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残疾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发展报告.docx
18页1987~中国残疾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发展报告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是指为了保障随班就读的顺利推行和有效实施,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建立的由政策、制度、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支持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开始推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将视障、听障及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安置于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21世纪初,政府正式开启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迄今也有约2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多年实践,我国随班就读规模持续扩大,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类型与数量也显著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在政策层面,随班就读已经开始向接纳更多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迈进,提升随班就读质量的诉求也越发强烈然而,随班就读发展缺乏有效支持的问题也长期存在,这是当前影响我国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随班就读从政策话语表达逐渐向融合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回顾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历程与经验,系统分析当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形成关于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对于当前中国融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 中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历程回顾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的三十余年,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实践酝酿到初步构建并迈入快速推进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对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不断加深,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内涵愈加清晰,随班就读发展也逐渐走向深化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随班就读在校生已达39.05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9.15%[1]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在随班就读发展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支持保障体系的酝酿期(1987~2000年)198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写道:“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这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一词198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等部门颁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首次将肢残儿童纳入随班就读对象[2]同年,在首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将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3]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进行随班就读实践探索为规范和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对随班就读的对象、入学、教学要求、师资培训、家长工作、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国家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指导随班就读的政策文件,对规范随班就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全国各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依据。
同年,《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是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形式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学习要求可以有适度弹性”“普通师范院校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等条例支持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1996年,国家教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颁布了《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指出要“普遍开展随班就读,乡(镇)设特教班,30万以上人口,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设立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并对“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的内容做出明确要求九五”实施方案的颁布提升了我国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速度这段时期开展的随班就读,是为缓解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困难,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入学率为主要目标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以零星化、点状化的形式在加强领导、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家长参与等方面做出一些规定,但尚未真正形成支持保障体系二)支持保障体系的初建期(2001~2009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班就读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扩大随班就读入学规模,还包括提升随班就读质量。
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提出与构建[4]200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随班就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巡回指导服务、编制随班就读指导手册、加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力度及督导检查随班就读工作等要求这一政策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为提升随班就读工作质量,2002年在全国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首次提出要建立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保障体系,并将组织管理、教育管理、业务支持、学校支持、社会支持等七个方面列为随班就读必要的支持保障随后教育部确定在全国100个县(区)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并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区)工作的通知》,对建立支持体系的目标、框架、内容和试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2004年,在江苏南京和海安举办了全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四个方面确立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试点工作促进了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使随班就读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首次将随班就读政策纳入其中,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这标志着随班就读政策上升到国家法律层次,成为义务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随班就读向两头延伸,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等普通教育机构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已基本形成包含“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四个方面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框架这一阶段,随班就读的目标不再局限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而是提出将随班就读向两头延伸,以提升随班就读质量为目标,力图通过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为残疾儿童少年顺利融入普通学校、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体制保障三)支持保障体系的发展期(2010年至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颁布,明确提出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特殊教育被单独列为一章,强调要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以质量为核心”“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纲要》对深化教育改革做出的宏观战略部署为包括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在内的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指南为深入实施《纲要》,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在总体目标中规定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关怀文件将“全纳教育”作为政策目标,围绕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体系从学校环境建设、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全面的规定,[5]预示着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特殊教育安置方式、服务体系都将发生质的变革和提升[6]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针对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改革,专门出台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对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主要功能、基本布局、场地及环境、区域设置、资源教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是我国针对资源教室出台的唯一一部专门性政策文件,它进一步凸显了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政策体系,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推进融合教育”被明确写入其中同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要求“全面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了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融合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它同时明确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融合教育方面的职责;要求政府优先在部分普通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并配备专业教师,建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规定学校要为残疾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等方面提供无障碍环境,大力提高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和实施教育的能力在最近几年党和国家的政策中,融合教育及其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也越发受到重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强化随班就读,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评价、督导检查和支持保障制度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又将“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写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中。
随后在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被列为党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内容之一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做出部署[7]针对当前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现状,文件提出要“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其中重点提及要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发挥资源中心作用、加强政府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支持保障机制,等等这一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我国目前持续开展的随班就读实践及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彰显出党和国家对融合教育重视程度的显著提升,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更加明晰构建支持保障体系已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措施这也预示着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期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历程,如图1所示图1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历程二 中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现状经过多年政策推进与实践探索,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围绕着政策制定、制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以及专业支持等方面已形成基本框架,主要可概括为三个层面:政策支持体系建设、行政支持体系建设与专业支持体系建设。
一)强化立法和政策支持,初步形成层级式政策支持体系教育前行的每一步,都是无法同教育政策分开的[8]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也是随班就读政策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尝试将随班就读作为实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安置形式之一,到90年代中期逐渐明确随班就读的主体地位,到近年来以“融合教育”为主导的话语方式转型,这一过程是国家整体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也是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作为一种政策表达越发明晰以及政策层次逐渐提升的过程从支持保障体系的政策表现形式来看,它已由早期的教育部部门规章(如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区)工作的通知》)上升到了国务院令(《残疾人教育条例》),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彰显出国家对支持体系建设重视程度的增强随班就读作为推进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有质量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也被写入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与《残疾人保障法》之中,明显提升了随班就读的政策层次和行政效力,也为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政策和制度构建为区域支持保障体系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