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华大学史纲论文.pdf

1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091229
  • 上传时间:2018-09-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2.2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1 从 1949 到 2012 ,从蒋介石到马英九:台湾政坛风云人物——《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指导老师:舒文摘要1949 年国共内战结束, 国民党退守台湾, 两岸对峙状态开始, 刚从日本人手中重回中国版图的宝岛台湾再次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至今63 年间,从妄图反攻的蒋介石, 到苦心经营的蒋经国; 从叫嚣的李登辉, 到跳梁小丑陈水扁;再到当今政治新星马英九——台湾历经5 代领导人,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从 1949 至 2012 间在台湾政坛上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为线索,在搜集了大量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温这一段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力图发现一个真实的台湾作为本学期“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期末论文,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对几位人物的评述和看法, 重点考察他们的人生经历与言行得失,以资个人成长之鉴; 同时也关注各自统一政策的演变,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台海格局学生才疏学浅,仅以抛砖引玉,还望老师指正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 引言以史为鉴,方明兴衰,以辨得失历史的演变总会遵循着一些相似的规律,却又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色彩历史不仅可以指导现在, 更能指引未来。

      毫无疑问,历史是由万千百姓共同所书写的;然而,我认为,历史的推动在于精英 正是那一个个站在时代浪尖上摇旗呐喊的弄潮儿,那一个个挥斥方遒的风云人物, 引领着社会的前进 无论英雄抑或奸雄, 他们都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用心体会, 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乃至整个民族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纵观中国近代史, 饱浸着辛酸和血泪 宝岛台湾,自 1895 年甲午中日战始,沦为日本殖民地 台湾人民在与殖民者的反抗中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社会生产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及至1945 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统一大业触手可及,却又因为国共内战而搁浅 1949 年,国民党残部割据台湾,此后风云变幻60 余年,台湾政坛风起云涌, 社会变化沧海桑田; 美国、日本势力的加入有使台海格局微妙而复杂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政治拥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观看了老师课上放映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不禁为其精妙的解读而吸引,更激起了进一步探究这段历史的强烈愿望 因此,我从图书馆借阅了老师推荐的参考读物,并从学校数据库里下载了多篇文献; 并细细研读,用心体会,站在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我想,历史的发展与演化归根到底在于人。

      是人缔造了历史在历史的每一个拐点处总会有幕前或者幕后的一只手在推动反过来,人的成长也注定与一个【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3 时代背景相联系——时势造英雄,我们也可以说是历史成就了人因此,我们不妨关注历史背后的推手, 解读台湾政坛上的那一个个风云人物以人物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来展现自1949 年以来台湾政坛风云变幻的60 年一.帝国余晖——蒋介石英雄无论成败蒋介石将孙中山缔造的中华民国推向了一个顶峰,在军阀混战的局势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自清朝灭亡之后第一个稳固的政权,于国,与民,均为幸事 1937 —1945 年间,他成为了中国抗战最高统帅;1936 年西安事变后领导200 万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8 年抗战如果没有蒋介石,中国或许早已被各军阀分裂成小国家,或者被日本蚕食纵观当时全国局势,谁可以控制全国各地军阀、 中央军 、黄埔系、 准嫡系和嫡系?谁能掌控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非蒋介石莫属毫无疑问,蒋介石的存在对于中国领土的完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全盘否定;虽有过错,蒋介石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逐鹿中原,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角逐中,历史选择了后者;负隅孤岛,他念念不忘反攻大陆,帝国的余晖一直在这位曾经煌极一时的“委员长 ”心中摇曳。

      1950 年 蒋介石 “复职 ”重任 “总统 ”,此后一再连任四届 ,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反攻大陆”的夙愿却因时事变幻 而日渐渺茫虽有无限怅恨, 他转而把目光投向本土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 “三【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4 民主义 ”建设台湾*:1.实行土地改革 : “三七五减租”改善租佃制度,“公地放领”将公有土地移转为现耕农民所有,“耕者有其田”征收放领私有耕地,并实施“平均地权”规定地价,促使农村的人力和资本向城市中的工商业移动,以此来——————————*摘自《蒋介石在台湾》王光远2008 实现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理想;2. 实行地方自治 :制定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使各县市以下各级政府首长与民意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这在中华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普及国民教育 :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扩展高等教育,建立完整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使台湾人力素质得以提升, 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因此为了日后的台湾经济奇迹做准备;4.发展各项经济建设 ,扩大社会福利建设 :兴建国民住宅,办理低利贷款,鼓励外资、私人投资;5.维护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整理保存文化遗产,矢言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5 6.整饬军队,改造国民党:重新整顿各级党政军机构,力戒贪腐恶习;统一军队思想,组建政治部和设立政工制度,创办政工干校。

      事实证明, 这些措施对于台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民生大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实单就执政能力和个人魅力而言,我认为蒋介石无疑是一名卓越的政治家 早年留学日本, 加入同盟会, 青年时期即追随孙中山, 随后任黄埔军校校长, 他年轻有为, 堪称一代英杰 这与我们所期待的一位英雄的成长经历是如此的一致但历史毕竟选择了毛泽东——一个无论从学历、实力、背景都望其项背的湖南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或许也是蒋介石后半生苦苦思索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更是一个战术家,而非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而善于控制他们,但却往往沉醉在高明的手段与机谋之中,缺少哲学的思辨与思想家的智慧他掌控了全国的政权,但实际上并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他处心积虑地想传位于长子蒋经国,但对国民党的未来、台湾的未来缺少洞见他拥有过人的谋虑,勇气,智慧与领袖品质,拥有光辉的背景和经历,也曾建立过煌煌功勋,但历史从不缺少英才,时代呼唤伟人的胸怀与眼光我从不认为是国民党那些腐败的官僚们导致了失败——腐败存在于每个社会和朝代中,制度亦可改良,况且其中不乏张学良,李宗仁等大批良将与精英——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广阔胸襟与世事洞见打败了蒋介石狭隘的机变与谋略。

      从将才到帅才的升华,或许也仅此而已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6 我想,这也是历史缔造了两位迥异的统帅一路高歌向前, 蒋介石一直处在光环的照耀之下, 沉浸于世事纷繁之中, 执政技巧日益纯熟, 却没有足够多空闲的时间拿来思考 而毛泽东出身湖南农民家庭,从师范学校老师, 到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从井冈山到延安, 从长征到游击战, 看似平凡的日子里却在孕育着不平凡的思想 尽管没读过太多军事理论, 但将哲学思维运用于军事部署中来,毛泽东显然相较科班出身的蒋介石更胜一筹事实上,蒋介石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也为台湾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忧或许一时间强有力的统治能保一时繁荣,但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则更需要眼光和智慧国民党在九十年代的衰败, 或许也在此时埋下了种子尽管如此,我对蒋介石的崇敬之情一直未曾消减 除开个人魅力与领袖气质,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直让我感动即便是“光复大陆”,他也认为那是“不可动摇之国家意志”*他对那些要求独立的人讲:“谁要独立,我就要谁脑袋在 这 一点上,他从未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民族大义和国人气节与日月同辉,光照天地直至他死的那一刻他依然不忘他那神圣的理想: 中国 终将实现统一我深以为然二.传奇太子——蒋经国这是一个热血少年,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讲台上声讨父亲叛变革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7 这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回台后一切接受“父皇 ”的安排,控制三青团,培植党内羽翼,顺利就任台湾第六任总统;这是一位业绩卓著的执政者,十年“行政院长”任期内,推动十 大建设 ,促成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带领台湾飙升成为“亚洲四 小龙”之一;主政期间重视本土人才培养,逐步开始民主改革,解除“党禁 ”和 “报禁 ”,开启了台湾民主化之路;这是一个亲民的执政者, 每年超过200 此的下访, 关注偏远 乡村建设,落实水电及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减少城乡差距;这是第一个无论在岛内,还是在大陆都拥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尊敬的台湾 “总统 ”。

      1987 年 他首开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 年两岸同 胞不相往来的局面;始终反对“ ”,坚 持一个中国立场,赢得海内外华人尊重和敬仰这是一段传奇的人生1988 年他逝世于台北,两岸同悲,华人共泣中共中央发去唁电,无数台湾民众失声痛哭从满腔热血的太子到锐意进取的一方首脑,蒋经国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从大陆到苏联, 从苏联回大陆, 再随其父从大陆退踞台湾, 最后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而就此终老: 在复杂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也颇耐人寻味——————————【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8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纵观其执政经历, 蒋经国在台湾比蒋介石更受人尊敬,首先要归功于其改革开放措施和经济建设在蒋介石、陈诚实施的“农地改革”基础上,他大力发展工商业,活跃城乡经贸市场; 人事制度上实行“三化”——专业化、 台湾化、年轻化;除对公务人员提出“十项革新要求”外,并制定“贪污治罪条例”;而他本人则一向以身作则,推行清廉政治,从而使台湾政坛面貌一新他提出的“十大建设”,包括金山核能发电厂、 桃园国际机场、 西部铁路干线电气化、 台中港口建设、 南北高速铁路等,都深得百姓好评,更为后来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事实上,蒋经国也有着与他父亲一脉相承的地方:他与中国大陆有着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 爱国的赤子之心却从未动摇他继承了蒋介石的遗愿, 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和反对“” 一方面,“由于“”直接威胁着国民党政权的存在”;一方面,“他也感到如果最终让“”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那将无法向历史作交代”*1, 这也是他晚年之所以急于与中国大陆谋求联系与和解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在如何应对“”上,又与蒋介石有着明显的不同:“蒋介石主要靠 “镇压”,依恃武力,而蒋经国则侧重“化解”,一靠政绩,以争取民心;二向本省人开放政权,以缓和省籍矛盾2蒋经国主政台湾的十年( 1978 ——1988 ),堪称台湾之幸其实从 1981 年到 1987 年,沈诚——一位有国民党背景、与蒋经国有部属关系的资深报人, 曾先后奔走于两岸领导人之间达7 次那时候,蒋经国最后已决定派代表去中国大陆进行和平谈判,甚至连名单都已考虑了 两岸和平统一本【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9 已露出一线曙光,可蒋经国竟在1988 年元月 13 日猝死统一大业如果地平线上的一轮红日, 晨光微露却被一阵阴霾所掩蔽历史的拐弯处, 充满了偶然, 徒留后人扼腕叹息倘若再进一步看, 其实偶然之外亦有必然。

      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 美国过去的战略一直是“以独制蒋、以蒋制共”,决不允许台湾当局把两岸关系置于美台关系之上蒋氏父子在改善两岸关系上,实际是长期处于“又想又怕”的矛盾之中这也为这一道浅浅的海峡注入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1988 年,蒋经国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他的死也充满了玄机——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他一直有着糖尿病史,死时却七孔流血,若再联想到1970 年蒋经国访美时所遭遇的一次分子未遂的刺伤,想到已现雏形的两岸和谈, 不禁留下团团迷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价: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 他在紧迫地与时间赛跑,他要完成的任务太多 :国民党的本土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两岸关系的解冻⋯⋯他在奋力冲刺中死去,输给了时间,但却赢得了历史3 ——————————*1 李敖《蒋经国研究》 *2 《应该如何评价蒋经国的一生》 *3 《蒋经国如何赢得尊敬:蒋氏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