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校外研究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功能异化.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07132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9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校外研究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功能异化 摘要:高校科学研究与产业进步之间的“黑暗空间”是高校服务经济发展及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校外研究院的发展实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智力和知识等方面的支撑和贡献由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失败性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对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的过高期待,导致高校校外研究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化关键词:校外研究院,黑暗空间,功能异化,创新实践[本文系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举措和路径研究”的部分成果(20162201)]1 高校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的“黑暗空间”经过多年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一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管理行为的有序化和规模化但高校科研活动在产业上的应用并不尽人意,其典型表现即科研活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上的生产应用仍然存在一个“黑暗空间”(Jay Lee认为,在高校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存在一个“黑暗期”,我们认为,高校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排列,它还与经济、政治、环境甚至文化等各种要素相互扭结并互动共存,故本文采用“空间”一词)——尽管科学研究未必总是以即时的生产应用为最终目标。

      黑暗空间”的产生与科学研究的多元化取向和产业技术的要求有关作为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界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科学仅仅是其分支之一而已高校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往往未必以生产应用为目标,基础前沿、理论创新、应用科学研究均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在参与调研的64所高校中,多数理工类高校的科研经费大约2/3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资助,其余1/3或更少来源于企业合作或委托研发的经费黑暗空间”在国际范围内同样存在,并且生成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解决方案产业界一般要求科技成果具有在生产和市场方面的可实施性,并具备实现公司化及预期产生利润的条件但高校科技成果大多处于实验室、中间试验等初步研究阶段,较少有科技成果具备可实施性和利润性的基础无论是普赖斯“大科学”理论、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还是雷德斯多夫等的三螺旋创新理论以及技术转移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对合理的理论和方案在产业和技术之“黑暗空间”的弥补或突破的具体案例中,台湾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即“台湾工研院”)是大陆实务界所考察的经典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工研院”,是台湾地区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向过程中,为应对中小型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有限而采取的措施。

      该院由政府出资设立,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研发机构,致力于应用技术的科技服务,主要任务包括通过开发前瞻性、关键性、共通性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的应用性,其目标是“成为台湾产业技术的重要资源及具有国际地位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台湾工研院”近40年的发展发展历程,为台湾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意图突破高校科研和产业技术之间的“黑暗空间”,高校所成立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院士工作站等均是具体的解决方案其中技术转移中心以技术对接、搭建桥梁为主要功能,大学科技园以培育孵化的高科技企业以及创业服务为核心业务与此同时,与“台湾工研院”、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日本产业综合研究院等类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也在国内大范围推广开来在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出现的同一时期,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共建,成立校外研究院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高校经营性资产公司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不愿投资于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直接投资成立企业逐渐增多,从而导致高校校外研究院在创新和发展之初,即出现合作主体之间的期望和目标的“非对称”结果。

      因此,高校科学研究与产业进步之间的“黑暗空间”,依然是高校服务经济发展及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2 高校校外研究院的创新和发展在国内通过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院士工作站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社会判断并未产生递减效应的前提下,高校在研究和分析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成立校外研究院为重要抓手,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延伸服务,成为提高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校外研究院的最早成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在改变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稀缺的动机下,政府主导成立了“深圳虚拟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办公场所的提供和人员经费的支持,吸引来自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虚拟入驻”,从而实现科学研究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受此启发,在特定区域政府“邀请”的前提下,高校校外研究院开始在其他地方逐步成立,如清华大学2002年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2003年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2004年至2011年期间,高校校外研究院开始呈现出企业化发展特点在此期间,参考深圳特区由政府编制管理机构批复注册成立事业法人单位,是各地政府与高校合作成立研究院的通常做法,因此,事业单位属性是这一阶段高校校外研究院成立的普遍性特征。

      但与此同时,校外研究院也开始出现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型的特征,如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就是完全企业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另一方面,与高校共建研究院的合作主体也由地方政府向企业单位缓慢过渡,如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是由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以动力装备的合作研究开发成立的在研究院的业务功能方面,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逐渐弱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为主要方向,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技术研究院的功能是“集政、产、学、研于一体,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环保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为目标,围绕技术研发、工程推广、科技咨询服务三大方向,建设全面的环保产业技术支撑服务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环保装备生产、研发和认证基地,促进我国整体环保事业建设”自2012年至今,高校校外研究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事业单位类型的研究院,根据地方财政支持类型和属性不同,分为全供事业单位、差额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建研究院的地方政府,从省市级向地市级、县区级人民政府“下沉”的趋势更为明显,如四川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无锡市高新区人民政府等均有与高校合作建设研究院的案例研究院的性质不再局限于事业单位、企业法人,民间非营利机构也开始出现,如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四川省科技厅主管,经四川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

      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的研究院进一步增多,如西安交大沈鼓研究院是2013年由沈阳鼓风机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成立,采用典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研究院的业务功能的“综合性”充分体现,具体可包括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间试验等新型运作模式,如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是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等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在高校校外研究院的不同类型中,专业领域型研究院对于产业技术之间“黑暗空间”的突破尤其值得关注专业领域型研究院是指以行业或专业技术的研究对接地方产业中的企业需求为导向,发挥高校特定学科的研发优势,为行业发展或企业转型提供支撑,由高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外研究院它是高校通过产教融合,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建设,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如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围绕汽车安全、节能、环保三大领域,定位于技术、资本、市场“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浙江大学的“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由国家发改委与浙江大学联合共建,整合各种优势,致力于为西部大开发与东西部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献谋献策整体来看,在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高校校外研究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智力和知识等方面的支撑和贡献。

      无论综合平台型研究院还是专业领域型研究院,其共同的职能特点是高校通过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以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与技术孵化、产业培育等合作内容,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服务3 区域经济增长的期待和校外研究院的功能异化校外研究院在高校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模式探索和机构创新逐步实现有序化,生成了以地方政府批办事业法人单位为主流,以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知识输出、人才培养等为内容,以校外知识辐射为手段的外部组织系统,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校外研究院通过科研活动与产业应用的融合,往往难以达到地方政府所预期的效果其具体表现是,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对经济增长的期待和高校校外研究院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科学技术产业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起步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于自主经营权的国营企业改革,直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40年以来社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的增长上,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无疑是各地政府最为关注的发展要素通常而言,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包括资本投入、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是经济结构和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作用较低。

      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国家和政府采用资金投入、行政命令、法律政策、荣誉赋予等组合手段进行推动,从而创造一种“人人创新”的多层次科技大场域在此过程中,对于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目标的地方政府,往往期望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起到“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与高校共建事业单位的校外研究院正是在这种期待中被推进的无论发展方向是否偏离,高校校外研究院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或辐射,就科学研究来说,其成立的初衷在于高校科研和产业之间搭建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科技成果向社会有效扩散、转移和转化在此基础上,高校校外研究院通过信息披露、深化加工、资本投入、物理空间等手段,对高校自身原创性成果进行培育和孵化,是其重要使命,也是高校科技创新走向“市场科学”和“产业范式”的途径但科技成果的市场培育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存在高失败性规律,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毫无疑问也是缓慢的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样品,再到企业生产的产品直至走向市场成为商品,其过程要经过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市场适应等长期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失败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黑暗空间”的突破,设立大型科学研究工程,实现大型科学研究设备的共享机制,投入引导性资金,建立各类培育孵化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前期发展条件,应当是地方政府高度改善科技创新环境的主要方向。

      但当高校校外研究院被赋予迅速促进经济增长的预期时,其功能往往被“异化”到传统科技园区的创业服务上由此,一些高校的校外研究院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往往承担了招商引资的功能,比如培育若干家企业、上缴若干利税、吸引若干就业等于是,高校校外研究院大多并未以高校母体内具备转化条件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建立具有工程化、产品化的中间试验室,进而为当地企业服务4 结论和建议调研发现,通过科技与经济在某一方面的融合、技术与产业在某一领域的共振、人才与市场在某一学科的结合,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市场开发及推广之间,搭建高校科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桥梁,高校校外研究院形成了某种有利于突破“黑暗空间”的效应在国家发展战略或区域发展战略指引和地方创新环境的吸引下,各地政府、产业界与高校之间以立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大学学科建设为目标,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在校外建设研究院的尝试,从而实现快速整合高校校内科研资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提供支撑和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区域政府和产业界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失败性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对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的过高期待,导致高校校外研究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化高校科研活动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