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89882.doc
13页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通过想象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中,《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特点有: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其地位:1、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2、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3《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爱情与生命的体味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内容有:对战争的控诉; 对苦难生活的描绘;思念的痛楚 艺术性能有: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浪漫主义的色彩古诗十九首:最早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思想内容有: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艺术特色:1.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2.质朴自然3.情景交融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同时也是创立者曹操的诗是以英雄气魄取胜的话,那么,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是以诗人的细腻感受见长,曹植则是以才子的丰富想象而称雄 综观“三曹”的创作,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他们有意识地把目光转向乐府诗,努力从民间创作中汲取养分。
在形式方面,五言古诗日益为多数诗人所熟练掌握;在内容方面,注重情文兼具,文质相称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风格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山水诗特点: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代表诗人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裴迪,常健等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其体裁内容有:1、乐府是一个很重要的体裁 2、对形式美的追求 (1)重视用典(2)讲究声律 (3)追求辞藻3、内容受佛教影响 大小谢:指南北朝宋时的谢灵运、齐时的谢朓,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世称“大小谢”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特征有: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 "、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志人小说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初唐四杰: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其作品风格有: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形式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特点:是浓郁的汉代情结;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