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doc
3页寄欧阳舍人书一、作者曾巩简介二、写作背景: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三、关于墓志铭 我国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迁,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书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刻于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发现者有所稽考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谓墓志铭 墓志铭起始于魏晋后来刻于方形石上,合之以盖,北魏以来,方形墓志已成为定制不过这种下底上盖的墓志绝大多数是统治阶级士大夫专用,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用的 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生平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言不等 从发现的墓志铭来看,多系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书然后由名匠刻于石上这种墓志铭拓本流传下来,也成了后人练习书法临摹的范本四、文言知识: 1、通假字:则必铭而见之 (“见”通“现”)至于通材达识 (“材”通“才”)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畜”通“蓄”)2、古今异义: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凭自己,不依靠别人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古义:以及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于众人则能辨焉古义:一般人今义:大伙,大家而世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3、一词多义:一、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相同,一样,形容词)一欲褒扬其亲(专一,一心一意,形容词)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一[篇文章],数词)六王毕,四海一(同意,动词)进、且敢进其所以然(进言,动词)而先生进之(提携,推举,动词)是进亦忧,退亦忧(出仕,晋升,动词)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超过,超出,动词)见、则必铭而见之(通“现”,动词)而善人喜于见传(被,动词)事不目见而耳闻(看见,动词)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名词)得、生者得致其严(能够,动词)则人情之所不得(符合,动词)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得意,动词)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4、重点字词夫铭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作用、意义)茍其人之恶(如果、假如)生者得致其严(致,表达严,尊敬)则足为后法(效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作用、意义)有意奸而外淑(善良)有名侈于实(过分,超出)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美,好)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本来,固然)而先生显之(表彰)5、词类活用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生者得致其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宠荣) 6、文言句式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也”表判断)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判断句,“非”表判断)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安”作宾语)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则人情之所不得(宾语前置,宾语“人情”借助“之”前置)五、基本解读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
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第一段:(起承部分)第一段,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第二段 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其次是”传者盖少”第三段 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二三段为“转”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第1段: 记叙写信的缘起,以及铭志的警世作用第2段:近世铭志不能行世而传后之故第3段:强调“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第4、5段:盛赞欧阳修的贤能和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六、领悟重点: 1、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对此,我们应怎样理解? 后者强调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影响之深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 2、文章是怎样将对欧阳修的赞誉与庆幸自己祖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本文一方面赞誉欧阳修,宣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另一方面慨叹自家的荣幸,并推衍欧阳修的美德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七、主题: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八、 写作特色 1.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是最重视作文章法的,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自成一家本文从写信缘起——议论志铭——传世志铭的关键——盛赞欧阳——深谢欧阳,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2.“纡徐”和“简奥”是曾文的两大风格: 纡徐:作为感谢信,开头并不言谢,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由古及今,从虚到实,最后才道出赞美和深谢之意 “简奥”:言简而意深,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