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doc
14页期中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2.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以下关于区域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环境是指区域内的自然环境B.受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区域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C.区域环境是指区域内的人文环境D.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人类生产力的进步而增大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4~7题4.下列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水运发达 C.冬季河流结冰 D.雨热同期5.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水分 C.土壤 D.热量6.关于乙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B.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人口多,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大量粮食7.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沙漠化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严重 下图为我国两个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并回答8~9题。
8.关于两个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是珠江三角洲 B.乙图有京沪铁路经过C.甲、乙两地矿产资源丰富 D.甲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9.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地都发展了( )A.水产养殖业 B.甘蔗种植业 C. 甜菜种植业 D.造纸和化工10.读图,下列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B.B地区农业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渍化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D.与D地相比,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据此回答11~13题11.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12.遥感技术的主要工作环节是( )A.目标→传感器→地面系统→成果 B.传感器→地面系统→目标→成果C.目标→地面系统→传感器→成果 D.目标→传感器→成果→地面系统13.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①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②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③ 遥感技术(RS) ④“数字地球”技术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导航型GPS接收机可显示当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显示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早期的GPS接收机只能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伦敦格林尼治时间,即世界标准时间)。
据此回答14~15题14、某日一外国游客在杭州时,其早期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日出21:50,则杭州日出时的北京时间是( )A.13:50 B.14:10 C.05:50 D.06:4015、次日最可能接近( )A.3月10日 B.6月20日 C.9月10日 D.12月20日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6~17题16.“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开山取石 B.风蚀作用、过度放牧 C.水蚀作用、滥伐森林 D.沉积作用、环境污染17.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大力采取退耕还林举措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18~21题18.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19.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压缩农业用地③轮作套种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0.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被誉为“世界河流综合开发的经典之作”TVA(田纳西河管理局)模式被各国在河流开发中纷纷借鉴据此完成22~23题22.关于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但航运价值小B.流域内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C.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水量丰富但不稳定D.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23.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B.梯级开发C.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D.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回答24~25题:24.图中所示各河流(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25.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读黄河流域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黄河①、②处河段开发利用的重点,正确的是( )A.①处开发水能,②处发展灌溉农业 B.①处开发水能,②处发展航运C.①处发展航运,②处开发水能 D.①处发展旅游,②处水产养殖27.对于图中黄河③、④处河段开发和整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③河段重点开发水能 B.在④河段重点发展航运C.在③河段重点保持水土 D.在④河段重点打坝淤地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读图,回答28~29题28.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核电、石油和天然气29.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图中所示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30.在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中,要有重点地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能源基地高效、有序的运转( )①架设超高压输电线路 ②加强交通建设③引水工程建设 ④发展煤化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四川西部的攀枝花是解放后依靠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
读图完成31~32题31.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A.铁矿储量大,矿产组合好 B.在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C.临近铁路枢纽,交通便利 D.接近钢铁产品的消费市场32.该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 )A.带动第一、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B.推动钢铁及相关工业的发展C.促进人口迁移和民族团结 D.促进社会治安的改善33.伴随矿产资源的开发,该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应克服的主要问题是( )A.用地紧张和交通拥堵问题 B.能源资源短缺问题C.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 D.水资源不足问题34.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A.风能 B.生物能 C.天然气 D.太阳能二、综合题3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割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1)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2) 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4)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36.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3)简述A、B高原在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方面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7.阅读图和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西北地区示意图(1)图示C所在自然区,从纬度位置看地处 带(热量带);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大陆 2)由A→B→C气温年较差逐渐 ,年降水量逐渐 A、B、C所在自然区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 3)该地区自A到C,自然景观呈现出由 的变化,这种变化属于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 材料二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千米,宽从几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形如走廊,有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4)试分析河西走廊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5)河西走廊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分析其原因6)目前,该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简述其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