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乌俄关系处在十字路口重点.pdf
6页2006 顾志红 【内容提要】2006 年影响乌俄关系的大事是:俄、乌签订天然气三方协议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新准则;乌“橙色政权”加入北约的政治决策遭到多数乌克兰人和俄的反对乌俄关系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美国是乌俄关系紧张的主要外部刺激因素在乌俄双边关系全面紧张,两国互信程度降至历史最低点的时候,俄继续在乌俄关系中握有主导权,基本保证了本国在乌的利益免受乌政局变动的影响 “橙色政权”在乌克兰执政以后,在对内政策方面,不顾乌克兰的特殊文化历史传统,实行激进的“乌克兰化”政策,用行政手段推广使用乌克兰语,支持基辅教会脱离莫斯科教区,另立门户;在对外政策方面,乌克兰领导人忽略与俄罗斯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乌克兰政府内外政策的大幅度变化对乌俄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2006年乌俄关系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2006年 2 月 25 日,乌俄两国学者和高级官员在乌克兰军港城市塞瓦斯托波尔举行的题为《黑海舰队或北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致认为,尤先科执政以来的乌俄关系已达到了危机的顶点乌俄关系危机没有因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的“地区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有所改观,虽然 2006年 8月 4 日乌克兰议会多数在达成的《民族团结宣言》中重申欧盟、美国和俄罗斯是乌克兰的战略伙伴,但是排除影响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中的消极因素,解决双边关系中成堆的问题都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工作,亚努科维奇出任乌克兰总理也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善乌俄关系, 一、2006 2006年,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整体气氛紧张、郁闷的情况下,仍然发生了影响两国关 第一件大事是,2006年 1 月 4 日,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天然气三方协议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新准则,也就是普京总统事后所说的“两国关系具有了新的性质,就是透明的和市场化的伙伴关系” , 新准则的核心是俄罗斯不再为维护俄乌特殊战略伙伴关系做出经济牺牲, 首先停止每年向乌克兰提供的能源补贴 (每年在 30 至 50 亿美元之间, 比乌克兰独立 14 年以来从欧盟获得的援助总额还多, 而美国 2005年的援助仅为 1.74亿美元) , 其次是俄乌能源交易中的天然气价格与天然气过境输送服务费脱钩。
长期以来,两国间实行俄罗斯供给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与俄罗斯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天然气过境服务费挂钩的原则,也就是说,天然气价格和天然气输送服务费同步提高,按照新的天然气协议,当天然气价格提高时,天然气输送服务费不变再次是,俄乌天然气贸易中不再沿用传统的易货贸易,改用现汇交易最后,新协议改变了俄乌能源合作的主体,根据协议规定,从 2006年 1 月 1 日起,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中断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业务联系,俄乌能源公司取而代之成为乌克兰天然气的直接供应商,而且从 2006年 2 月起,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无权再向欧洲出口俄罗斯天然气,彻底 乌俄天然气协议在乌克兰议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议会以危害国家利益为由解除了叶哈努罗夫的总理职务,引发了乌克兰的政局动荡,乌俄关系的密切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乌克兰政局的过度动荡对俄罗斯同样不利,所以,2006年 6 月 19 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执行主席А ·梁赞诺夫首次正式宣布,该公司将以市场价格为准绳,对独联体国家实行统一的天然气价格政策基本原则如下:(1)由于德国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国(2005年为 350 亿立方米天然气) ,且地处欧洲中部,俄罗斯对德国的天然气售价(2006年为每千立方米 250美元) 对所有欧盟国家具有参照意义; (2)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对波罗的海国家按欧洲中等价格(每千立方米为 160至 180美元)供应天然气;(3)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将单独确定,俄罗斯将按每千立方米 230美元向乌克兰出售 220亿立方米天然气, 原定于 2006年下半年对乌克兰天然气提价的问题顺延至 2006年 9 月份;(4)对于摩尔多瓦,2006年下半年开始按欧洲价格(每千立方米为 160美元)供气;(5)对于白俄罗斯,从 2007年起实行新的天然气价格 (每千立方米为 200美元) 。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立场缓解了俄乌在天然气价格方面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这一政策消除了季莫申科试图联手美国政府挑起乌俄天然气冲突的借口乌俄天然气协议除了上述经济上的意义以外,政治方面的意义表现在,普京开始将俄罗斯与原苏联地区的国家关系纳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总体利益轨道,在与独联体国家关系中变过去的被动为主动,不再为了维护关系而维护关系,而是要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 第二件大事是,2006年,乌克兰政府为争取在 2006年 11 月北约成员国首脑峰会上获得北约候选国资格,全速推进加入北约的进程,力争在 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卸任前加入北约2006年 2 月 10 日, 乌克兰总统向议会提交了一项关于为举行 2006年北约多国部队军事演习,允许外国部队进入乌克兰境内的提案,遭到了议会的否决乌克兰“地区党”反对议会通过允许外国军队进入乌克兰的提案,重申在没有得到乌克兰议会的授权下,美国军队进入乌克兰是违背乌克兰宪法的行为社会党支持“地区党”的这一立场,该党领导人莫罗兹认为,在乌克兰境内的军事演习必须限定在乌克兰-北约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的框架内进行但是,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仍然邀请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克里米亚,建立军事基地,而且乌克兰外长塔拉修克已多次表示在 2006年内将获得北约候选国的资格, 也就是说, 俄罗斯驻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不会成为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克里米亚建军事基地很自然会被看作是乌克兰加入北约计划的前奏 同年 5 月 15 日, 乌克兰外交部举行第二轮各部门联席会议讨论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 在 5 月 18 日举行的题为 《乌克兰安全方面的改革:经验交流》国际科学研讨会上,北约秘书长夏候雅伯在致开幕词时表示,北约将帮助乌克兰与北约实现一体化5 月 19 日,乌克兰和北约举行联合小组会议详细讨论了按照北约标准改革乌克兰武装力量问题2006年 6 月 8 日,北约在布鲁塞尔召开北约理事会和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会议期间,乌克兰-北约委员会举行国防部长级会晤,讨论了乌克兰的国防政策,包括乌克兰武装力量转型和乌克兰参与北约行动的有关问题,北约还邀请乌克兰参加“积极努力”和“和谐黑海”行动在这次国防部长会议上,北约秘书长指出,乌克兰与北约的关系正在快速向前推进在会后发表的公报中称,北约特别关注与乌克兰的关系,如果乌克兰打算加入北约,就应该继续实施一些关键性的改革,才有可能获得加入成员 乌克兰“橙色政权”加入北约的政治决策遭到了多数乌克兰人的反对,俄族人聚居区克里米亚居民为反对北约部队进入克里米亚采取了强烈的抵制行动。
当乌克兰政府宣布北约要在克里米亚举行“国际-微风 2006”和“紧结-2006”联合军事演习以后,在克里米亚爆发了强大的反北约示威,克里米亚的城市和居民充当起反对北约的“活盾牌” 克里米亚居民的行动得到了克里米亚共产党和维特连科领导的“人民反对派”党、地区党、俄罗斯同胞组织、哥萨克、俄罗斯同盟等政党和组织的大力支持2006年 6 月,乌克兰科学院社会学所进行了年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乌克兰人对北约的态度明显冷淡,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人增加了 12-14% 与库奇马执政时期相比, 反对北约的人数从 34%增加到64% 全国不只是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 甚至在西部地区反对加入北约的人数也占到了 32%,支持加入北约的人数为 38%在乌克兰中部地区,57%的人反对加入北约,只有 15%的人支持加入北约社会党的支持者中有 61%的人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12%支持乌 克兰加入北约 “我们的乌克兰”和“季莫申科联盟”对待北约的态度相近,反对加入北约的人数分别为 40%和 41%;支持率分别为 29%和 24% “地区党”的支持者中 90%的人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只有 2% 尽管乌克兰“橙色政权”对武装力量作了激进的改革,全力争取在近两三年内加入北约,但由于该计划与乌克兰人民的意愿背道而驰,如果“橙色政权”在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一意孤行,将有可能置国家于分裂之中。
上述事件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乌俄两国人民的亲缘关系和亲近感是两国关系中的牢固纽带,是俄罗斯保持对乌克兰影响的重要借重力量支持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的“地区党”于 2006年 3 月 26 日在乌克兰议会选举中胜出和主张与俄罗斯维持友好关系的亚努科维奇随后于 8 月再次出任总理,同样反映了乌克兰大多数公民支持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普京把侨民工作定为俄罗斯独联体政 “橙色革命”是俄罗斯与美国在乌克兰的一次公开较量, “橙色政权”执政的一个明显后果是,乌克兰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俄罗斯与美国的矛盾之中众所周知,乌克兰在俄罗斯国家发展历史中的作用独一无二,乌克兰是俄罗斯的一个敏感穴位,美国试图点中这个穴位,制服俄罗斯从这一立场出发,美国降低门槛,加快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对此,俄罗斯方面普遍认为,美国深度卷入乌俄关系的意图是向正在复兴的世界大国俄罗斯插入木楔子,在欧洲孤立俄罗斯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这将是一个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俄罗斯将被推回 2005年 4 月 4 日,尤先科总统访问美国以后,乌克兰与美国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因素对乌俄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某些双边关系问题甚至影响俄美关系的进程。
俄罗斯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在全球稳定与反恐方面加强合作,另一方面要应对美国对原苏联地区的干涉,导致俄罗斯与美国在独联体地区不可避免的政治竞争,而乌克兰是俄美竞争的焦点 “橙色政权”执政的近 20 个月中,美国与乌克兰关系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快2006年,美国继续深化和改善与乌克兰的关系,为强化乌克兰的“地区民主国家形象” ,美国为乌克兰设立了新的财政援助项目——反腐败援助,近两年内美国政府已向乌克兰政府提供 4500 2006年,美国巩固乌克兰“橙色革命”成果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在 2008年以前实现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2006年 4 月 28 日,北约、欧盟,以及一系列与北约合作的国家的外长在索菲亚举行非正式会晤,中心议题是讨论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美国要在布什离任前邀请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则表示,如果乌克兰或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俄罗斯将重新考虑绝大多数裁军协议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卡梅宁表示,北约东扩是“严重涉及俄罗斯利益的军事政治推进,这将导致相应的改变军事潜力,重组军事工业关系,可能会涉及军控领域中的某些条约” 2006年 4 月 27 日,北约秘书长代表詹姆斯·阿普帕图拉伊声称,北约 26 个成员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实际上一致支持乌克兰与北约的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俄罗斯驻克里米亚的黑海舰队基地不影响乌克兰加入北约。
第二天,乌克兰国防部声明,在 2008年前 在美国的支持下,北约加快乌克兰进入北约进程的决定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通过树立乌克兰的地区民主国家样板,继续推动原苏联地区的民主化进程;其二,扩大美国的全球战略潜力,乌克兰所占据的地缘政治地位在美国未来的大中东行动中可以充当最合适的中转站;其三是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空间,遏制俄罗斯的快速复兴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条件与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条件完全不同,中东欧国家的绝大多数民众完全支持本国政 府加入北约的决策,而乌克兰在加入北约问题上,国内领导层和民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对立,绝大多数老百姓不愿意加入北约同时,乌克兰依赖俄罗斯能源和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格局没有改变,与俄罗斯的政治冲突一定会引发经济震荡,这几乎成为了乌俄关系中的一 在乌俄“天然气大战”中,美国完全站在乌克兰一边2006年 5 月 4 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出席黑海和波罗的海国家“共同的邻国,一致的远景”科学讨论会时,指责俄罗斯利用能源优势讹诈邻国切尼的讲话对俄美关系造成了不小的伤害2006年 6 月 13 日,时任乌克兰总理的季莫申科在美国《华尔街杂志》发表题为《争取欧洲能源联盟》的文章,认为俄罗斯对邻国的天然气价格不能反映市场原则, 俄罗斯是根据与邻国的关系来确定天然气价格。
2006年 7 月 21 日, 美国向乌克兰派出新任大使泰勒 他在接受乌克兰 《明镜周报》(2006年 6 月 1 日)的采访时声称,乌克兰应该重新审议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协议,应该成立新的谈判小组新政府成立以后应该成立新的谈判小组,越快越好,因为夏季讨论供气的条件、数量和价格是一回事,冬天谈判是另一回事对于“俄乌能源公司” ,泰勒强调,2006年 1 月 4日的俄乌天然气协议首先涉及供气方俄罗斯,过境运输方乌克兰,欧洲是消费方美国支持透明和公开的协议,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不清楚中介商的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而且中介商的财产和机制相当不清楚美国认为按市场原则定价是防止能源领域腐败的最好办法,天然气价格应该高于每千立方米 50 美元, 但逐步提价比一步价格到位的负面影响小得多 乌克兰方面应该重新组建谈判团,重新签订协议美国将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帮助乌克兰重新签订天然气协议同年 6 月 5 日,泰勒大使在与美国工业贸易院驻基辅代表会晤时,再次强调要保证从中亚和俄罗斯经乌克兰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透明度, 以加强地区天然气合作的效率他认为现在从俄罗斯和中亚经乌克兰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运输体系不透明,透明将有助于签订更好的协议。
他再次重申在俄乌天然气贸易中,相关方面应该是俄罗斯、中亚保证供应天然气,乌克兰运输,欧洲是消费方最后泰勒大使表示,如果俄乌天然气协议有所改变,乌克兰可以得到美国专家的帮助,如果俄罗斯愿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帮助泰勒大使的上述表态非常清楚地阐述了美国对俄乌天然气协议的态度和立场对于是否重新谈判俄乌天然气协议的问题,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早在 2006年 4 月 10 日就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打算重新研究 2006年 1 月 4 2006年 7 月, “壳牌”公司与乌克兰签订为期 35 年的合作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合同,根据这项合同, “壳牌”公司出资 1 亿美元勘探乌克兰的矿产,而且乌克兰政府控制的所有天然气田将转交给美国公司控股,也就是说“壳牌”公司获得了乌克兰绝大部分油田的开采权2006年 5 月 18 日,尤先科总统曾公开邀请布什在乌克兰建立新政府以后访问乌克兰,能源 2006年 8 月 3 日,尤先科与美国驻乌克兰大使泰勒会晤,通报了议会签署《民族团结宣言》的情况,并表示不会改变乌克兰的对内对外方针和乌克兰的改革道路尤先科和泰勒在讨论乌美关系以后强调要加强经贸联系,乌克兰总统发言人指出,乌克兰仍然认为欧盟、美国和俄罗斯是主要的战略伙伴。
在亚努科维奇被提名为总理候选人以后,美国务院新闻官发表声明称,美国准备就美国与乌克兰之间形形色色的问题进行谈判,美国希望与乌克兰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表示提名亚努科维奇为总理候选人符合乌克兰宪法,美国迫切希望与亚努科维奇政府开始工作2006年 8 月 7 日,亚努科维奇与美国驻乌克兰大使泰勒会晤,泰勒向亚努科维奇转交了布什总统的贺信,双方还讨论了乌克兰的社会经济形势和解决现存问题的途经,并详细研究了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和过境运输保证欧洲消费者利益的问题,亚努科维奇表示在近期访问莫斯科、布鲁塞尔、美国时将讨论该问题双方还讨论了乌克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前景和与欧洲-大西洋结构有效合作的问题亚努科维奇表示,他主张政府工作应保持连续性,因此乌克兰国家发展战略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泰勒 表示,美国将深化与乌克兰的关系,并将充实更多的内容 三、2006 2006年,在乌俄关系的诸多问题中,俄罗斯的关注焦点集中于两方面,第一是保证本国能源安全通过乌克兰国境到达欧洲消费国家, 第二是阻止乌克兰在 2008年前获得加入北约的正式邀请能源输送安全关系到俄罗斯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俄罗斯与欧盟的合作关系;乌克兰加入北约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问题,不能任其自然发展。
俄罗斯要维护本国在乌克兰的利益,必须在乌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乌俄关系不偏离俄罗斯的外交需要 这一年,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双边关系全面紧张,两国互信程度降至历史最低点的时候,官方对话难有突破,在双边谈判中,两国政府除了相互承认领土完整以外,没有解决双边关系中的任何问题, 尤先科政府没有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 也没有确定对统一经济空间的政策,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消极对话既不能解决老问题,也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双边关系陷入危机, “天然气大战”即是这种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既不能求同存异,也不能求异存同,失去了解决问题,达成妥协的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动员本国的外交资源,通过与世界大国的对话,利用多边关系解决双边关系中的难题,基本保证 首先,俄罗斯借助担当 2006年 7 月“八国集团峰会”主席国的机会,通过有关能源安全的文件,保证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管道向欧洲输送能源的安全,解除了俄罗斯对乌俄关系紧张的最大担忧 乌克兰是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主要过境国家, 年输送能力为 1500亿立方米现在,欧洲天然气需求大约以每年 200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即使俄罗斯修建通往德国的北方天然气管线(俄罗斯建设的北方管线全长 1200公里,计划 2010年投入使用,年输送能力为 275亿立方米)5 年以后投入使用,新建的管线只能增加 250-270亿立方米的输送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更无法与乌克兰的输送能力相比,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管线向欧洲国家输送天然气的格局不会改变,因此保证本国输入欧洲能 在 2006年 7 月“八国集团峰会”上通过的有关能源安全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保证能源供应安全应由能源供应国家、输送服务国家和消费国家三方共同负责。
根据这一原则,乌克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过境输送国家必须按规则向欧洲能源消费国家输送来自俄罗斯的石油或天然气,必须对欧洲能源消费国家负责如果乌克兰因为乌俄关系不和睦而擅自采取截留或中断能源供应的行动,乌克兰不是与俄罗斯,而是与欧洲消费国家产生矛盾,这是推崇与欧盟一体化方针的乌克兰不愿意迈出的一步,从而保证了俄罗斯使用乌克兰输送管线的安全同时,俄罗斯通过欧洲天然气消费国的介入,把乌俄双边之间持久紧张的双边能源关系转变为比较稳定的供应国、中介国和消费国三角关系,并明确规定了乌克兰应承担的保证向欧洲能源消费国提供输送服务的责任在全球能源战中,乌克兰处于地缘政治竞争中各方利益的交汇点,由于乌克兰近期内不会加入欧盟,其国家经济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基本丢 其次, 俄罗斯对北约计划于 2008年前正式邀请乌克兰加入北约采取了最强硬的态度, 俄罗斯动员本国对乌克兰拥有的影响力,阻止了乌克兰在 2008年以前获得加入北约邀请的计划对于俄罗斯来说,维护俄乌两国间同源的文化和历史接近不中断,俄乌之间不出现威胁现状的军事政治边界,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为了两国的这一长远利益,俄罗斯必须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关系中的特殊性质,乌克兰坚持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发展战略目标必然损害到俄罗斯的利益, 特别是美国推动乌克兰在 2008年前加入北约的计划 2006年 6 月 7 日,俄罗斯杜马全票通过致乌克兰议会《关于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和克里米亚局势》呼吁书,在俄罗斯杜马的呼吁书中,强调了两国间还存在政治协商的机会,并直接呼吁乌克兰的社会舆论反对北约部队进入乌克兰这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加入北约计划的官方声明,同时也表示对克里米亚局势的密切关注2006年 6 月 7 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杜马的讲话中称, 乌克兰加入北约是地缘政治的平移断裂, 俄罗斯将估量这一步骤的后果,首先是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安全、经济和与这些国家的相互关系中的利益拉夫罗夫反对乌克兰政府对克里米亚的俄族人进行制裁2006年 6 月 7 日,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指出,乌克兰应该考虑加入北约的后果,这将对俄乌两国在军工方面的合作产生负面影响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认为,美乌在克里米亚进行军事演习是非法的行动,他将与乌克兰共产党就此问题进行广泛的磋商拉夫罗夫的表态强硬和明确,反映了俄罗斯领导层将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 2006年 4 月 7 日,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米哈伊洛夫大将对媒体宣布,俄罗斯将退出与乌克兰共同研制“安-70”军用运输机的联合项目,这一行动表明俄罗斯已开始在经济上与乌克兰划清界线,在一些涉及高精尖技术的产业不再与乌克兰捆绑在一起,尽管这种经济和技术的分离会同样给俄罗斯带来损失,但是为了不受到更大的利益损害,俄罗斯必须这样做。
俄罗斯的另一重要的步骤是争夺对乌克兰战略项目的控制权,俄罗斯将这些项目纳入俄罗斯的跨国公司,首先是能源公司,以及国防综合体和机器制造业俄罗斯一方面向乌克兰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牵制美国,使其不能过多插手独 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美军撤出了克里米亚,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搁置一边2006年 8 月 3 日, “我们的乌克兰”和反危机联盟签订《民族团结宣言》 ,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的亚努科维奇再次出任乌克兰总理,尤先科在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采纳了“地区党”的意见,同意就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进行全民公决在乌克兰,各种利益集团依靠外部力量进行争权和划分经济利益的斗争, “橙色革命” 之后乌克兰没完没了的议会斗争反映了这一现实俄罗斯动员乌克兰国内的所有的亲俄势力,抵制西方在乌克兰的反俄活动,美国试图通过加强乌克兰的地区作用达到排挤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势力范围的政策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准确地捍卫了本国在乌克兰的利益,依然主导着乌俄关系的走向与此同时,俄罗斯对乌克兰信任度直线下降,乌克兰在俄罗斯全球战略中的地缘政 乌克兰与俄罗斯一方面拥有传统的共同利益和历史联系,另一方面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国家发展道路,俄罗斯要维护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空间的统一,恢复世界强国地位,乌克兰追求最大限度地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冲出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这是造成乌俄关系紧张的主要矛盾。
亚努科维奇出任乌克兰总理以后,乌克兰外交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寻找乌俄关系中的“黄金分割线” , 如何使乌克兰既奉行与欧盟一体化的战略方针, 又符合与俄罗斯及其他伙伴国家的战略关系;既不影响乌克兰参与独联体国家的一体化计划,又能保证实现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政策现在,乌克兰处于十字路口,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同样处于十字路口,但是不论乌俄关系向何处发展,乌俄关系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构成了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影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