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歌曲的隐性课程功能初探.docx
7页校园歌曲的隐性课程功能初探 章婧【Reference】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隐性课程文章试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校园歌曲,认为校园歌曲具有潜在性、新颖性、时代性、可接受性的隐性课程特征,在育人功能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素质,培养高雅审美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Keys】隐性课程;校园歌曲;课程特征;功能;作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校园歌曲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它是学生时代最值得回首的珍贵纪念,是一份青春的感动本文试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校园歌曲的隐性课程特征、功能及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一、校园歌曲的隐性课程特征在文化氛围浓重的高等学府,歌曲历来是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校园歌曲是属于音乐领域的一种特别现象它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歌曲以及少儿歌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情感的抒发方式是完全个人化的,往往源于青年人心灵中对青春、情感及生命的真切感悟回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校园歌曲,青春的律动、爱情的体味、理想的抒发以及对成人世界的叛逆与反抗等,均属于其抒发的主导范围。
而在艺术风格上,它将我国民间歌曲的丰富营养及西方乡村音乐元素融人其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表现出青年一代的青春灵动与浪漫气质,加之个性化独特表达方式的运用,令其获得颇大的群体化效应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校园歌曲的思考,校园歌曲的隐性课程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潜在性校园歌曲作为隐性课程,潜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施教手段和考核考查方式,只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着作用,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都是潜在的、不自觉的当时比较出名的校园歌手如酷爱美国乡村音乐的北工大女生金立,长发披肩、喜欢流浪的清华学生高小松,健谈而愤怒的团校学生黄金刚等都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当时校园中模仿的对象二)新颖性新颖性使校园歌曲呈现出更大的吸引力校园歌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同时期涌现出许多不同的优秀曲目和歌手在当代,校园歌曲以其丰富的底蕴和积蓄十几年的爆发力,正以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地下汹涌,经过多年的沉淀,它已慢慢集结成形,汇合成流当它以全新的面目同世人重新见面时,它的成熟,它的丰富,给所有曾经知道或不知道它的人带来巨大的震撼。
三)时代性校园歌曲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紧扣社会现实生活,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与时代脉搏同步跳动,唱出了校园里的学生们对于外在世界的想法和观点如80年代初,台湾的校园歌曲曾像一股清风吹活了大陆千千万万颗因阶级斗争“风雨”吹打而疲惫不已甚至干涸的心,至今人们还忘不了《外婆的澎湖湾》中那美丽的“海岸、沙滩、仙人掌和老船长”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美景所给人的审美愉悦,它也是当时台湾青年学生所钟情和追求的理想至境,从中折射出了台湾青年的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四)可接受性校园歌曲大都具有生活气息浓、乐句短小、结构方整、易学易唱,合唱独唱均可,不受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适宜人们休憩时自娱要求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大陆的校园歌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高校校园,最初只是学生们在课余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当时,多是描述校园生活的轻松惬意,抒发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心情因其简单、直接又易于传唱,所以很快为学生们接受,并在校园里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校园歌曲以它特有的形式亮丽在中国歌坛上,这些作品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校园歌曲一贯的纯朴、直接,更从生活的各种最细微真实处着手,直抒心灵深处的情感,词曲并重,旋律优美动人,易于传唱。
二、校园歌曲的隐性课程功能(一)导向功能校园歌曲对学生的导向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和价值两方面的导向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校园歌曲歌曲诞生于校园,流传于学校,它本身所弘扬的真挚、清丽和不饰雕琢的风格和气质,这种审美导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这种审美导向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校园歌曲的价值导向与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融合起来的,价值导向有相当一部的内容是针对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而言的,它的社会内容也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当时代的社会内容发生变化时,校园歌曲所反映的对时代的认识等价值内容也随之而改变例如在我们分析《外婆的澎湖湾》、 《童年》、 《橄榄树》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龙的传人》等一类作品中所流淌出来的新鲜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的核心又在于其对富于深厚文明积淀的中华故土乡情根深蒂固的怀想与眷恋,这种情绪恰恰是对喧嚣、噪乱的现代都市生活自觉的疏离与反叛二)凝聚功能每个时代的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校园歌曲,而校园歌曲的凝聚功能在于人们对于同时代歌曲的一种共同的体悟。
校园歌曲和民谣作为校园艺术文化的一部分,记录着年轻人曾经的梦想与激情,即使在很多年后,当人们再次听到曾经熟悉的歌曲时候,这些音乐篇章,心中同样会有青春的憧憬与印迹因此,这种凝聚是跨越时空、深入心灵的三)激励功能恩格斯指出:“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校园歌曲以其清新真挚的曲风、积极向上的内容,对培养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动丰富的直观形象感染力,因而可以直接唤起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热情,激励和吸引人们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例如崔健带给大陆校园歌曲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年代的一道伤痕,年代的“一滴血”自崔健出现,大学校园里才真正有了激进的吉它声,对校园歌曲的演绎也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天地四)融合功能校园歌曲的融合功能与其发展的历程有关,它是多种文化形式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大陆原创音乐的流行及外来音乐的影响均有联系在外来音乐的影响中,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力最为直接与深远在大陆原创音乐中,又以摇滚乐崔健为代表对校园歌曲的产生较有推动此外,欧美流行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均对校园歌曲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们在吟唱着校园歌曲的时候,或多或少同样感受着这些不同文化的融合三、校园歌曲隐性课程功能的作用校园歌曲作为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隐性课程资源,在大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歌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素质。
它以美好的声音形态浓缩而成的生动可感的音乐形象,使人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意境中,渗透到人的潜意识层,逐渐沉淀由直觉转化理性,孕育出高雅审美情趣和敏锐鉴别力具有了这种情趣和能力,就能自觉地审视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最终使自己的人格升华这就是校园歌曲所能产生的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及的一种自觉的道德内化效应它可以由“教”到“不教”,充分唤起主体意识的情感做自我运动而完成人的理智的选择,具有“以美传善”的功效其次,校园歌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雅审美情感它能收到“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效果.歌声与情感水乳交融,在诸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具浓重感情色彩和鲜明意向的艺术形式,它能直接而迅速地诱发人的内在情感再次,校园歌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校园歌曲中蕴含的音乐美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而具体: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自己、爱他人……所以音乐是“以美育情”的最佳方式音乐对培养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动丰富的直观形象感染力,因而可以直接唤起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热情,激励和吸引人们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最后,校园歌曲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校园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均匀有力的律动、充满生机的节奏、丰满的和声织体、绚丽多彩的音色等,使学生的生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Reference:【l】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8).【2】刘佛年.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学教育,1987, (3).[:黄 蕾]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