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艺术理论论文.doc
8页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_艺术理论论文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若论影响力最大之宗派,则无疑推出禅净二宗,但若论在民众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又首选净土宗曾有人称,禅宗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宗教,而净土宗却是普通百姓的宗教,此说曾引起许多人的反驳,但其中透出的信息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无疑拥有最为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又是最富宗教性且简便易行的教派净土思想初传中土,便是由山西玄中寺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弘宣法化,集众念佛,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可以说正是玄中寺的这三位祖师使从东晋以来便传承于中土的净土思想最终从教理教义至法式仪轨实现了立宗的转变从宗派学意义上讲,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应是净土宗的真正创立者然而,玄中寺三祖师在中国净土宗史上的地位,自南宋以来便未能得到充分彰显长期以来,昙鸾、道绰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愿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一、净土宗立宗之基础净土宗何以立宗,它与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的不共之处究竟在哪里,这是我们在评价三祖师思想或为三祖师定位之前必须澄清的问题那么,净土法门它的不共性到底是什么呢?1、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佛教各宗因其法门的不同各有独自的修行方法。
净土一系的主要修行路数即是念佛三昧念佛一门如果细分的话共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等弥陀经典中的“念佛”就是以观想和称名阿弥陀佛及净土为内容的依世亲的《往生论》,往生净土之法即是修习“五念门”第一礼拜门,是心中常起愿生净土,而礼拜弥陀如来之意第二赞叹门,是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第三作愿门,即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第四观察门,即观想安乐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形象第五回向门,是以所有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安乐,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佛国在五念门中,对称名功德颇为重视,佛之名号具甚深功德,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恶,亦能于念念中罪灭昙鸾基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经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灭往生之说,而以十念相续,作为往生净土之因昙鸾把心念弥陀名号与“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心念、口称佛号等同起来,《往生论注》卷上说:“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大正藏》第40册,第834页)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亦说:“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大正藏》第47册,第3页)昙鸾对此十念具足,确认是成办往生事业之要门昙鸾发挥天亲“五念门”的观点,在重视实相念佛即观想念佛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持名念佛在以上的论述中,他把念佛分为心念和口念两类,认为心念与口念的效果是一样的,口念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心念则包括念佛名字,这是持名念佛;忆念佛的相、好,佛的神力、功德、光明等,这是观想念佛,至于“随所观缘”而忆念“总相”、智慧,则属实相念佛昙鸾倡导口念,已把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念佛方法中国的弥陀信仰发展史,是由观想念佛为主进而持名念佛为主,持名念佛又以口念为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是昙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转向了持名念佛为主,并明确提倡口念之法为了坚定人们持名念佛的信心,昙鸾特地论证了持名念佛的功效他指出“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一切众生在念佛时,心念口诵佛号,声声在此,念念在心,别的念头自然无法侵入若一心念佛,则心由秽转净,善业时时增进,惑业日日退减,加之佛以愿力摄引,自然往生净土所谓“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大正藏》第40册,第839页)昙鸾更指出“阿弥陀佛”所具有的咒语的神秘力量,在《往生论注》中他列举了念咒可以消肿,可以刀兵不中,呼木瓜名可以病愈来证明口诵之威力,(《大正藏》第40册,第835页)持名念佛自然可以往生净土。
昙鸾对持名念佛的创造性运用,开创了后世念佛法门口诵弥陀的先河,如道绰便口诵佛号,“日以七万为限”善导更是念佛日课从万声至十万声2、自力与他力的判教说中国佛教各宗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浅深次第,洞然心目,进修有据各宗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据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论昙鸾著作中的自力与他力,就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他的二道二力说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出现在龙树菩萨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大正藏》第26册,第41页)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受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
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昙鸾把龙树的说法吸收入自己的净土学说之内,在《往生论注》中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大正藏》第40册,第826页)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又别有创新首先,龙树菩萨认为,所谓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和他力上,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不退转地而昙鸾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惟有往生净土,才是易行道其次,龙树所说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称念十方诸佛之名号,便可达不退转地而昙鸾则主张,惟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属易行道娑婆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第三,昙鸾详陈于五浊之世求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亦从反面显示了易行道的殊胜。
所以,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有别于龙树之说龙树之论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其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并未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而昙鸾所说的阿毗跋致是指往生净土之益,而不是指现世此土得益;他所说的易行道,亦专指称念阿弥陀佛,而非十方诸佛,宣扬的只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昙鸾这一“他力本愿”的修行理念与对易行道的自觉倡导,树起日后中国净土法门简易修行的不二旗帜昙鸾倡导易行道,其主要依据就是他力本愿,即依仗佛力成佛自然易行昙鸾这一“愿力论”,为后世修行净土法门者开启了无限方便之门,提供了强大之修行动力,透射出往生成佛的无量曙光昙鸾在《往生论注》卷下阐述了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阿弥陀佛本愿依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为四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昙鸾特别提出第十一、十八、二十二此三大愿来论证,认为依此增上缘便可往生净土,得不退转,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十一愿为“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昙鸾以为依此本愿力即可生彼国,悉住正定聚,而无退转之难十八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依此本愿之力,十方众生皆得往生净土二十二愿为:“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正藏》第40册,第840页)昙鸾认为,缘佛愿力,必能速证一生补处位所以,昙鸾告诫净土修行者说:“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大正藏》第40册,第844页)昙鸾的这一告诫是针对当时修行者对能否往生净土之疑惑而发的他在《往生论注》卷上自设宾主来解答了这一问题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问曰:依何义说往生?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
《大正藏》第40册,第827页)在这段话中,昙鸾运用其最为熟稔的中观学派“诸法因缘生”的观点,来解释“往生即无生”的说法从俗谛的角度看,众生是真实的众生,生死是真实的生死但透过真谛的视角看,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虽无自性,却为“假有”因缘散离而灭,就不是实在的生和灭,而是没有自性的生和灭,即不生不灭,无生无灭往生”亦空亦假,由空而言往生即无生往生虽是假名,毕竟非无从凡夫讲,毕竟是真所以,昙鸾告诫修行者“当生信心”他认为破坏正信、诽谤正法是业报最重之罪,比五逆罪还要严重,“五逆罪从无正法生”如果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弥陀净土,“安有愿生佛土之理?”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诚为不欺继昙鸾二道二力说之后,净土系道绰又提出了圣道门与净土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以称念佛名,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则为净土门其后的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思想,以凡夫往生报土为立教本旨他认为,三辈九品皆是五浊凡夫,乘佛之大悲愿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精勤修学,以期断惑证真,则虽二乘圣者及地前菩萨,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若在净土门中,依托阿弥陀佛之本愿他力,虽一毫烦恼未断之凡夫,亦能与地上菩萨,同入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
这是净土一系圆满的他力往生说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自力与他力是引起较多关注的一对范畴佛教史上将依靠自力修行,以获得觉悟者,称为自力教;将依靠佛、菩萨之力而得开悟者,称为他力教据《念佛镜》载,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净土一门为他力之法门,其余修道法门悉为自力之法门总之,正是由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从理论上奠定了净土宗的立宗基础,至于善导大师对净土宗修行仪轨如六时礼忏、般舟三昧、观念法门等的确立更是对净土法门独特贡献,限于篇幅,不予详说如果我们放大视野对净土三系即弥勒信仰、阿閦佛信仰、弥陀信仰来进行溯源分析,或从日后净土三流即慧远流、慈愍流、善导流进行分析,都可以看到,在净土三系中是弥陀信仰最终赢得了民众信仰市场,在净土三流中是善导门下的少康流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说,正是这三位祖师从教理门至实践门为净土法门的最后立宗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二、再倡“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净土宗尽管名列中国的佛教宗派,但净土宗并没有现行的僧团组织,也没有独立的法嗣传承,在其内部既无衣钵相传的制度,也没有如禅宗以心印心的师资授受可以说,净土宗在组织上没有严格的师承世系,所以本来也无所谓祖师世系后来有人为净土宗排列祖师世系,亦不过是对中国宗法社会制度的回应,抑或是对禅宗等宗派的模仿。
然而,净土祖师世系一出,纷争亦起从历史上来说,这段公案就未能了断就目前学界、教界而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