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一高考真题.ppt
21页考点定位】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 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 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 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特点→→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 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 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 处设置的实质三年高考】 一.2012高考试题(精选) • 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 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 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 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 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 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 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 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 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 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 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 时差遣性质CC• 3.(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 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4.(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CD• 5.(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 的一些特征 表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6.(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7.(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 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 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CD• 8.(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 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9.(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 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 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10.(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 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 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 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 基本未变ABD• 11.(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 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 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 ,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C• 12.(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 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 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 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 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 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 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 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 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 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 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 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 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 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 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 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13.(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 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 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 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 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三年高考】 一.2011高考试题(精选) •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 》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 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 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 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 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 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 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CC• 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 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 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 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 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 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BDDC• 7.(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 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8.(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 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DC• 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 》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 ,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 ”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 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 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D.布政使BD•1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 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 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 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 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 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 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 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 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 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 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 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 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 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 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 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 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 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 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 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 ……其取定者,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