额12.45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8%和623.8%,占有60%的国际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两大优势产区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出口的54%、70%;苹果浓缩汁出口占全国的99%以上 (二)总体评价 规划科学划定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准确定位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了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推动苹果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 经过五年的努力,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优势区域内苹果平均单产由1048公斤/亩提高到113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55%,高于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苹果出口量由30万吨增加到101.9万吨,超过规划目标11.9万吨; 机械冷藏和气调贮藏分别达到鲜食果品的30.1%和10.1%,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20 %,完成规划目标;加工能力达到30.7%,高于规划目标10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我国正在由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规模优势日益突出,市场竞争优势日益显现,但在苹果优良品种育种、栽培标准化、产后商品化处理、气调贮藏、营销能力及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三)经验与启示 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中央、地方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资源禀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学划定区域渤海湾优势区符合最适宜苹果生长气候条件7个指标中的6个,黄土高原优势区则完全满足7个指标的要求同时,优势区域的划定还兼顾了当地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实现了自然条件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规划的实施有效引导了产业集聚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优势区域的支持力度,建设了3个苹果育种中心和22个良种繁育基地,实施了苹果套袋关键技术补贴项目,开展了无公害和绿色果品基地创建、有机果品认证、原产地标识认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稳定生产与拓展加工相结合,加快产业升级规划实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强化产后环节,使苹果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鲜食果品采后商品化加工处理和深加工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求分析 2007年全国苹果总产量约2786万吨,其中国内鲜苹果消费约1770万吨,浓缩汁等加工用果量约910万吨,鲜果出口102万吨 1.供给分析我国苹果种植面积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为4480万亩,以后几经调整,2004年降至2815万亩,2006年又回升到2848万亩,目前农民仍有较高的苹果种植积极性同时,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苹果园已经陆续进入更新阶段,因此,在2010年以后将苹果栽培面积动态控制在3000万亩,对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市场需求的增加主要靠提高产量来满足按照近7年产量年均增速3.5%计算,到2010年国内苹果产量有可能达到2900万吨,2015年达到3430万吨 2.需求分析鲜食苹果需求从国内消费需求看,近年我国人均鲜苹果消费量13.2公斤/年, 超过8.2公斤的世界人均消费水平预计2010-2015年我国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在14公斤左右,按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需要鲜苹果1918万吨;2015年人口将达到14.2亿,鲜苹果年需求量增加到1988万吨从出口需求看,近年我国苹果出口量年均增幅19%,预计今后仍将保持波动性上升趋势,按照年出口递增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苹果出口量120万吨,2015年有可能达到170万吨。
加工苹果需求我国苹果汁加工行业已形成了4170吨/小时的加工能力,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产业发展规模主要受国际市场容量、国内市场开拓和原料供应的限制据行业协会分析,到2010年如果苹果浓缩汁产量达到120万吨,需要供应原料960万吨,其中,国内市场的消费比重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2015年在稳定浓缩汁产量的同时,其他深加工产品,如苹果酒、苹果醋、苹果片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苹果原料加工比重将继续保持总产量的30~35%,即1030~1200万吨 2010年中国苹果总需求约3120万吨,2015年苹果总需求约337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二)发展潜力分析 1.面积与产量《规划》实施期间优势区域新增果园370万亩,新增面积65%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在2015年之前,渤海湾优势区内苹果种植面积将保持基本稳定,黄土高原优势区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优势区内苹果面积近2000万亩,通过提高建园质量、缩短幼树生长期、改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投入等措施,平均单产提高到1400公斤/亩,优势区的产量可达到2800万吨 今后几年我国部分果园将陆续进入更新换代时期,预计到2015年,全国需要更新的比例接近20%,全国苹果总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结果面积2400万亩,完成3430万吨的产量,结果树单产平均将达到1430公斤/亩(全国平均单产达到1143公斤/亩)。
目前优势区结果树平均亩产1287公斤,其中山东优势区结果树亩产2115公斤,陕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