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诗四首第四课时.doc
2页郁南县实验中学语文备课教案 年 月 日 星期授课教师主备教师班别课 题30.诗四首课 时第四课时课型讲读课教学目 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重点体会意境美、语言美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中之情课前准 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的资料教学方法讲读 探究课堂教学过程基 本 过 程个性化调整一、导入: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二、指导学生学习《登岳阳楼》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4.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课堂教学过程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5.齐背《登岳阳楼》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