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商品价值的反思.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37580275
  • 上传时间:2018-04-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关关于于商商品品价价值值的的反反思思一、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五大缺陷 (一)逻辑起点存在的缺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给商品下定义,但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用说,不用来交换的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商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可能从商品中抽出劳动来事实上,交换中的商品绝大部分是劳动产品,也还有不少商品不是劳动产品在我家的一块老坟地(当然也是一块荒地)里,不知什么时间(但一定是解放前)长出一棵小树来,无人照料、自生自长(也许是哪一天刮风下雨,吹来种子,生根发芽的吧!)几十年以后,也就是前几年,这棵树已是一棵参天大树,我父亲想把它卖掉,也正好有一买家找上了门,双方就谈好了价格,并由买家把树伐掉了据我父亲讲,从来没有人照看过它,用理论上的话说,从来没有对它付出过劳动,然而这棵树却卖了一个好价钱按照传统劳动价值理论,这棵树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也不是商品,也没有价值但事实上,这棵树不但成了商品,而且也有不小的价值(与小商品相比)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只把劳动产品当作商品,这种作法的片面性和非科学性。

      这一事实说明,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劳动也远未创造出人类消费的一切物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遗憾的是,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却没有看到这些物品有不少也是可以用来交换的,没有从这里审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把商品当作劳动产品,这是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一个缺陷 (二)逻辑推理过程存在的缺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交换价值时,指出两种不同的物相交换的等式,如 1 夸特小麦=a 英担铁,“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 1 夸特小麦和 a 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括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紧接着,马克思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再我们手里已经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了变化……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劳动产品剩下来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工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这里的引证,只是为了表明马克思的逻辑推理过程按照马克思的推理逻辑,既然从具体劳动中可以抽象出一般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不能从具体使用价值中抽出一般使用价值或抽象使用价值呢?按马克思的推理,“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中一定的生产劳动”,不考虑“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那么,“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撇开其具体形式,它们都是“有用物”,各种使用价值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有用的物,抽象使用价值如果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成立,那么,抽象使用价值就一定成立如果抽象使用价值存在,那么,马克思提出:“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价值”,并认为商品价值就是“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就一定存在问题。

      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既然有质的差别,就不会有相同点,可这与事实相违背,不论具体的使用价值在“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上有何差别,但它们都是使用价值,都是满足人的需要的,说使用价值在满足人的需要方面存在质的差别,那就必须说在人的需要中,有一部分不是人的需要,即人不是人事实上,人就是人,使用价值满足的需要都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在本质上都是人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差别的,存在的只是需要的种类、用来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功能上的差别,是“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上的差别,而不是其在社会功能的本质上的差别二是在交换中,具体使用价值表现出了一般使用价值的性质当 A 的占有物 a 不能直接通过消费满足 A 的需要、却能满足另一个人 B 的需要时,a 对 B 具有使用价值反之,B 的占有物 b 不能直接通过消费满足 B 的需要、却能满足 A 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时,b 对 A 具有使用价值。

      由于利益的原因,在 A 和 B 都接受的前提下,A 与 B结成交换关系,进行交换这时,a 对 A 就具有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可以用来交换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b这样,a 具有了两种使用价值:一是直接用来满足需要,二是通过交换间接满足需要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满足需要,只要交换能够实现(交换是有条件的,需要也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用 a 就可以满足 A 的一切需要!a 具有了一般使用价值的性质既然存在一般使用价值,那么,交换中的那个“共同的东西”就不应该只是劳动,马克思把这个“共同的东西”只归结为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就一定是片面的和非科学的,联系到上文的第一个缺陷,如果用来交换的物不是劳动产品,那么,从这个交换物中无论如何也抽不出“劳动”这个“共同的东西”来因此,我们可以有根据地说:交换中那个“共同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劳动只是“共同的东西”的一个并不必然的一部分,马克思的逻辑推理是存在问题的马克思的逻辑推理存在的问题是其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第二个缺陷 (三)逻辑结论的缺陷第一,交换的对象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可以是劳动的产物,也可以是纯大自然的产物作为使用价值的一部分,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资料发生作用的过程的结果,离开劳动工具、特别是劳动资料,人自身是无法凭空生产出劳动产品的,既然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资料相互作用(虽然人是劳动过程的主导的一面)的产物,把劳动力的耗费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显然是片面的。

      第二,如果劳动力的耗费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非劳动产品的价值从何而来?第三,根据上文的分析,交换中那个“共同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劳动只是“共同的东西”的一个并不必然的一部分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结论——活劳动即劳动力的耗费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有问题的这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三个缺陷 (四)在交换中,交换双方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原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交换中,交换是否是等价的交换呢?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在交换的过程中,交换中的一方无论如何无法比较双方耗费的劳动即使是在假设的完全信息条件下,交换也未必就是等价交换,如果存在比如卖方垄断等的情况,交换就会明显有利于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在这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交换就不会是等价交换。

      因此,等价交换在理论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践上的个别的双方付出的劳动相等,只能是偶然的例外,更不可能是普遍的现象现代博弈论告诉我们,交换是交换双方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因此,等价交换只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政治学中的“正义”而已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第四个缺陷 (五)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关于价值转型的问题,争论一百多年了,目前还没有结果这一事实从两方面说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存在不足:一是既然不能说服人,就一定存在不能说服人的原因,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明确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能说服人,就应当是不彻底的理论;二是争论还没有结果,但有三点是确定无疑的:①是马克思在论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所使用的模型是有问题的,因为同在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存在产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生产资料的价值却不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情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模型中只有产品剩余价值的平均化,没有生产资料中剩余价值的平均化;②所谓商品的总价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与利润总额相等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论证,现在看来,这两个等式不可能同时成立,这已为多人的研究所证明;③利润平均化是事实上的一种客观趋势,这种趋势的存在是以资本家逐利和市场竞争为前提的。

      但是,利润的平均化作为一种事实,并不是马克思所讲的剩余价值的平均化的结果,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劳动力耗费的凝结,已经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是不可能从一种商品中跑到另一种商品中去的,既已凝结,就不会跑,事实上它也不可能会跑现实中,一个行业的价格的上涨,另一个行业价格的下跌,只是资本家逐利的结果,而不是已凝结在一个行业的产品中的劳动跑到另一个行业的产品中的结果因此,无论转型问题争论有无结果或者结果是什么,马克思转型问题的理论,即剩余价值平均化的理论是有缺陷的:既然是已经凝结在一种商品中的劳动,无论如何不可能跑到另一种商品中去;如果商品价值——剩余价值是其一部分——能从一种商品跑到另一种商品中去,那么,商品价值一定不是已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个李嘉图的难题,马克思并没有真正的解决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第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缺陷。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否还存在更多其它的缺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但从上文的几个缺陷看,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存在重大的缺陷的,马克思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是有重大偏差的二、西方效用价值理论的缺陷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关于商品价值的认识源远流长,效用论可以追朔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人们也不断提出自己对商品价值的认识,价值与效用的联系是不少人得出效用是决定或影响价值的因素的结论的依据斯密的价值论是混乱的价值论,在《国富论》中四种甚至五种价值论,其中不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