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析隐喻翻译.doc
9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析隐喻翻译[摘要]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 象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各布逊都对隐喻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间也提出了大量关于隐喻翻译的理论 策略,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内近年来,隐 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广泛关注 的热门话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为交叉 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隐喻在认知方向的研究还处于 初级阶段,因此本文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隐喻 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运作机制及运作模式,进而探讨隐喻翻译 的认知策略,使译者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并将源语文化的 认知方式传递给读者,从而丰富译文,完善、创新隐喻的翻 译方法,提高译文质量[关键词]隐喻认知隐喻翻译一、引言早在20世纪30年代,Richards就曾指出,"我们只消 稍作观察,便不能发现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任何语篇 的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出现"对隐喻的研究可以 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 各布逊都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 修辞学的范畴内,停留在语言层面,主要探讨隐喻在句子中 起到的修饰作用。
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后,莱 考夫和约翰逊才揭开隐喻的认知属性,从此隐喻的研究得到 突飞猛进地发展,学者把隐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开始从多 方面、多层次入手研究隐喻的翻译二、现代隐喻翻译观通过熟知隐喻理论的研究,我们可知隐喻是承载着文化 内涵的,探讨隐喻的翻译是有重要意义的,隐喻翻译的质量 决定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否顺畅长期以来,传统隐喻认 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法,传统隐喻翻译,主要是从语法和 功能两个方面来探讨隐喻翻译的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对 等随着认知学的发展,在隐喻研究的领域里掀起了一场革 命,语言只是媒介,思维才是核心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传 统的隐喻翻译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周静在《认知隐喻框架 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中提到,‘当代翻译理论也认为翻 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形式转换,更是译者积极 的主体思维认知过程由于两者都同属思维活动,所以翻译 和隐喻在字面意义、相关范畴、映射、工作机制存在着一定 的内在联系”[1]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 现象的基础,那么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 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 字表达出来[2]翻译是个涉及面广,极其复杂的过程,它 不仅受原语言,译入语的限制,还受制于译者,读者等等因 素。
这就是高科技翻译软件永远无法替代人工翻译的原因, 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当然,认知概念的传递还取决于译者的 认知能力,并且,每个语言体都有自己固有的习惯认知,像 圣经的翻译,译者必须了解异国文化,熟悉他们的认知习惯, 才能更好地完成圣经中隐喻的翻译,传递地道的基督文化实际上,翻译过程是探讨译者如何办演好二主一仆的角色, 通常我们形容翻译工作者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不仅要服从作 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还要根据主观认知塑造文章的美感,寻 找忠实于原文和翻译再创造的最佳平衡点现代翻译文学派 开启了对隐喻翻译认知取向研究的新方向三、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与模式1.翻译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 主导地位认知心理学就是从世界中获得信息,以信息加工 为核心的心理学认知加工过程就是感知,记忆,理解,加 工[3]翻译就是从原文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 程因此认知心理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心理 学把人脑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大脑就是一个CPUo 外界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直接刺激神经,作 用于感官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对刺激信息进行整体到 部分地知觉,形成种种假设,同时编码信息,提取特征。
工 作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质的概括,是一系 列语义表征的整合,概念与概念之间有无数个节点相连,形 成一个网状层次结构被提取的信息,有些不重要的信息会 瞬间消失,并未得到加工,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 被注意的信息特征便会激活概念网络中的节点,与长时记忆 中被激活的概念进行比对如果特征明显,并能轻松收索到 已储存的概念顺利匹配,以最快的速度输出最佳匹配信息, 完成一次信息加工如果特征不明显,则利用自下而上的加 工方式分解特征信息,并结合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对特征 信息进行模糊匹配如果匹配再次受阻,则又重回到刺激审 查阶段如果匹配最终失败,该新信息则作为新概念编码进 入短时记忆暂存经过复述、提取新概念,此概念便可储存 到长时记忆的网状层次结构中2.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及加工模式图1:隐喻翻译模式“翻译过程是一个双语加工过程,它是言语理解和言语 产出有机结合的过程翻译言语理解是以原语输入为开始, 以概念输出结束,而言语表达是以原语理解输出的概念输入 为开始,以译语输出为结束”[4]因此,基于认知心理学 的信息加工机制探讨翻译双语加工机制是有意义的那么根 据记忆的信息加工原理:首先,译者通过阅读原文,进行意 图预设,分析原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意图,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利用译者的主观认知经验,对全文的风格、思想、 意图有个大胆的猜想,同时也是对隐喻的语境有个大致的了 解。
其次,通过对有效信息的注意,提取信息特征,获取原 文中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加工信息,此时译者已经领悟到隐喻的表层意思再者,译 者需要将已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即译者的认知经验进行 匹配,激活心理词库,当原文在自己的主观认知范畴内时, 翻译过程极其顺利,意义得以阐释,可以跳过许多加工过程 直接从阅读进入翻译加工翻译出隐喻的言外之意;当原文有 一定难度时,激活失败,译者则需调动其创造性,根据原文 逻辑和自身文学素养及知识积累灵活地处理文字,明示出隐 喻的文化内涵最后,译者根据译入语的语法、句法结构及 文化调整语言,贴切地表达出原文传达的信息,使读者更容 易接受异国文化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虽然整个翻译过程看似一个单向过 程,但实际上,翻译是多次反复加工才能完成的,理解、分 析、加工是交替进行的,翻译加工的精确与否、速度快慢都 与译者的认知能力有关由图中可见,译者在翻译的整个过 程中起主体作用,监控、管理、调节翻译过程的实施没 有译者便没有翻译过程,否认或漠视译者主体地位的翻译过 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5]当然译者是以尊重原文 为前提,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 性。
四、隐喻的认知翻译策略译者翻译隐喻时,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形似、意似、 神似,但是这种完美的对等往往是很难实现的译者在翻译 隐喻时,必须考虑认知因素,即文化、心理和语境因素,只 有灵活采用、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其翻译的目的1•直译原文喻体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共性,事物之间有共同 之处那么,翻译隐喻时,源域中的隐喻和目的域中的隐喻 有部分词汇是具有共同认知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意义与汉 语中对应词汇的隐喻意义是基本相同的,汉语词汇的隐喻意 义与英语对应词汇的隐喻意义也基本相同”,[6]因此模式 中原文隐喻信息映射到长时记忆才能激活心理词库遵循翻 译标准提出的信达雅,在翻译隐喻时,译者经常会使用异化 法的翻译策略,尽量贴近原文作者的思想,采用原文语言表 达方式,尊重原文的文化习俗,传达作者的思想,做到忠实 原文当然最佳效果便是译文与原文的形似,意似,神似 所以,此时译者应该进行对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形同意同 例如,Win-win双赢;Arm to teeth武装到牙齿;Cold war冷战;Strike wh订e让on is hot趁热打铁[6]《圣经》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著作,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其中的隐喻,可让读者领略到它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利于读 者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
《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13节记 载:耶酥对他的门徒说"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You are the light of the earth. 当译者翻译这句话时, 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你是世上的盐,你是世上的光” 因为源域与目的域都具有共识,如模式所示,译者通过激活 成功便能找出最佳关联词汇,所以此时我们可以保持原为的 喻体和表达形式盐作为生活日用品,大家都了解它的特性, 可以杀死坏细胞,坏细菌同样,光的特性是驱除黑暗那 么,读者就不难理解原文的喻体盐和光的言外之意作为本 体的基督徒,被隐喻为勇于斗争邪恶,向导光明未来的使者2.隐喻转化成明喻有些隐喻的内涵意义有些晦涩难懂,同样遭遇激活失败的状况,无法找到关联词汇表达明喻则直截了当,晰易懂故在两种认知方式相同且语言形式相统一,而直 译又显得晦涩难懂或文理不通时,可以用隐喻明喻化的方 式处理” ,[7]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反应例如,He showed hisNorth pole coldness to us tonight.在汉语中,“北极 冷酷”听上去有点奇怪,所以译者用明喻翻译成:今晚他对 我们如同北极那样冷酷无情。
这样听上去就符合汉语的表达 方式了,明喻也使读者能轻松领悟意思了3•替代原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个性,同样人类存在不一致 的认知方式,即文化差异虽然不同语言之前有不同的源域 概念,但这些概念却是映射到相同的目的域[6]正如模式 中最后一步,译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按译语语法原则和 文化习惯来传达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汉语的源域中找到相 似的隐喻概念来替代此时可以采取替代的方式,选择读者 熟悉的概念,体会原语的隐喻魅力例如:《圣经•出埃及》 中"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从隐喻翻译机制 来看,原语中的源域用苹果、眼睛来表达目的域中“珍爱的、 珍爱的人”的意思如果将原语直译到目的语,即“眼中的 苹果”,则会引起读者的误解那么此时译者应使原语概念 在目的语的归化映射,用读者熟悉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替代即用目的语源域中的手掌、明珠来表达原语中目的域想表达 的同样‘珍爱的、珍爱的人”的意思所以便译成读者熟知 的“掌上明珠"同理:"To rain cats and dogs."则译 成"倾盆大雨”五、结语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不再 局限在修辞功能的范畴内,它的认知属性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提出了传统隐喻翻译方法的缺陷,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出 发,在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上,结合翻译方法中的异化法和 归化法,分析隐喻翻译产生的心理机制、工作机制以及工作 模式,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导地位及其认知能力的发 挥,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 希望译者在翻译隐喻时能够达到充分传递原文信息及其认知文化,提高译文质量,保证交流顺畅的目的本课题由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205,项目名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 译[参考文献][1]袁丽英.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D].天津大学,2011: 11[2]禹丽芳•从隐喻的心理机制看隐喻翻译的认知策[J].琼州学报,2008 (8): 101[3]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4] 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科技出版社,2008: 69[5] 赵娟.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6] 王璐•论隐喻及隐喻的翻译[D].黑龙江大学,2006:49-53[7] 余高峰.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学术界.2011.(1) .P161(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