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简纲(兰大版).pdf
38页《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 习 资 料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2年 6 月- 1 - 第一讲古代报纸唐——清,官报占绝对主流,间或有民间报纸的出现一、唐:藩镇制度进奏院 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1、藩镇制度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进奏院 藩镇制度 →节度使 →首都长安办事机构(邸 →留后院 →公元 777 年,该机构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称 作:进奏官、邸使或邸吏(对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3、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杂事报告) ⑴定义:开元杂报不是报,而是唐人记载前朝发生事件的文献 开元杂报是早期官报的雏形 ⑵“开元杂报”证明:中国古代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但是没有实物(“开元杂报”原件早已失存) ,仅能从史 书的记载中推测得出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1)背景:藩镇制度 →进奏院(长官:进奏官 /邸吏) (2)定义: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都是唐僖宗时期(公元887 年)由驻地在沙洲(今敦煌)的归义 军节度使张怀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3)性质:上行官文书(上行指的是官阶的位置由下至上) (4)地位: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2 - 二、宋:邸报朝报 朝报的商品化小报 宋代的大一统宋代的动乱 1、邸报(环境变化带来的官报的进化→邸报) (1)定义:经由进奏官们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下行官文书) (2)负责“邸报”发布的机构是都进奏院 (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信息) (3)除了兼有进奏院报状、进奏院状报和与之相近的进奏官报、进奏报等名称外,“邸报”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 别称其中在南宋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朝报 ▲宋代邸报的特征 答: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封建官报色彩,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有较大权威中央封建官报 (1)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2)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 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3)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4)定期连续发行 2、朝报 宋朝官报的特点: 由上至下统一编发,统一复制 读者读者群显著扩大,由封建长官扩展到京官、地方官、知识分子。
信息量、时效性均有所提升 ④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不再具有法令式的约束力 ⑤定期连续发行 ⑥朝报和邸报审查严格,很少有悖逆的内容判报(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定本(邸报的样本) 补: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官方信息载体3、朝报的商品化 保头人4、小报(起于大一统:北宋末年产生——兴盛于动乱:南宋)- 3 - “小报” 始见于宋代 ,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流行于社会上 的“小报”也并非出于一人一家之手 “小报”云云,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小报”很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以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面目出现了 早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首都开封就已经出现了类似“小报”的物事到了北宋末年,已经逐步形成为一种专业,只是还没有 出现“小报”这一称呼而已 南宋以后,“小报”有了较大发展, “小报”这一称呼,也开始正式流行 ⑴“小报”的基本情况: 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对它的习惯 性称呼 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 、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 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
④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皇帝的谕旨诏令 ⑤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⑥读者范围很广 ⑵“小报”在南宋更盛行的原因: 朝报的商品化 信息需求大 政治混乱,人们无法从朝报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⑶作用: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局面,是民间办报的第一页由于在内容上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所以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小报在宋朝第一次出现,虽有发展,但小报没有超越邸报的位置 ▲宋代小报产生并盛行的原因和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答:1. 北宋末年出现,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2.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报头和名称;(2)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社会 上有人以出版小报为业; (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较强,发表的 大多是尚未公开的 “ 朝廷机事 ” ; (5)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6)读者面很广 4 - 3. 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往往被在野派系利用来攻击当权派;民族危机 时期,也往往被各阶层的主战派和爱国人士利用来向当权的主和派发动攻击。
归根到底是由于小报满足了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对信息 的需求,因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元:驿递制度 (1)元代的政权得之于马上,加以疆域十分辽阔,因此驿传制度非常发达 (2)这一制度为军情和官文书的及时传送,提供了保证元代没有官报体制,仅留下官文书) (3)驿传官员不得由汉人担任四、明:天变邸钞塘报 急选报 1、《天变邸钞》(明人的抄报活动) ⑴定义: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作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 抄”即(邸报)上转录下来的 (2) 《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他的全文,是被当时人和稍后一些时候的人根据原件或传抄件,以附录方式辑入文集或丛刻,间 接地保存下来2、塘报(内容主要为军事信息) (1)定义: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 的重要传播工具上行) (2) “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 “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信息的快报 塘报和“邸报”的 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 上行,一个是 下行一个是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 (3)塘报的前身,是早在汉宋时代就已经出现的边报。
塘是负责军事侦察和军文书传送的基层军事组织3、《急选报》- 5 - (1)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 “天启邸报”、 《急选报》 (2)这份《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580 年 5 月 5 日) ,比“天启邸报”还要早46 年,现在这份报纸保存在北 京国家图书馆该报采用雕版印刷,以黄皮为封面,有报头 (3)“天启邸报”和《急选报》 ,由于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自称为“报”的两分以刷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 儿”的实物,因而弥足珍贵五、清:宫门抄辕门抄 京报 《政治官报》清政府的新闻立法活动及一系列新闻法规 1、宫门抄与辕门抄 项目 类型宫门抄辕门抄定义宫门钞所发表的主要是当天上午或前一天的朝 廷重大政治活动 宫廷信息的汇总)内容庞杂, 但是文字极为简略,基本上是一句话新闻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 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 印发行 (地方官场信息汇总)经官方认可经济发达地区作用辕门抄和在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 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2、京报 ⑴定义: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性质:民营报纸,来源:提塘报房) (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它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 ⑵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大多是印刷的其中一部分用活字印刷,一部分用泥版印刷用活字印刷的,也不完全一样,有用木活字的, 也有用胶泥活字的光绪末年以后,才开始采用铅印 ⑶内容:基本上是 宫门钞 、皇帝谕旨 和臣僚奏章 三大部分 宫门钞部分所发表的主要是当天上午或前一天的朝廷重大政治活动 上谕部分主要照发皇帝的某些谕旨 章奏部分所发表的主要是 京内外官员们的题奏 6 - ⑷稿件来源: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 ,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5)评价: A、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B、没有独立的采写编评机构 ▲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 答: 清代《京报》是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又称“ 报房京报 ” 和“ 黄皮京报 ” 它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内容虽仍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一方面它继承邸报的余绪,在官吏 中发行,含有内参性质;一方面,它公开在民间销售,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京报》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同邸报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不能 列入近代报纸 ▲为什么说报房办的 “ 京报” 不是政府官报? 答: 从清代初年起, 为了及时处理 “ 邸报” 的誊录发行, 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 这些报房都是提塘为了便利“ 邸报” 的工作自行建立的, 只对提塘个人负责,属于半官半民性质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民间报房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逐渐成为完全独立的民间自 设报房和纯粹民营的 “ 私家报纸 ” 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是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从官方到半官方再到民办但它们都只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 3、《政治官报》 P126 (1)创办时间: 1907年 10 月 26 日 (2)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份由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发行的政府机关报 (3)所刊的内容:御旨批折、电报奏咨、奏折、法制章程、条约合同、报告示谕、外事、广告等,已经很有现代官报的特点,但是还有 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没有赋予它有别于其他非政府报刊更高的地位 (4)《内阁官报》:继承《政治官报》,1911年 8 月 24 日创刊,寿命不长,但被赋予公布正式法令、公文的功能,使这家报纸具有更高 的权威和地位。
可以说,正式意义的中国现代官报的诞生,是从《内阁官报》开始的,尽管这份报纸寿命很短古代报纸小结 (1)官报:唐(上行管文书) →宋/明→清(传抄路线固定,把关程序严格)→古代的报的发展不能称之为报业↑ (2)民报:北宋末(小报)→明→清朝(京报最大) ↑ 内容贴近官方(经济水平、能力、合法化过程)- 7 - $&4、清政府的新闻立法活动及一系列新闻法规P127 ⑴背景: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中枢部门制颁法律的活动加速,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⑵自 1906 年至 1911年的 5 年时间里,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 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①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报章应守规则》、 《报馆暂行条规》、 《大清报律》(后修订为《钦定报律》 ) 等,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的条款,及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法律主要有《钦定宪法大纲》、 《违警律》、②《清新刑律》、 《电报总局传递 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十条》 、 《重订收发电报办法及减价章程》 、 《著作权章程》等 ⑶重要法规 ①《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1906 年 7 月颁布,分为大纲、印刷人、记载物件、毁谤、教唆、时限等6 章,共 41 条,对包括报刊在内的 印刷物的注册登记、印刷物的禁载事项、毁谤与教唆以及违律行为的惩罚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②《大清报律》: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出版法,1908 年 1 月制定颁布,共 42 条,1910 年修订,增为 45条内容较之前的《大清印刷物 专律》更为详细、严格和完善增加了保押金制度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