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发展下的城乡一体化.doc
5页可持续发展下的城乡一体化姓名:顾甜甜学号:131103015专业:13 土地资源管理导师:费罗成众所周知,城乡关系是人类基本的关系,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 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 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 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亨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 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定性 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对 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1987年,联合国首次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阐释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一定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 要有限度,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 《里约宣言》与《21世纪议程》,这也标志了可持续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合法 性。
而FI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我国颁布《人民共 和国城乡规划法》更是使我国的城乡关系受到关注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 城市化水平将要达到75%以上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大量 农村土地抛荒闲置,加剧了城乡差异,但这种现象是由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 的,可是,另一•方面,在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利益是一致的,差异只是发展过程 中暂时性的必然存在等到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等方面的 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点,由FI前农村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当然,也 只有肖城市与农村真正成为一个没有差异的整体,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这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这个必然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城乡一体化道路上的重中之重, 因为只有可持续发展了,城市与农村的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更长远的分配与利 用,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子孙后代的利益也可以留存,而另一方面,也只有城 市与农村在从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充分的发 挥,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与阻碍:一、 城市化进程不合理,过分追求数字比例的提升,忽略了城市化进程 中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例如:农业用地大量被占用,土地资源紧 张,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就业成难题,其子女上学困难,以及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二、 很多地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只顾眼前利益,牺牲环境、浪费资源 等现象严重三、 城市一体化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速度远不计精神 文明建设人民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四、 但是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成本高、数量小,同时对市场信 息的缺乏了解导致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向,调整生产结构,生产出 来的产品难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难以实现高效农业和标准化农业, 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城市五、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传统的小农观念、小农机制、小农模式,已严 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小农观念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 二是土地的小块分割以及传统的耕种模式,严重阻碍着农业化大生 产进程,制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进程六、 规划理论与应用脱节,可操作性差,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发展缓慢, 普及性差缺乏适合个地方特色的进程方法,城乡一•体化过程过于 套路化,粗暴化在科技方面,人员缺乏,科技在生产中难以发挥 其作用,信息缺乏、技术II乏、资金短缺、服务欠缺等矛盾突出, 科技服务机构作用辐射面窄,基层科研单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 不健全,科技服务与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且自主能力不强七、 政策落实不及时到位,城乡差异较大。
八、 没有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对精神需求关心不够,现为政府行为、 经济决定、专家规划和单一的物质功能,缺乏想彖力和人情味九、 市场经济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运行规律认识不足,活跃的经济因 索的分析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所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重中之重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是 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一、 持适宜的城市化速度,有序的城市化,不要一味追求城市化速度, 找到符合当地特色的方法,保持经济合理稳定有序增长,保持社会 与经济协调发展,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二、 积极破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隔阂,进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 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有计划,有步骤, 一步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三、 把城市与农村看做一个整体,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丄的 互、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亨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文明和实 惠四、 基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身份的转变,应加强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养老和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各级政府应不断依据大多 数人的利益,保障居民衣食住行医教等的生活基本需求,保障家庭 人口收入,出台相关政策刺激消费,提高居民购买力五、 完善土地制度,盘活土地资源,对土地进行确权和重新整合分配, 建立并完善土地价格的评估体系,因地制宜,确保在城乡i体化进 程中农民的基本利益不受侵犯,激活农村和城市在土地上的积极 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六、 提高科学技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利用与转化,大力支持跨区域、 专业性合作,招商引资,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七、 自觉控制城乡建设规模、速度、方向、结构的观念,注意空间和资 源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城乡建设的方向应当与建设环境、建 设条件相适应,我们必须根据环境、生态、资源、社会、人口、经 济提供的条件,适为约束自己的建设行为承担起保护环境、美化环 境、改善环境的功能,以及服务社会、便利社会、安定社会、凝聚社 会的功能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三种功能的动态协调和全 而兼顾,使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在动态协调状态下实现可持续发 展在城山建设中兼顾城市与非城山,兼顾H前和未来謙顾建设和 保护,兼顾城市建设的局部直接经济效益和整体长期经济效益,实现 城市建设活动与环境的良性适应八、 城乡一•体化必须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配套进行以人为 本,让每一•个人都共同亨受发展带来的利益,当然,这个“每一个 人”,既包括城市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更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环境资源等的可持续利用九、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來要求城乡建设,不仅要通过城市建设形成和 提高城市的经济能力,血且要通过城乡建设提高城市和全社会的科 技文化能力、组织制度能力、思想影响能力等。
十、 应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支持下,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的自觉控制,城市建设与经济一环境一社会的全面协调, 以及城市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应当在城市规 划设计和建设实践中,注重设计和建设数字化城市,用现代信息技 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武装城山,全面提高城山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实吋化程度、敏捷程度、灵活程度、有效 程度、合理程度、协调程度、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十一、 城乡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追求社会公 平、经济增长率和环境保护Z间的动态平衡,并力求在发展的过程中 解决环境问题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将其提高到广义的人居环境的 高度来理解,丰富其内容,应是关键所在十二、 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要以人为本,注重 区域长期稳定多元化发展,各区、各镇各自建设规划、建设活动的 相互衔接、配合和平衡,避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盲H建设,避免 区域内各城市建设各自为政、相互牵制、彼此冲突,人与自然也要 和谐相处十三、 城市建设要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要有动态变化的时间观,作 到能够“预测长远、决策近前”十四、 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并且要打破传 统的部门之间的各司其职,建立综合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综合决策 机构,以便在决策的过程中即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和文化 等各方面之间的协调。
尤其是要建立区域性的决策或协调机构,促 进不同层次的建设管理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 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 的机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按法定权 限和程序,及吋做出必要而合理的调整十五、 努力做到用地结构的合理化,要达到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相容性 好、功能互补,能自我修复、完善的互补共生状态我们要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到来让城市用地与建筑物在性质和使 用功能上的兼容性越来越强,多功能、综合性己成为土地利用的一种 趋势十六、 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与实 践力度,可以建立一•套完整而又有效的土地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 为政府提供现实性强、可靠程度高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依 据十七、 调整产业布局,在资源方面,我们要加强管理,适当开采利用,积 极寻找替代品,并且要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十八、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意识和执法意识,完善在和 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加大法律法规在社会群众中的宣传力度, 让人民群众了解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综上所述,我们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仍旧而道远,有很多的工 作要做,所以当下,我们要在符合中国F1前国情的建设道路上,有就计划,有步 骤的,继续进行可持续发展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中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家 扎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