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减灾与防灾论文.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7069341
  • 上传时间:2018-04-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减灾与防灾减灾与防灾 一直以来,我都生活在一个十分安逸 的世界,以为灾难只是个遥不可及的 话题可是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加之玉树,云南的地震日本的大地震,海 啸,这一个个的自然灾害,让我有点心惊肉跳 ,可是,逃避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学好减灾与防灾的知识,在灾难面前学会自救! 通过学习减灾与防灾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 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 家之一近 40 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 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5%,平均每年因灾死 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 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 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 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 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 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 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 中国约有 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 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 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 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

      另外, 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 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正是因为中 国面临一个如此险峻的地理环境,所以中国人民更要加强减灾与防灾的意识, 并且学会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科学应 对、积极防御,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 , “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50 年代初,组织了大规模的 江河治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工程体系,使 常遇洪、涝、旱灾得到初步控制70 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强了地震灾害 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80 年代以来注重了建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 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 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 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监测主要自然灾害的台网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大批有科 研价值的观测资料对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规律有了一些认识,积累了 一定的预测、预报经验,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一些成果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作出了较成功的预测、预报。

      各项防灾工 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有了一定进步这些都是今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国际 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重了自然灾害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 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 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 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 了严重破坏 为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 设,节约资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 响的工程建设布局要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 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 灾害能力,还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当前, 科学水平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距离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仍 有差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并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预警信息传递仍然是广大农村、山区、海岛防灾减 灾的薄弱环节。

      必须进一步加强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 学的研究,发展先进的天基、空基、海基和地基探测技术和地球系统预测预报 模式系统,通过对地球系统各个圈层的实时监测,收集大气、海洋、陆面、冰 雪、植被等演变的信息,提高和改进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灾害的监测、预 测、预报能力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认为灾害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灾害管理体制的健全 中国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经济不发达、技术起点低的困难条件下形成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灾害管理法制尚不 健全,国家尚缺乏防灾的总体规划,灾害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以及协调运作 机制均有必要加强比如日本的大地震与中国 的汶川地震相比,显得有序镇定 很多,这是日本长期进行减灾与防灾的教育和训练的结果以下是对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和建议一、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 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 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 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 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 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 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 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 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二、公民对于减灾与防灾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 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短信、 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 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 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 的就我看来,公民对于减灾与防灾的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公民的忧 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救互救技能关乎国家防灾减灾演练等活动的开展,而 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公众以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居安思危,警惕身边的灾害风险,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效益三、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1.制定综合的灾害管理基本法,洪水、地震等重大灾害的灾害管理法, 部分配套法规,加强地方减灾立法等,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2.制定国家的减灾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 划之中,使经济建设与减灾工作协调进行; 3.在国家减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自上而下制定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 的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对已有的减灾规划重新审议,补充、提高、完善; 4.制定各级政府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 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作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 失。

      四、进一步加强灾害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中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 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 灾害发生的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 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机构 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1.增强协调机构的职能:政府部门临时性协调机构下设常务性行政办事 机构、可以依托的灾害信息管理机构和从事宏观灾害管理研究的专家组织;对 负责统筹规划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的流域管理机构,以立法 的形式明确其管理权限和保障这些权力实施的各种措施,加强中央政府对流域 管理机构的支持和管理上的直接参与,协调解决流域治理中地方行政区域间的 冲突; 2.健全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和监督职能; 3.制定提高行政领导灾害管理水平的培训计划,形成制度,长期实施; 4.健全灾害调查、评估与统计的组织管理体系;五、加强和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管理的科学研究,主要活动有:1.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辩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 三个部分;目前,急需开展重要经济开发区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和城市重 大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

      合理确定城市灾害防御标准,科学制定防灾方案,优 化防灾体系建设的实施顺序; 2.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研究:根据灾害种类的空间分布、影响 范围、影响程度及风险度,结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进行区划, 制定区域性的减灾对策与实施政策,组织协调行政区之间的减灾活动,对土地 利用模式与经济发展布局作出合理调整; 3.加强自然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灾害评估方法和标准六、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协调:1.加强学术交流,组织不同层次的灾害管理讲习班或研讨会;组织力量 系统翻译、整理、研究各国有关灾害管理的文献,从中吸收有益的经验;组织 必要的出国考察; 2.灾害管理法规中有关海洋、大气、跨国河流等部分要与国际社会通行 惯例相协调; 3.增强与国际有关自然灾害管理组织的信息交流与交往加强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损失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 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 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 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 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 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 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防灾减灾体系是人类社会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 强抗御、承受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 御、救援等组织体系与防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 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 经济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小我”都是大集体的一份子, “小我”在履行好 自身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响应国家政 策气象灾害是我国最易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占到各类自然灾害的七成 以上,因此,气象行业视防灾减灾为工作主题的工作者更要站位高远,激发才 智,与气象事业共奋进,切实担负起防灾减灾的重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 生福祉;努力做好气象工作,应制造一个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大气 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