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一个梦想.ppt
17页我也有一个梦想,作者简介,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近距离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之一)(台湾版名《辛普森案的启示》) 《总统是靠不住的》(之二) 《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三) 《如彗星划过夜空》(之四),导读,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目录,洛杉矶骚乱 亘古不变的疑问 躲不掉的妥协和一国两制 一条双桅船上的故事 海上漂来挑战司法的机会 向自由迈出第一步 站在黑人辩护席上 历史遗留的哽喉之骨 战争,为了什么,林肯总统找到了永恒的诉求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有一我也个梦 两起谋杀案 多数的暴政和法庭上的较量 现代意义上的种族问题 大同世界之梦,洛杉矶骚乱的背后是什么,1一个黑人酒驾超速 2白人警察的追捕 3顽固的拒捕与反抗 4四名白人警察“殴打”一名黑人 5电视台播放了83秒录像吗 6白人为主的陪审团宣告四名白人警察被告“罪名不成立”的结论,骚乱的情况,1991年3月3日四名洛杉矶警察局的白人警察在210号公路发现一辆超速车,随即按常规拉亮警灯尾随上去的时候,这四名警察将和那个叫洛德尼金的黑人青年超速驾车者一同与异常震惊世界的都市大暴乱连在一起。
当时超速车的时速是100英里,而1991年全美最高公路限速为65英里,随后继续逃跑时飙升至时速115英里 午夜以后白人警察在公路上“殴打”一名黑人的事情恰好被一个过路人录了下来 这段83秒的录像被各大电视台广为播放,被广为人知,当然也包括一向不信任政府的美国广大民众 1992年4月29日下午,以白人为主的陪审团宣布了四名白人警察“罪名不成立”的结论 当天晚上,洛杉矶发生暴乱,持续了几十个小时,在这几十个小时里的暴乱中,死亡人数超过50名,受伤人数超过2000名,超过1000幢建筑物被焚毁,经济损失在十亿美元左右 事后被控罪的5000多人中,有一半是西班牙裔,在受到烧掠而损失的居民中,有近一半人是朝鲜裔亘古不变的疑问,种族问题,一度与奴隶制相联系,是有历史原因的 当时参与了贩卖黑奴的部落首领与来自欧洲的白人奴隶贩子,他们在同一行为中道德上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 同时,奴隶制确实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一部分 美国人公认的先驱—乘着“五月花”号到达新英格兰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他们1620年11月中旬到达,他们一共是102人 新移民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们所面临怎样的情况 接着奴隶制越加兴旺发达,利益是幕后推手英王朝的受到利益驱使,也加入了奴隶贩卖的队伍,向殖民地倾销奴隶 整体人类的特性,人是思考人性的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反对奴隶制的声音一开始就响起,1641年马萨诸塞州法律,躲不掉的妥协和“一国两制”,美国的“独立战争”是我们习惯的叫法,在英语中实际上是“美国革命”这样一个词 允许“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最高原则与殖民地奴隶制现状的矛盾 建国初期,13个州中有两个远远落后于美国思想主流 通过的《独立宣言》是双方妥协的产物,以妥协维持联盟,仗才能打赢,美国才可能诞生 宪法确立了自由的目标,也承认南方蓄奴状态的继续存在 美国是一块分治的土地,二战后才真正凝聚成一个整体意识的国家 南方的两个州表示了退让,愿意向废奴方向努力,历史遗留的哽喉之骨,废奴的两个阶段,禁止奴隶进口和彻底废奴 彻底废奴由各州自行决定,缓冲时期产生两个问题,人口计算方式和逃奴问题 逃奴条款成为真正的哽喉之骨,成为南北双方有关奴隶制问题,有关建国理念,有关种族与人性等根本分歧的一个最具体最尖锐的冲突点,战争,为了什么?,林肯上台前后,所有有关奴隶制问题的冲突,使得南北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南方对自己所参加的美国这个联邦感到失望和厌倦了,他们打算单方面撤离,脱离联邦,南方想摆脱在废奴问题上的被动地位,离开美国,这样,它不但可以继续蓄奴,也一劳永逸的司法挑战等诸多麻烦,还能活得理直气壮 自愿联合在一起的联邦,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北方把维护完整联盟,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 战争一旦开始,就无法控制,直到战争结束,林肯总统找到了永恒的诉求,美国凝聚的磁心——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 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时,战争目标由防止联邦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 ,这样“为被奴役人们的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是更为站得住的 南方邦联为了能使得坚持联邦军事行动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暴露出来,于是宣布南方废除奴隶制,然而这时已是战争后期,南方大势已去 1865年4月8日,在弗吉尼亚距离当年南方邦联首都利奇蒙60英里的地方,南军总司令罗伯特将军代表南军向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投降,走出战争的非常态,战后的南方处于怎样的非常态,北方可以高举“为黑人的自由而战”的旗帜去牺牲,南方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就是北方人为了给黑人自由,却杀死无数无辜的南方白人青年 南方开始了战后长达百年的种族隔离,几度出现针对黑人的民众性的排斥,恐吓甚至暴力,这些情况在蓄奴时代都不曾出现的 联邦政府的战后政策使得南方人无法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时的南方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无序,非理性,甚至大量民众暴力的局面,非常手段对付非常时期,这给南方“多数人的暴政”提供了心理上的“非法合理性” 三K党,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强硬派通过在国会的力量,强行通过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中有关确认黑人公民权的条款,分离且平等,《独立宣言》中的“分离且平等”解释了为什么北美应属殖民地要成为美国,也成为南北战争后,南方实行种族隔离的依据,也成为今天黑白双方的种族分离主义者的理论依据 新的种族隔离法始终咬住“平等”二字,南方仍是被美国拖着向前走 从事实和感觉上种族隔离的南方都是不平等的,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对“分离且平等”这个原则进行司法挑战的第一次浪潮(教育) 作为整体的南方,认同这个国家的理念和制度之后,不论南方有怎样的民众,在南北双方对话的时候,在对不同观念讨论的时候,双方就有了共同的依据和游戏规则 联邦最高法院宣布有关教育隔离的立法是违宪的 罢乘运动的胜利,标志着南方黑人整体第一次尊严的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开始书写历史。
黑人民权运动开始活跃起来 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运动传播开来,入座运动 取得进步,联邦政府州际交通委员会规定:一切州际交通工具,不论火车,汽车还是辅助设施,都不得实行种族隔离,一切进步巩固的成果必须落实到立法上,立法胜利的前提是各州必须认同宪法和整个制度,马丁·路德·金针对三K说,我们将以自己忍受苦难的能力,来较量你们制造苦难的能力我们将用我们灵魂的力量,来抵御你们物质的暴力我们不会对你们诉诸仇恨,但是我们也不会屈服于你们不公正的法律你们可以继续干你们想对我们干的暴行,然而我们仍然爱你们你们在我们的家里放置炸弹,恐吓我们的孩子,你们让戴着KKK尖顶帽的暴徒进入我们的社区,你们在一些路边殴打我们,把我们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们仍然爱你们不久以后,我们忍受苦难的能力就会耗尽你们的仇恨在我们获得自由的时候,我们将唤醒你们的良知,把你们赢过来 这是南方黑人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宗教道德力量,过去他们汲取这样的力量使自己能够承受生活的重压,今天他们以同样的力量,争取自己的自由我也有一个梦想,黑人组织意识到;黑人必须自己起来显示他们要求的自由和平等 以肯尼迪总统为首的联邦政府行政分支明确站到以马丁路德金为首的黑人民权运动一边 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20万人集会上,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当晚,马丁等黑人领袖受邀到白宫做客。
肯尼迪总统对黑人领袖们说:我也有一个梦,我梦到,有一天新的民权法案能够在参众两院被通过 三个月后的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 1964年夏天,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民权法案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是肯尼迪总统用自己的生命,推动了这一联邦法案的通过这就是美国历,少数民族,妇女等弱势团体等影响最大的1964年民权法现代意义的种族问题和大同世界之梦,种族歧视在英语里是“依据种族区别对待”的意思,禁止歧视也就是不准区别对待, 现代意义上的种族问题,它的背景是美国各族裔在法律上有了完全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种族隔离已经废除但种族差异依然存在因此,实际上种族歧视已经不是某一个族裔的专利 多元文化的概念在美国时与各族裔融合的社会形式一起共存的多元”与“融合又在另一个意义上形成悖论式的冲突多元”的意义在于保持各族裔之间的差异,而文化差异正是形成“融合”的最大障碍差异也是现代意义上种族矛盾的原因。
因此,人们在提倡多元文化时必须再三强调宽容的概念这里包括宗教宽容,文化宽容和社会宽容 历史的前进,制度的完善,人性的醒悟都是渐进的对于一个在人道原则上建立起来的公众契约,对它所包含的制度,游戏规则和运作方式的尊重,是共同推进一个人道社会的基本保障 步入21世纪的人类都无法摆脱民族矛盾,种族差异,地区分离,文化对抗之类的问题怎样对待人类与生俱来的差别,怎样面对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肤色,宗教信仰,文化遗产,政治理念乃至风俗习惯的差别和矛盾,将成为21世纪每个个人,团体,地区,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