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金 匮 要 略.ppt

43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15526997
  • 上传时间:2019-11-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66.50K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9/11/13,1,金 匮 要 略,绪论,,2019/11/13,2,绪论,学习时间:2小时 主要讲授内容: 1、《金匮》的沿革 2、《金匮》的主要内容 3、《金匮》一书的特点 4、《金匮》一书的价值 5、学习《金匮》的要求及方法 6、主要参考书目,,,,,,,,2019/11/13,3,一、《金匮》的沿革,(一)《伤寒杂病论》成书 〈年代〉:东汉、公元200—210年(公元三世纪初)三国时代,天灾人祸 〈作者〉:张仲景(字)、张机(东汉医家) 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2019/11/13,4,,(二)重新编次整理 〈年代〉:西晋 〈作者〉:王叔和(太医令) 收集编次整理-伤寒论—流传于世,但非仲景原貌 杂病—再次失传 未加整理 (三)《金匮要略》问世 〈年代〉:北宋 经过: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残存书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系《伤寒杂病论》之节略本北宋皇帝令孙奇、林亿、高保蘅等人组成班子整理、校订、删节编成《金匮要略方》即今之《金匮要略》 《金匮》成书大约经历问世、散佚及发现后整理校订三个时期。

      2019/11/13,5,二、《金匮》的主要内容、(体全用大),全书 22篇 398条 205方(只有方名而无药四方201方) 第一篇—总论(从理论上做了原则上的论述病因、病机、诊断、治则、予防、护理) 第2—17篇—内科杂病(痉湿暍—呕吐哕下利) 第18篇—外科病(肠痈疮痈浸淫病) 第19篇—不便归类的疾病、杂病中之杂病、病因上不相联系 第20—22篇—妇产科病(妊娠、产后、杂病—后称“妇科三篇” ),,2019/11/13,6,三、《金匮》的特点,(一) 学术思想(临床医学体系的确立) 1、 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 (1)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环境的统一观) (2)人体内部的整体观 2、恒动观念(运动) 3、辨证(论治)观 4、治病求本(治疗原则的确立) (二) 病因病机 1、 提出“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2、 指出疾病发生的三条途径 3、 重视内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4、 提出杂病相传的规律,脏腑相传,邪实则传,虚则不传,脏虚受传,实则不传2019/11/13,7,,(三) 诊断学 1、 四诊 (应用于杂病上最早的) 2、证候分类(运用证与病相结合的方法,贯彻于整篇书内) (四) 治疗学(治法方药) 1、 常用治则确立 (1)先后缓急治则 ①表里同病(14条、伤寒93条) ②新旧(久)同病(15条) (2)因势利导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4)治未病原则(1条)(治肝实脾为例) (5)随五脏所合施治(过去提审因论治不确切17条) (6)治病求本 (7)随五脏常性施治,2019/11/13,8,8,2、八法的运用(汗、吐、下、温、清、补、消、和) 3、 方药运用特点: (1)配伍严谨,药简效宏, (2)攻邪慎重,用量由小渐增 (3)方后有医嘱 (4)剂型及用法多样化 (五)预防医学(治未病)①未病先防,②已病防变,③早期治疗。

      (六)写作方法 四、《金匮》的价值 (一)从书名上看 (二)四大经典之一 (三)国际地位来看 (四)实用价值 五、《金匮》的学习方法及主要参考书目 复习题: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作者? 2、金匮常用治则有哪些?,2019/11/13,9,五、《金匮》的学习方法及主要参考书目 1、有关的篇与篇,节与节,纵横比较加以鉴别 2、系统归纳每病证、理、法、方药,可以结合后世补充使之完整 3、联系伤寒论,取长补短,相互对照(难于伤寒—障碍,衍文缺多,文词古奥,层次不清) 4、参考历代文献及近代科研成果2019/11/13,10,※ 参考书:(两大两小) 《金匮要略论注》25卷,清,徐忠可(彬) 《金匮要略编注》24卷,清,沈明宗(目南) 《金匮要略心典》3卷,清,尤在泾 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辨杂病的规律,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 《订正金匮要略注》8卷,清,吴谦等人 近代南京释译,教学参考资料,2019/11/13,11,原文分三类: 一类—掌握(五会—读、背、译、解、用) 二类—熟悉 三类—了解,2019/11/13,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概说: (一)篇名解:有二:1、从病理上看:杂病多属内伤病,即本脏自病,自内而发,既使夹有外感因素亦是因脏腑不足,经络不固,招致外邪,故总之是先病脏腑次之经络—有先有后;就脏腑而论亦先病某脏次及某脏均有先后。

      2、从治疗上看:表里同病、新旧同病等,治疗时均应分清先后缓急,故亦可因此而云先后病 (二)主要内容: 具体: 1、提出“治未病”这一治则,也体现了预防医学思想 2、病因、病机、诊断、治则、预后作原则性论述 3、意义:指导临床,有助于理解和学习以下各篇 (三)重点:,2019/11/13,13,一、总纲(1条) (一)治未病 〔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药调 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提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论述杂病的治则2019/11/13,14,〈分析〉:以肝实脾为例,说明治未病的意义和方法为什么,怎样治)第一段:“问曰:——惟治肝也 词解〉:1、上工、中工:古时将医生按技术水平高低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上工即高明医生,中工及下工是相比较而言。

      有谓上工能十愈其九、中工十愈其七、下工十愈其六,是说明水平有差别,不必拘泥中工只懂治病(头痛医头)上工:精通医理,经验丰富,且懂得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善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及传变 2、实脾:↘调理脾脏﹨以调补为是,不能存补 ↗补脾 ∕不可过于滋腻碍胃,滋补中少佐 3、四季脾王不受邪:有版本为脾王与旺通(一、二版),有谓是四季之末各18天,为脾土当旺之时,不补脾但多数医家认为四季为一年的互词,一年之中的任何时间只要脾气健旺,即可不受邪气侵扰2019/11/13,15,,〈讨论〉: (一)什么是治未病? 含义: 1、治未病之人—在人尚未发病之前进行预防,使疾病不致发生—未病先防 2、治未病的脏腑:即病发之后,保护未病脏腑,使疾病不致传变—已病防变 (二)为什么治未病脏腑?(目的) 即防止疾病的传变早期治疗,截断病理传变途经,防止疾病发展 (三)怎样治未病(脏腑)(方法) 1、传变的目标—该脏所克之脏传变 ①五行说:肝属木、脾属土,故肝病必传脾脏 ②脏腑学说:脾之运化,必赖肝之疏泄,病理情况下,肝病必然影响于脾2019/11/13,16,2、传变的条件:已病之脏邪实,未病之脏正虚,邪实能传,虚则不传,脏虚受传,实则不传。

      总结: 病理↗脏虚则受传,实则不受 ↘邪实则能传,虚则不传 治法 ↗调补未病之脏之正气—健脾—补不足 ↘疏泄已病之脏之邪气—疏肝—损有余 ※掌握调补与疏泄的时机,2019/11/13,17,第二段:“夫肝之病—实则不在用之 大意:论述肝虚证的治法 肝虚证: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视力下降,虚烦不安,惊悸,健忘,舌淡质光红,脉弦细(肝血不足) 治法:酸甘焦苦合用以补肝之体 代表方:酸枣仁汤,,2019/11/13,18,【分析】: 1、补用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木生酸,酸生肝”《难经》“喜 酸者肝也” 因酸味能入肝,故肝虚必用本脏之味补之 常用药物:木瓜、白芍、枣仁、桑椹、五味子、乌梅 2、助用焦苦: 因焦苦入心,心属火,为肝木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入心之药为辅助,从药物上看,焦苦之药即苦温之药如当归、熟地、丹参(炒)从心主血脉,肝藏血看,心血足,肝血亦旺,故有助于补肝之体,肝虚即为肝血虚,通过补心血以养肝血,养血就是补肝2019/11/13,19,3、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缓肝之急 《难经•14难》“损其肝者,缓其中” 用甘味之药和缓肝之急。

      如参、芪、苓、术、草、枣 另用甘味药补益后天之本(脾)以调补肝脏(培土以荣木法)其中甘草,大枣是最常用之药,尤为甘草调和诸药,对全身机能亦有调节作用 第三段:“经曰——余脏准此” 大意:指出虚实之证的总治则2019/11/13,20,对虚虚实实的解释有二,然其理则一(均对可任用一种解释) 1、正治:虚者按虚证治疗,实者按实证治疗(尤在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不足,损有余; 2、误治:误使虚证更虚,实证更实—泻虚补实,此虚虚实实—前一虚实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一虚实是形容词用如名词 补不足—补机体气血津液精等不足—扶正 损有余—损机体内外有余之邪—祛邪 余脏准此—本条是从肝病实虚而论,其它脏的治法可以此类推2019/11/13,21,(二)整体观(2条)—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重也,三者房室、虫獸、金刃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獣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提要】:以整体观念出发,说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的途径(三因理论)以及预防疾病及早期治疗的意义和方法2019/11/13,22,,第一段:“夫人禀五常——中人多死“ (一)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此段内容进一步说明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虽只是外因与内因结合下形成的,但主要还是决定于内因 第二段:“千般疢难—病由都尽” 大意:疾病发生的三条途径本条重点) 【词解】: 疢难:(chen)疾病,病痛本义:灾难2019/11/13,23,第三段:“若人能养慎——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大意:预防疾病和早期治疗的意义和方法 【词解】: 养慎:↗养—内养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慎—外慎风寒—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养生方法 干忤—干犯,侵犯经络(干者犯也,忤者逆也) 【分析】: 1、预防: 2、早期治疗的意义:主要在于养慎 3、早期治疗的方法:,2019/11/13,24,二、病因病机 (一)气候异常致病(8条)—自学 【原文】:略 (二)五邪中人的规律(13条下) 【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提要】:五邪中人的规律 【词解】: 五邪—风、寒、雾、湿、食 【分析】:以类相从,2019/11/13,25,五邪中人之法度 名称(五邪)性质 部位 中人规律 病变(位) 风 大邪 中表 中于前 令脉浮 寒 小邪 中里 中于暮 令脉急 雾 清邪 伤于上 伤皮腠 湿 浊邪 伤于下 流关节 食 饪之邪 从口入 伤脾胃,2019/11/13,26,(二)厥阳独行(10条) 【原文】: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