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余华的先锋到先锋性转型看.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032896
  • 上传时间:2017-1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49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余华的先锋到先锋性转型看“先锋小说”创作思潮的演变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05级 6班 黄笑摘要:余华前期作品表现出暴力叙述、冷漠化叙述、荒诞、图解式、人物符号化等特点,而后期作品则表现出人物主体化、温情叙述,淡漠语言技巧等特点我们不应把这种转型错误地理解为从先锋到反先锋或从先锋文学到通俗文学,而应从中看到作家自身的不断自省、不断突破、不断进步这一探索过程更应从中看到先锋小说不断成熟过程关键词:文学本体性 暴力叙述 温情 成长Abstract:The novels of Yu Huas earlier stage have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iolent narrate,indifferentify narrate,preposterousity,symbolize characterization and so on. However,the novels of Yu Huas later stage have tho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ender-heartedness of narrate,indifference of language technique and so on. We can not misunderstand this transformation as from avant-garde to anti-avant-garde or from avant-garde literature to popular literature. However, we should see the process of explore that the the writer always conducts, seeks breakthroughs and makes progresses. We should even see the maturity of avant-garde novels.Key words: violent narrate, tender-heartedness, grown-up余华的作品以 1989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其在创作观念、思想内容、内涵表现、表达技法等诸方面的流变可被看作是 80年代先锋作家群体的成长过程。

      我个人认为,1989 年之后,并不是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作家整体“大逃亡”或“世俗化”的时期,相反,先锋精神不变,且先锋更加成熟一、 新一代“先锋”的必然诞生“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没有永远的先锋,只有永远的先锋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词对唐诗而言是先锋,元曲对于宋词是先锋每个时代的先锋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这里重点探讨的 80年代兴起的先锋(即:以余华、残雪、莫言、孙甘露、马原、吕新、格非等人为代表的先锋)亦是如此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现代意识、现代手法及现代因素等方面要了解先锋文学的转型和先锋小说的后期创作,就必需先了解先锋文学诞生的必然性、中国 80年代兴起的先锋小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只有这样,才能对先锋小说的整个演变史有所了解,从而对先锋性转型作出较为透彻的分析早在五四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就运用尼采的格言文体,《补天》、《肥皂》运用弗氏精神分析法,郭沫若的《残春》运用意识流手法这种现代因素在 20年代末,30 年代初发展到李金发、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和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主义小说七、八十年代的《布礼》、《夜的眼》(王蒙),《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等作品将这种现代性的探索和实验更近了一步。

      文革后的对外开放”中,准确地说是在 1979年,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人员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开始编辑一套大型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编选,共四册八本,在 1980—1985年间出齐),这套书为已经具备现代因素萌芽的中国文学更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中国当代作家从这时起开始大量吸收现代因素于是张贤亮在《心灵和肉体的变化——关于短篇小说的通讯》中说到“我试用了一种不同于我过去使用过的技巧——中国式的意识流加中国式的拼贴画也就是意识流要流成情节,拼贴画的画面之间又要有故事联系这样就成了目前读者见到的东西 ① 宗璞在《给克强、振刚同志的信》中说:“(我)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手法写作,一种是现实主义,……一种姑且名为超现实主义的,即透过现实的外壳去写本质,虽然荒唐不成比例,却求一神似 ② 张辛欣在《文汇》1983年第 9期上发表的《疯狂的君子兰》,人变成了君子兰这一情节带上了《犀牛》、《变形记》等作品的影子而她的另一部作品《在同一地平线上》已内蕴了存在主义的因子这些都为以余华、刘索拉、徐星等为代表的先锋作家的崛起打下了伏笔和奠基因此,余华等人创作的大量具有现代因素的先锋作品是自然而然的,也可以说,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当然,除此之外,时代也是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我们知道,文革过后人们的生活由单一的政治化向着世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个性化审美意识的不断自觉,也使文学审美的一体化结构发生了分化在时代的要求下,文学反诸自身,认识到只有向着多样化审美需要的层次上发展,才能实现文学自身的价值当文学开始尊重自身的审美属性的时候,发现原有的机械反映论已经很难表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现代人复杂纷纭的精神领域,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无力展示那一颗颗迷惘、焦灼、畸形的灵魂 ③ 从另一方面来说, “期间,荒诞的社会现实,极左观念和残存的封建主义痼疾像梦魇一样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恶梦醒来的早晨,那种阴暗的压抑仍潜存在人们的心底,痛苦、阴郁的情感体验仍伴随着人们当现代迷信的迷雾驱散之后,人们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否定、批判的精神,同时也伴随着沉重的失落感这些为接受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社会心理土壤 ④ 正是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余华等人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的表现手法、原有的创作观念、传统的审美范畴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见解,从而大规模的兴起一种以新的创作观念为指导,表现新形式、新内容的小说,即我们说的先锋小说。

      二、以余华为代表的早期“先锋小说”的特点一).重视心理真实余华认为:“(日常生活)经验只对实际的事物负责,越来越疏离精神的本质,由于长久以来对于科学地理真实,真实似乎只对早餐这类事物有意,而对深夜月光下某个人叙述的死人复活故事,真实在翌日清晨对它的回避总是毫不犹豫因此我们的文学只能在缺乏想像的茅屋里度日如年生活事实上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生活只有脱离我们的意志独立存在时,它的真实才切实可言,而人的意志一旦投入生活,诚然生活中某些事实可以让人明白些什么,但大多时候,我会受欺骗因此,真实存在的只能是某个个体的精神 ⑤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华强调的心理真实对文革时期“文学作品只能反应客观现实”的僵化的现实主义的反叛《现实一种》中就有很经典的心理、幻觉的描写,“那时候老太太听到‘咕咚’一声,这声音使她大吃一惊声音是从腹部钻出来的仿佛已经憋了很久总算散发出来,声音里充满了怨气她马上断定那是肠子在腐烂,而且这种腐烂似乎已经由来已久紧接着她接连听到了两声‘咕咚’,这次她听得更为清楚,她觉得这是冒出气泡来的声音由此看来,肠子已经彻底腐烂了她想象不出腐烂以后的颜色,但她却能揣摩出它们的形态是很稠的液体在里面蠕动时冒出气泡。

      ……她感到整个房间充满了腐烂的气息,仿佛连房屋也在腐烂了……她试着站起来,于是马上感到腹内的腐烂物往下沉去,她感到往大腿里沉了她觉得吃东西实在是一桩危险的事情,因为她的腹腔不是一个无底洞有朝一日将身体里的空隙填满了以后,那么她的身体就会胀破那时候,她会像一颗炸弹似的爆炸了,她的皮肉被炸到墙壁上以后像标语一样贴在上面,而她的已经断得差不多了的骨头,则像一堆乱柴堆在地上 ⑥ 在《一九八六年》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类的精彩描述,如疯子看到自己影子时的内心涌动,妻子的心理活动等二).强调文学本体性余华重视“想象”,认为文学中的生活有直接生活、间接生活之分;日常生活、可能生活之分;体验性生活、知识性生活之分;现实生活、想像生活之分,文学的魅力在于这些生活间的张力上甚至认为文学不源于生活,而是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表现力,是源于阅读,并认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它提供了许多生活经验和关于生活的想像文学不用接受真实性检验在《一九八六年》中,一段疯子的想像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即“他感到自己手中挥舞着一把砍刀,砍刀正把他四周的空气削成碎块他挥舞了一阵子后,就向那些人的鼻子削去,于是他看到一个个鼻子从刀刃里飞了出来,飞向空中。

      而那些没有鼻子的鼻孔仰起后喷射出一股股鲜血,在半空中飞舞的鼻子,纷纷被击落下来于是满街的鼻子乱哄哄地翻滚起来 ⑦ 应该说,这种对文学想像的强调在当时是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和积极意义的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时提倡文学的“救亡”、“启蒙”性质,1949 年到文革这段时间,更是将文学完全附庸于政治而“文学中想像的生活是种自足的、独立的、与现实生活平行的生活,有它自己的逻辑原则” 8,这实际上是运用对文本的热情抗争和消解意识形态性对抗文学的束缚和横加指责,是让文学真正独立起来,让文学成为文学,让文学拥有一套话语系统和独立体系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对叙述形式和语言的追求也正是这样的指向马原的“元虚构”(也叫“元叙事”)将文学虚构推向极致,极度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他把故事结构分解重构,造成阅读的陌生化,并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因素更重要的位置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代表的“叙事革命”试图告诉我们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形式即内容孙甘露的《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着力于将小说语言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他的小说语言实验非常接近于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语词不再指示任何实际的事物或意义,而成为一些自由的词语组合,它有时候似乎讲了一个有深意的故事,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是给予人类似冥想或梦幻的阅读感受。

      ⑨ 可以看出,余华等人将文学文本提高到一个空前的位置上来,从而将文学从“客观反映论”、“文以载道”、“文学功利论”等牢笼里解放出来,进一步确立了文学的自主独立性正是确立了这种独立性,因此也获得了文本操作的绝对自由在《世事如烟》中,人物用数字代替可以说,这一时期,余华笔下大多数人物成了抽象、支离破碎的符号、意念没有了对于“人”情感心理、文化、历史的禁忌,作者获得一种绝对的优越、轻松感余华说:“我并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的地位,比河流、阳光等要高,它们一样在作品中都只是道具而已 10也就是说,人物和小说中的其他因素,比如结构、语言等一样只不过是审美符号这样一来,作者像玩弄木偶的幕后拉线人一样,随意地调整各个人物,犹如用棋子一般灵活自如,可以说,把这种叙述自由和作家放到了最主体的位置三).暴力书写余华前期作品彰显着强烈的暴力因素,并赤裸裸地展示了血腥,这当然与“文革”记忆——那个充斥着暴力,并将暴力合法化的时代记忆有关,正是因为目睹了“文革”中惨不忍睹的社会现实,才使余华那一代人蒙上一种“人生来就有暴力欲望”“人性本恶”的心理阴影余华自己也说:“暴力源于人内心的渴望 11于是在《现实一种》中,还仅仅四岁的皮皮就乐于在他弟弟身上发泄暴力,以打弟弟脸蛋,听弟弟哭声为乐。

      最令人震惊的是小说里透露出来的人的嗜血本性,“皮皮趴在那里,望着这摊在阳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种鲜艳的果浆,他伸出舌头试探地舔了一下,于是一种崭新的滋味油然而生 12作家没有停留在他所认为的“人性恶”的挖掘上,而是在其作品中着重揭露了日常生活中令我们见怪不怪的暴力,这些暴力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取得合法化甚至合理化的存在依据《现实一种》中,医生们谈笑风生地肢解山岗,“肢解”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