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问句研究文献综述王瑾琼.doc
8页回声问句研究文献综述王瑾琼摘 要:I口I声问句是人们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却频遭忽视的语言现 象,历来都较少有语言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关于其的研究成 果大多出自西方学者,鲜有中国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获得过原创性的重大发 现本文对前人在回声问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I回顾, 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回声问句回声话语 文献综述1. 引言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人们提出的大部分疑问句属于四种问句之一,即 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反问句但是,有一种特殊的问 句不属于上述四种问句中的任何一种1) A: Oh, Jean! Are your hands clean?B: My hands? I just washed them in the stream, but you should see your own face.(2) A: Dad, I saw a beautiful laptop in a store. I really love it but I don t have enough money. I in thinking that maybe you can buy it for me as my birthday gift?B: Birthday gift? It s three months away. Besides, you are only in high school.显然,以上例子中的问句并没有严格遵守语法规则,句法结构十分灵活,同前述话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却以问号收尾。
除去字面意义,它们的 语用含义似乎在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对 象 回声问句2. 国外回声问句研究综述Randolph Quirk et al (1985)最早对回声问句展开了相对细致而系 统的研究其将I口I声问句分为两类:重复性I可声问句(recapitulatory echo questions)和解释性回声问句(explicatory echo questions)重复性 I叫声问句是指对前述话语寻求重复或证实,包括一般I口I声问句(yes-no questions)和特殊回声问句(wh-echo questions)o解释性回声分句则 是对前述话语给出进一步解释说明Quirk认为,既然回声问句回问的前 述话语可以是任何种类的,那么其中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对疑问句的I口I 问,所以重复性回声问句还包括对疑问句的回声问句(questions about questions)oBanfield (1982)探讨了回声问句和非回声问句的区别他认为回声 问句是作为对前述话语的回应而发生在对话中的,而且只有借助前述话语 才能理解I口1声问句其他普通问句可能是语篇中独立出现或唯一出现的问 句。
同时他表明回声问句问的是原话语的风格,而不是原话语的所指,也 就是说,回声问句可使用一些适当的同义近义词,而不一定要重复原话语 的每一个字Carlson (1983)认为回声问句为对话者提供了证实刚才对话进行到 哪一步的方法他发现,作为对I可声问句的I可答的前述话语是I可声问句存 在的前提,回声问句可回问疑问句,也可回问陈述句Huddleson (1984)将回声问句分为重复性回声问句(recapitulatory echo questions)和解释性回声问句 (explicatory echo questions)o 他认为任何句子都可成为回声问句的对象,且回声问句不应当被归为普通 疑问句;回声问句执行的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而且这种间接性在理解回 声问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Horn (1989)认为回声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同元否定有相似之处,因为 两者都属于元语言的用法他更倾向于将回声问句作为元问句回声问句 通常需要一个可以追溯至前述话语(可以使陈述句、祈使句或疑问句)的 限定性的语境Eun-Ju Noh (1998)利用关联理论,从元表征和语用充实的角度解读 回声问句在他看句,没有必要把回声问句和普通疑问句进行区分。
I可声 问句和普通疑问句相似,只是回声问句具有元表征的用法前述话语的任 何方面都可用来I口I问,包括命题内容和句法结构,可以是直接表达出来的, 也可以是暗含在内的,甚至连说话者内心的想法也可对其进行回问这就 使得其对回声问句的界定比其他语言学家要宽泛得多3) A: The prince proposed to Cinderella.B: And her step-mother couldn, t maltreat her any more? (Noh, 2000)以上例子中的问句并不是对A的话语的直接回问,而是对A的话语引 发的想法的回问Victoria Escandell-Vidal ( 1998 )区分 了标准 疑问句(S-interrogatives)和元句法疑问句(MS~interrogatives)o 她认为元 句法疑问句既是疑问句,乂是一种元表征,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特殊的句法 结构她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元句法疑问句的句法,认为元句法疑问句可 表征任何事物,如实际的话语、大脑中的思想或其他任何事物元句法疑 问句的区别性特点是它们经过理解后的意义,而非如何进行重复Sperber和Wilson (2001)认为回声话语回声的可以是别人的话语, 也可以是没有明确表达却有迹可循的思想,通过让听话人知晓问话人已理 解其想要表达的意义并表达相应的态度,则回声问句便在对话中具备了相 关性。
Leech和Short (2001 )认为当人们误听或误解了先述话语中的相关 部分时,便会用回声问句寻求进一步的解释他们将Grice的合作原则作 为指导理论,认为在使用I口1声问句时,人们为了不违反质量原则,而不得 不违反礼貌原则和数量原则 Seizi Iwata (2003)认为回声问句不应当被视为普通疑问句,尽管两者有相似之处,因为I口I声问句并没有对 己经明确表达的话语的任何部分提出疑问,只是对•其进行元表征此外, Iwata还用Noh的元表征理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回声问句,提出 三个颇有建设性的论断:(1)回声问句因其上升的语调而具有元表征性, 仅仅这种语调就决定了其作为问句的特点;(2)回声问句问的是经过语用 充实后的归属性;(3)【口I声问句的元表征性体现在即便问句重新组织,但 其所表征的意义也未发生改变3. 国内回声问句研究综述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对回声问句所做的研究比国外学者少得多吕叔湘(1944)在著作《中国文法要略》中首次提到“复问” 一词, 即我们探讨的回声问句他认为复问表示“你是说……吗? ”,不应当被 视作疑问句丁声树(1961)提出以“吗”而不是“呢”结尾的疑问句是一种特殊 的疑问句,叫做“回问”,即我们所说的回声问句。
回问通常表示“这就 是你所说的意思吗?不属于普通疑问句以下是他给出的典型例子:(4)甲:他上哪去了?乙:他上哪去了吗?上图书馆去了王志(1990)从三个视角探讨了回声问句:(1)回声问句是如何回问 它的先述话语的,我们乂是如何理解回声问句的;(2)回声问句有什么特 点,它们具有什么语言功能;(3)回声问句和其他以“什么”、“是吗”等 结尾的语言现象之间有什么区别邵敬敏(1996)着力于探究回声问句的语义和语用性质回声问句的 语用性质主要有两个,即基本语用特点和除此以外的非基本语用特点陈治安和文旭(2001 )采用了 Quirk et al的分类方法,认为回声问 句应当被分为重复性回声问句和解释性回声问句除了寻求对先述话语的 里复或解释外,【口I声问句还具有各种语用功能例如表达说话人的困惑、 讽刺、不满、犹豫等王福祯(2002)根据先述话语的句子汇种类一一疑问句、陈述句、感 叹句,对回声问句进行了分类,同时还吸收了 Quirk的重复性回声问句作 为第四类谢爱喜(2003)认为提问和感叹是所有【口I声话语的两大功能,无论其属于什么句子类型她尤其注意从语音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侯国金(2005)将回声问句视为一种回应,主要专注于研究这种回应是如何产生的。
此外,他也对回声问句和非I口I声问句进行了区分潘桂娟(2008)对回声问句和普通疑问句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两者的 区别在于回声问句具有限定性语境先述话语或是某些未明确表述的想法 必须先于回声问句的出现而出现也就是说,I口I声问句可追根溯源,而普 通问句可能是在某次对话中独立出现,无先述话语做铺垫4. 结语以上是对国内外回声问句研究的文献综述,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 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并为将来学者更进一步地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但缺点和不足也不容小觑首先,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相比,在这一 领域内的研究存在差距其次,Quirk的研究成果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 但其语料来源多为人为编造,缺乏真实性,分类方法也有待商榷最后, Sperber和Wilson对回声问句的界定太过宽泛,无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 个可限定的范围参考文献:[1] Banfield, Ann. Unspeakable Sentences[M].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82.[2] Carl son , Lauri. Dialogue Games: 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3.[3] Escandel1-Vidal , Victoria. Intonation and ProceduralEncoding: The case of Spanish Interrogatives [A]. In Villy Rouchota and Andreas FL Jucker , eds. Current Issues in RelevanceTheory[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s Publishing Co, 1998.[4] Horn, Laurence. 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5] Huddleson , Rodney.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6] Iwata, Seizi. Echo Questions are interrogatives ? Another Version of Metarepresentational Analysis[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003.[7] Leech, G. M.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8] 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9] Noh, Eun-Ju. Echo Questions: Metarepresentation and Pragmatic En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