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254窟壁画_萨埵太子本生图_释读.docx
3页刘德勇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摘 要] 本文从画面场景、画面布局、绘画技法、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对敦煌 254 窟壁画《萨埵太子本生图》进行一次探究性的研究和赏析,旨在为我们的壁画创作带来点滴的启发 [ 关键词] 画面场景; 画面布局; 绘画技法由于在地理上的特殊位置及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①敦煌成为我们眺望古代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一 个窗口历经千年的发展,敦煌经历了隋唐的巅峰之后渐 渐地沉寂下来到了晚清竟然落到一个姓王的道士手上 大批经文因他而流失海外,不得不令人痛心随时间发 展,敦煌的名字变得响亮,振聋发聩,令人向往敦煌的 壁画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洪流一成,变成汪洋之 势,一泻千里而不绝《萨埵太子本生图》很早就进入了我的视野,对我启 发很大,现将从它的画面场景、画面布局、绘画技法及现 实意义四个方面予以赏析、研究,旨在一窥敦煌艺术宝库 之菱角图 11. 画面场景《萨埵太子本生图》又名《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在 敦煌这是有名的一幅壁画,在佛教教义中也占有重要的位 置(图1),极力宣扬了佛在前世所做的功德画面描绘了 萨埵国的三位太子随国王,王后出行郊外的场面。
经一林 中,三位太子看到悬崖下躺着一只奄奄一息母老虎和七只 嗷嗷待哺小老虎(由于版本的差异,小老虎只数有两个, 三个和七个的不同说法,本幅壁画采用了最后图一种说 法小王子见而问兄:“雌虎羸瘦将死,欲食子矣?”兄云“: 倘雌虎饿死,幼 虎无哺,亦必死小王子云“: 何能令雌虎勿食幼虎?” 兄曰“: 当以鲜肉及血饲之小王子问“: 以人之血肉饲之, 可否?”兄曰“: 虎当可活,人死不能复活亦一番议论之 后三位太子离去,途中三太子托口有事离开哥哥们,只身 回到悬崖旁于是便发生了人们熟悉的那一幕——跳下悬 崖,舍身饲虎然而在跳下悬崖之后,三太子发现母老虎 对他并未采取任何动作,她快死了,动弹不得由此更加 感人和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三太子爬上洞穴、脱去衣 物、赤身、刺破颈部、再次跳下悬崖、拖着流血的肉体、爬 到母老虎嘴边、三太子以汩汩鲜血再生了母老虎和她的七 个幼子哥哥们久而不见弟弟回来,回想悬崖处的那翻议图 2来到洞边缅怀这位年轻的、仁慈而无畏的太子并在他的亡灵即后世佛的劝慰下忘却悲痛,为他修建了七宝塔庙,以 此来弘扬他的精神,也是佛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佛教之 精神整幅画面内容详尽却无拖泥带水之感,内容庞杂却 能做到主题鲜明,古人的艺术智慧不得不令人钦佩。
论,甚觉不妙,赶到崖边,啊惨相叫人目不忍睹!哀嚎着,奔跑着、哥哥们找到父王诉说了发生的一切人们①地理上敦煌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连接中外交通的端口, 是国人西行和外族人入内的重要驿站 ; 历史上的特殊原 因是敦煌在公元 844 — 845 年间的“会昌法难”时期处于 吐蕃统治之下, 逃过劫难, 使敦煌艺术宝库得以传世 作者简介:刘德勇(1972 — ),男,安徽巢湖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壁画艺术[102]视觉艺术作品解析新视觉艺术2009.1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的端口,敦煌渐渐的具有了古代中国国际化大都会的性质,物质文化交流频繁,其 繁荣兴盛可见一般就该幅壁画而言,在人物的造型方面 保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体格特点:伟岸、厚实、圆润,其地 域特色显著同时颇具天竺人物造型特色:丰乳、肥臀、细 腰,虽然没有天竺雕塑那般显著,然而其影响是一目了然 的在设色上该画也吸收了天竺绘画的晕染之法使形体具 有了一定的立体感受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图三三太子的躯 体上看的清清楚楚很明显这都是文化交流的结果那么 为什么在与多国的交流中她只吸收了天竺的文化呢?我 想这与佛教源于天竺是不无关联的了。
在设色的制作先后 上该画则是吸收了中土文化元素,在制作好的泥坯上先着 一层土红色而后再加以设色表现这种手法在汉墓的壁画 中已有先例条的运用方面,用线大胆而豪迈,粗犷 而简约,大大加强了该幅壁画的绘画特色和表现性元素 在做好的底子上以极单纯的色彩浓涂厚抹与粗壮的线条 相互映衬,使画面华美而简约极具西方后来的野兽派风 格①色彩艳丽,大笔挥毫,以近似涂抹的手法相当抒情 地展示这一佛教经典故事,其表现的成分可见一斑这种 造诣得益于文化的交流,得益于国古人的那种开放而善于 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精神感慨之余,令人深思在人 物的精神面貌上则明显具中原特色——温和而儒雅很明 显中原文化在当时的敦煌是有广泛的传播和深刻的影响 的这种精神在绘画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毋庸置疑这 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反映就绘画技法而言,该幅壁画虽然还不太成熟,然而这 种开放的善于吸收的文化品格造就了它独特的品质,回望 它的华美与热情,叫人难以释怀图 32. 画面布局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 萨埵太子本生图》构图饱 满,并带有一定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在透视法上采用了 中国传统的散点构图的方法,从而使丰富的内容在一幅壁 画中得以充分地表现。
画的左面忘却痛苦的人们正在为三 太子修建塔庙在画面的正中央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白发的 老婆婆怀抱着一个年轻人,即王后和三太子(图2)白发 的母亲目光呆滞,眉角下垂、嘴巴微张、口角下垂、身体 微倾、俯首面贴爱子,没有泪水,没有哀嚎,然而失子的 痛苦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刻画,表现的难以叠加,正 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啊而死去的王子表情则异常的平 静,双眉平展,眼帘微垂,一派从容平和之态,表达的完 全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艺术效果强烈而鲜明在其右 下就是画面的中心——三太子纵身跳入悬崖,舍身饲虎的 感人场面了,三太子赤身直挺挺地躺在老虎地嘴边,没有 想像中的痛苦和哀嚎,面无表情,泰然而自若,如从睡梦 中刚刚醒来,似有几分惬意出人意料的倒是那只奄奄一 息的母老虎,在三太子鲜血的滋润下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 一些活力,仿佛是太子的鲜血使她具有了人性的悲慏,她 那惊恐的眼神好像在在向我们表达着什么:恩人啊,我该4. 现实意义敦煌之美毋庸置疑,如同一首华美的乐章在耳边回 响不已,亦如一汩穿越时空的清泉滋养着中华大地,而《萨埵太子本生图》也只是敦煌艺术宝库中华美的一页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敦煌创造如此精美 的佳作?是什么让这个古代中国的边陲小镇在历经了千 年的历史之后备受世是人的关注呢?它的名字变的如此 的响亮,竟然超过它的都成西安和洛阳呢?是一种民族的 开放精神、是一种对文化的关注和需求、是一种统治阶级 愚民的需求、是一种特殊地理位置造就、是一种机缘的巧 合使它躲过了公元844—845年间“会昌法难”、是那个糊 涂的王道士让沉寂了的瑰宝提前与世人相逢、一切的一切 在此相会,相汇成一条洪流使敦煌蜚声海外,让世人往返 奔波其间而不知疲倦。
美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对自然的准确把握和无限超 越,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释放瑞士画家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有这样的精辟论 述: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主义只会是 一种贫乏的形式主义;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力量的如何?然而老虎毕竟是老虎,这才有了舍身饲虎的惊人传说然而就画面而言,母老虎惊恐的眼神大大加深了画面的佛学意义,更让人对生命价值以重新地审视(图3) 在这上面便是来看望他的亲人们,俯视悬崖,表情各有不 同,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情怀在他们边上就是三太子赤身 跳下悬崖的场面,赤身,飞跃而下,无惧无畏,动态舒展 最边上便是三太子以尖锐木枝刺颈的画面了,没有悲泣, 没有忧伤,倒有杀身成仁之态整幅画面以恢弘的气势,简洁、明晰而饱满的构图, 向人们展示这一佛教经典故事,又由此幅壁画的诞生变得 更加深入人心,令人无法忘怀 3. 绘画技法在艺术表现上《萨埵太子本生图》堪称经典由于客 观的原因北魏时期壁画的创作虽然没有后来的隋唐那样 成熟、壮观、华美,然而其壁画的创作特色已相当显著 由于战争和文化的交往加之敦煌的特殊的地理位置——①野兽派产生于 2 0 世纪初的法国,以马蒂斯,布莱克,德兰,弗拉芒克为代表,主张以浓厚鲜艳的色彩,粗旷率真线条去表现对象。
[103]视觉艺术作品解析新视觉艺术2009.1视觉印象效果只能是平凡的、模仿的自然主义;而缺乏结构的象征内容或视觉力量的情感效果也只会局限在表面 的感情表现上[1]中国艺术以意韵把握和体现为主旨,历经 风雨而不变,足见中国古代哲人对艺术精神的远见卓识 敦煌的艺术创造思想与其一脉相承与传统的西方绘画的 写实性不同,敦煌的壁画艺术在艺人和画工的协作下走的 是中国传统的绘画道路就该幅壁画而言,从人物的造型 上来看,简约而不失生动和准确;在色彩的配置上,所用 的色彩虽然不足十种,然而所创造出来的效果是绚丽多姿 的;在构图格局上,没有西方的焦点透视所要表达的真实 空间,然而正是这样,创作者们才可以自由的组织画面, 使丰富的内容和场景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画面饱满而有 序,这是焦点透视法所难以完成的;条的运用上潇洒, 浑厚,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特色;在内容思想的表达上, 没有明显的说教痕迹,画面以三太子舍身饲虎为中心有序 的展开,把佛教要宣扬的“爱”以最大的悲剧形式展现在 画面之中,让众生自己去感受、缅怀,思索,渐悟虽然 没有伊顿的精辟理论,中国古人一样创作了精美艺术佳作,而且在很多方面是不谋而合,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骄傲。
据上不难看出,绘画艺术的创造离不开基本的理论 体系的指导,其指导思想的完美性对绘画艺术的创造关乎 生命;在样式的表现设置上民族的和她族的是可以兼容并 蓄的,取长补短,创一时之时代艺术风范;在思想内容的 表达上,主题需要完美的样式来加以体现,这样她的生命 才会更加的久远而具有穿透力,平乏的说教是难以感化众 生;就情感而言她是包含于作品象征性的内容和有感染力 的样式之中的,正如伊顿所言,缺乏结构的象征内容或视 觉力量的情感效果也只会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上《萨 埵太子本生图》以近乎完美的艺术的样式展示了艺术的魅 力,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我辈当以 先人之精神为楷模,沿着他们的步伐勇往直前参考文献:[1] 伊顿. 色彩艺术[M]. 杜定宇译.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 1978 年 12 月版,第 10 页上接第 85 页)本美术的历史与现状之后所应得到的启示和结论”[4]版社,1998.第 307 页.[2]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第722 页.[3]叶朗《中国美学史纲》 [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202 页.参考文献:[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4]潘立《浮世绘》[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第 325 页.[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