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及理念.ppt

57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78959640
  • 上传时间:2024-08-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46.03KB
  • / 5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及理念 巴赫金 •“狂欢化”理论是苏联理论家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和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笑文化) 的研究, 而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他的这一理论脱迹于西方民间的笑文化传统,西方笑文化又源于西方古老的“文化狂欢节” •在这个活动中,所有人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参与其中,人们化装游行、滑稽表演、吃喝玩乐、尽兴嬉戏、尽情狂欢,具有全民性,狂欢与酒神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巴赫金称狂欢的世界为“颠倒的世界” •狂欢活动同时形成了各种怪诞的风格和各种喜剧、诙谐、夸张、讽刺的形式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对狂欢节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形成了“狂欢化”理论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第一生活或官方世界的“第一世界”;二层是第二生活、狂欢世界的“第二世界”,这是他的“狂欢化”理论的理论前提 •所谓“第一世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时空,它是官方(教会和封建国家)统治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话语权力,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大众则处于被话语统治的地位,他们感受着来自官方的羁绊和重压 •“第二世界”指与第一世界对峙的“狂欢节”的时空巴赫金对“狂欢节”期间(包括其他狂欢性质的节日)表现出的下面几个特点的分析形成了他的“狂欢化”理论。

      •首先,他指出“狂欢节”具有全民参与性特点在“狂欢节”上,各种等级身份的人都打破了平常的等级界限,不顾一切官方限制和宗教禁忌而在广场、街道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吃喝玩乐,尽兴狂欢,不论是官方、教会,还是平民老百姓都呈现出狂欢态 •这时,所有的人都暂时超越了官方和俗世的各种思想观念而置身在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一切都和第一世界相反,甚至“国王”可以被打翻在地,小丑可以加冕成“王”正像巴赫金所言:“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 即是说这个第二世界是平民大众的世界 •其次,“狂欢节”具有将人的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暂时融为一体,将人的自由存在形式得以充分展现的特点 •在狂欢世界里,平民大众的情绪、意志是主 导的情绪、意志;贵族、官僚、教士的情绪、意志得到平民化,人人都是一律平等的平民大众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如面具一般成为人们可以戏弄的对象第二世界对第一世界进行了消解 •在狂欢世界里,人们生活在超教会、超宗教的状态中,人们在展现生活自身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自由存在形式,人们身上的枷锁和异化消失了,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暂时融 为一体,两个世界和解、交融、互渗为一个平等自由的大众世界,这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乌托邦理想。

      •但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消解不是目的,打破第一世界的霸权独语,建立两个世界的对等关系,最终形成如他描述的这种状况才是目的:“一切有文化之人莫不有一种向往:接近人群,打入人群,与之结合,融合于其间;不单是同人们,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的人群进入特别的亲昵交往之中,不要有任何距离、等级和规范,这是进入巨大的躯体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和谐、融洽、欢乐的氛围成为社会底层的平民大众的氛围,平民大众可以从心底里真诚友善地将自己美好的情愫进行直接迸发 •再次,“狂欢节”也是一种展现独特的笑文化的节日,是人狂态的欢快巴赫金从构词角度对“狂欢”进行了解析,他指出,“狂”指“无所畏惧”,这是狂欢的本质核心;“欢”(欢快)指它具有消解严肃性(包括恐惧)的意义 “狂欢”的话语内涵可以诠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 •“狂欢”的涵义既可以称为“无所畏惧的欢快”,又可称为“完全/真正的欢乐”;而且还暗含另一层涵义:否定一切严肃(包括恐惧)的东西狂欢”的本质意义正在于此 •严肃性是官方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第一世界的统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它和官方世界的统治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

      •“狂欢”遵循“翻了个”的逻辑,创造了一个“颠倒的世界”,一个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游戏状态的虚拟的世界,而游戏是非功利的,所以人们置身在这个虚拟的游戏中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人们通过亲昵的交往、欢快的游戏,创造了一种笑的氛围,恢复了民间大众的笑这种笑是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是从万事万物中取笑,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嘲热讽的笑,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的笑 •这种笑打破了第一世界的严肃性,在欢快的虚拟中,戏仿性地解构了第一世界,从而实现了第二世界在话语虚拟中对第一世界的征服这种“狂欢”的笑正是巴赫金无限向往的 •因为在西方,几千年来,严肃文化(官方文化)一直在压抑、消解着笑文化(大众文化) ,笑文化也始终在抗争、解构着严肃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企图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平民大众世界 •最后,“狂欢节”上的狂欢活动也使人感受到了许多复杂的观念,“死亡、再生、交替更新的关系始终是节日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 在这过程中人们对“死亡”感受尤其深切 狂欢化理论的意义•可以说,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愿望,也是人性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向尽管处于蒙昧•阶段早期人类还不可能有自由、平等的意识,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也不可能提供合乎人性的生存环•境, 但是, 人生来就有渴望不受压抑、没有限制、自•自在在、痛痛快快活着这么一种的内在的生命冲•动。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必然愈益强烈也正是由于对人性自由发展的追求, 人类的生活才有了审美的意义喜剧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意识, 它的萌生、发展和演化, 都与人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密切相关, 也可以说, 喜剧意识的核心与精神实质, 就是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联系拉伯雷的文化语境来看, 一方面是封建教会的、严肃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文化, 另一方面则是与官方文化对立的、渊源流长的、面向未来的、生生不已的民间诙谐文化 •官方文化是死板的、僵化的、唯我独尊的、•等级森严的、面向过去的, 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论仍然明确地这样划界: 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帝王、亲王或贵族, 喜剧人物只能是没有官职的平民和下等人 •可见, 统治者和有身份的上等人是不笑之人, 没有自由可言的官方文化, 根本产生不了喜剧性的笑而在民间诙谐文化中, 所有官方文化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被脱了冕 •在狂欢节的广场上, 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 在欢乐的酒筵上,在万民同乐的游艺活动中, 上下颠倒, 尊卑易位, 可以说, 是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孕育和催生了拉伯雷小说这样以笑为特征的怪诞现实主义文学。

      •尽管狂欢节的时间是短暂的, 带有乌托邦色彩的, 但是它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人对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寄托着对人性回归的一种期盼 •由此看来, 所谓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实质上是一种暂时摆脱了一切压力和束缚, 人性得以释放的自由感; 是人与人平等相处, 亲昵接触, 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而获得力量和信心的现实感; 是脱冕神圣, 战胜阴暗的严肃性和恐惧之后的欢快感这无疑是一种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怪诞感、滑稽感、喜剧感 •我们看到, 在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怪诞风格中, 某种敌对的、陌生的、异已的和非人的东西确实被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所谓“黑色幽默”的东西, 往往既滑稽而又恐怖, 它所引起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笑黑色幽默诚然有其深刻独到之处, 但它只有摧毁力, 却并无再生力, 甚至在悲观绝望之中, 连同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并轰毁 •现代主义的局限在于, 它将整个世界和自己追求的东西都绝对化、狭隘化了, 因而走向极端, 陷于绝境, 这就为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 •所以,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去中心, 提倡多元发展、互补共存, 以及趋于大众化、平民化的文化走向等等, 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并在某种意义上, 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狂欢似一场游戏, 自绝于日常世态人生, 按照一种理想中的模式, 以一种虚幻化的方式生存于世但是, 这种虚幻化, 让生命在一种既无自然束缚又无社会负重的本真状态之中为其单纯的存在而存在, 并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狂欢的本质的意义 狂欢化在文学中的运用•“ 狂欢化”反对文学的单色调, 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寻求多种因素不同寻常的综合, 如各种文类、各种语言、各种手法等的综合运用这样以来, 狂欢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即在文本中建立了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 •在狂欢化的文学世界里, 狂欢精神消除了一切界限, 各种径渭分明的因素非同寻常地排列组合, 混杂交织, 形成了狂欢体、形象独特的结构特点 •“这种形象力图在自身中能包括事物形成中的两极, 或对照事物中的双方,并且把他们结合起来, 如诞生—死亡、少年—老年、上—下、正面—背面、夸赞—斥骂、肯定—否定、悲剧性—喜剧性, 如此等等 •而且, 这种二而一的形象, 依据纸牌上人头象的原则, 上一端要反映在下一端这一点可以表述如下两个对立面走到一起, 互相对望、互相反映在对方眼里, 互相熟悉, 互相理解 •一方面,狂欢式的思维, 把世界颠倒来看, 正反面一起来看, 把一切表面上稳定、成型的事物相对化了, 体现出一种交替和变化的精神, 一种除旧布新的精神, 从而呈现出浓厚的双重性和未完成性。

      •另一方面, 狂欢式思维带来了构成文学体裁的新力量, 民间狂欢文化对文学体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 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 而狂欢仪式中纷繁多类的文化体裁, 带来了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文学的审美意义上看来, “ 狂欢化诗学”还原了文学的本真存在, 更新了文学的创造力文学不是屈服于个人欲望与权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 文学不是一己的情感表现和心灵言说, 文学也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结构体,文学也是人学, 是人之存在的“ 诗性之思” , •正是在此意义上, 巴赫金的文学观念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巴赫金对人类的存在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生存空间自由地交往和对话 中中西方狂欢文化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狂欢文化不同的表现方式•(一) 中国狂欢文化的两大特点•中国文化中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使得中国的节日习俗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礼仪,礼俗和风俗紧密结合⋯⋯早期的许多节日风俗就载入儒家的经典” ,甚至进入官方的礼典,成了上层统治者“礼乐教化”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我国在宋代之前,城市实行宵禁,暮鼓响后,居民就不能夜行,所以许多夜间举行的公开活动,本身就需要国家以法典的形式,正式规定下开禁的时间或日期才可能进行。

      •由此,国家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民间传统习俗定为节日,并规定下仪礼甚至意义,所以“中国节日风俗发展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干预,这是一些风俗的变异原因,也是中国节俗的一个发展特点” •中国社会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中央集权的行政模式,使官方能有效地掌控习俗文化的意识走向和表现形态因此中国节日风俗集中反映了官方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观念,政教色彩掩盖了原始崇拜中狂热的激情和巫术信仰,固定化的仪式和礼仪开始了“文质彬彬”的时代 •儒家文化强调“正名”,要求每一个名称在使用时都应当符合其本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地位,在不同的场合其身份、地位会有所不同,但他应当把握一个原则:言行举止应当符合其当时的“名分”所给定之道 •这种“身份”制度之森严,使得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们之间很难真正平等、无隔阂地交融在一起上层阶级囿于礼制和身份的限制,往往只能以主动参与、“与民同乐”的方式,以纡尊降贵、恩泽百姓的心态参与民间活动他们在节日的狂欢之中也保持着智识上的理性和冷静 (二) 西方狂欢文化的两大特点•1. 民间意识形态•首先,中世纪是基督教长期一统天下的时代,官方意识因此具有了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西方中世纪固然有许多节日,但这些节日的一大特点就是宗教色彩浓厚,例如:主显节、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等等。

      这些节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突破了宗教束缚,具有了相当的狂欢意味,但它们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根源于巫术精神的狂欢文化,它们的根源在于宗教 •宗教是在理性精神发展到相当高度时出现•的,是对人类精神所作的形而上的思考事实上,基督教中的禁欲主义与狂欢文化中的本能欲望的宣泄正相对立,所以,至少在中世纪,官方意识是不会赞同在宗教祭典活动中出现感官狂欢的 •西方真正的狂欢文化在中世纪只会在民间出现、兴盛,这也是首倡“狂欢化”的巴赫金会把狂欢化与民间文化等同起来的原因 •其次,西方长期实行领主制自从古典时代末期,整个西部欧洲到处是属于享有元老院议员称号的贵族的大片领地” ,其后,有些领地转移到教会的手中,但管理制度却没有改变 •领主虽然按律要效忠同一的君主,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地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权:他们执行司法、征集赋税,甚至随心所欲地发动战争上述原因使大规模的、统一意识的节日文化很难成型 •由于大一统的官方意识难以形成,相比于中国,西方的民间集会就失去了许多政治上的无形束缚,而呈现出更加活泼、无忌的味道 2. 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西方狂欢文化在民间以地方性集会的方式传承下来,其中保留了更多的民间意识,形成了由下而上的组织方式。

      欧洲自古希腊、罗马和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就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或单一的民族,所以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多元性 •各个民族、王朝之间展开丰富的文化交流,同时王朝内部的不同阶级之间也有着各自的文化需求主教、国王、拥有大量土地的领主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而互相制衡,民间文化就在多方力量的牵制之下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