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语用学解读.doc
14页隐喻的语用学解读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 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ocess. 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0. 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 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
[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 20 世纪初 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 50 年代 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semantic field, culture convergence, black box, hotmail, cold war, “系统过程”、“神经模式”、“网络”、“热线”、“网络空间”等 1. 隐喻是语用现象 隐喻首先是话语现象话语”就是 Saussure 说的 parole ,而“语言”是他说的 langue 只有了解了“语言”和“言语”的冲突才能了解语言的创造性。
隐喻的使用造成了意义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只能体现于具体的“言语”或话语中再者,隐喻依赖于多义性活喻”相当于“言语”,用熟了便成为多义的创造者,回归于“语言” 隐喻是以词为焦点( focus ),以语境为框架( frame )的语用现象 典型的隐喻是 A=B 这样的结构,那么我们简单地、武断地把 B 当作隐喻,其实它只是隐喻的焦点,那么 A = ( = 就是 is )就是隐喻的框架更常见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很多其他成分,像 A=cdefghiBjklmn ,那么除了 B 以外的所有的词都是该隐喻焦点的框架,虽然有的成分(如 A )比其他成分更重要如: (1)Perhaps Moore would not have been so categorical in his praise of Agnes Grey but for the blemish in Wildfell Hall… (Anne Bront ? , p14) blemish 本是“瑕疵”、“污点”,可以喻指人、物或品质上的“小缺点”这句话的其他词就是焦点 blemish 的框架 (2)To begin with, the stimulus of the new and luxurious surroundings acted like a tonic on his shattered morale. (Anne Bront ? , p10) tonic 是“补药”,作为比喻就是“激励物”的意思。
morale 是“士气”,作为隐喻就是“信心”的意思 shatter 是“使散开”,喻义是“砸碎”,后来产生“破坏”的喻义,这里有“使萎靡不振”的喻义连在一起就是三重隐喻: tonic on his shattered morale 这三个词单独都充当“焦点”而互为“框架”的一部分,连同其他“框架”部分构成焦点所需要的总“框架(语境)”若没有框架,焦点不能成为焦点单独说 tonic 就很难判定它是不是隐喻 第二点,隐喻只有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成为其隐喻语境小则指前后句和情景,大则指整个语篇和言语使用双方、他们的关系、背景、情景、共享的知识以及上下文可以说,一个词、短语,甚至句子都不能构成绝对意义的隐喻而我们以词、短语、或句子为单位来定位和讨论一个一个的隐喻实在是因为篇幅的限制和分析的方便(参见 3 )如: (3) Dust thou art. ( Henry W. Longfellow, A Psalm of Life ) 单看这句话 / 诗,不能明确理解诗人的意思,更不了解他的意图(是褒是贬还是讽刺?)再看它所在的语境(限于篇幅,我们提供它的小语境即一节诗): 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Dust thou art , to dust returnest,/ 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这是 9 节中的第 2 节。
诗人要说的其实是前两行:“人生是实在的,人生是热切的!人生的目标决不是坟墓至于第 3 行“你是尘土,应归于尘土”不是诗人的意思,它与下行联系起来就清楚了:“此话指的不是我们的精神 2. 阅读过程中的隐喻理解 2.1 隐喻的辨认 阅读过程中每每遇到隐喻,尤其是鲜活的隐喻,都能得到一种惊喜,这种惊喜构成了阅读主要快乐对隐喻的理解首先在于辨认而真正意义的辨认就是理解,至少是大部分的理解 隐喻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征兆或标记主要有话语领域信号、元语信号、强调信号、模糊信号、明喻信号、拟人信号、借代信号、引号信号、语域信号、话题特征信号、身份信号、语用语境线索、语法隐喻信号、根隐喻信号、具体化信号、容器信号、连贯信号等 2.1.1 话语领域信号 有些修饰词表明所修饰的词或者中心词的意义转移到了另外的领域,这些就是领域信号如:战争密云;“小鹰”号航空母舰;“大黄蜂”战斗机;关税壁垒;“小马”轿车;美用“空中炮舰”打击塔利班;“火神”双管炮;知识饭桶; intellectual stagnation (智力的停滞不前); tax haven (免税避风港); psychic eddy current (心理旋涡)等。
2.1.2 元语信号 对话语本身的意图进行暗示或说明的言语手段称为“元语(言)信号”( metalanguage ),如 I mean 、 that's to say 、 in other words 、 metaphorically 、so to speak 、 so to say 、 as it were 、 metaphorical 、 compare A to B 、 so-called 、“打个比方”、“可以比作”、“所谓的”等 2.1.3 强调信号 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叫“强势语”( intensifier )如“简直是”、“完全是”、“的确有点”、 literally 、 simply 、 actually 、indeed 、this 等例句: 2.1.4 模糊信号 有时为了使自己的话语不那么绝对于是采用缓冲的方式,即模糊限制语信号,如“ 有点”、“或多或少”、“俨然”、 in a way 、 more or less 、 a bit 、 practically 、 a touch 、 kind of 、 sort of 、 form of 、 type of 、 a kind of 等。
例句: 2.1.5 明喻信号 明喻一般被看成隐喻的扩张,而相反隐喻则被看成压缩的明喻虽然后半句的科学性还有待论证,但是对“明喻也是一种意义的隐喻”的说法一般不会遭到反对明喻的记号主要有:“ 像”、“如”、“如同”、“宛如”、“好像”、“简直就是”、“跟 …… 一模一样”、 as 、 like 、 seem as if 、 resemble 等 2.1.6 拟人信号 这种隐喻的特点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比作有生命的,尤其是比作人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对有生命的实体尤其是自己的了解(自)以为是十分充分的缘故看例子: (4) …the shy wind steals through the wood, rich with the pine and the poplar smell…the joyous earth reels like a dancer through April days. (Hamlin Garland, April Days ) “羞怯”( shy )的怎能是“风”( wind )?风也不能“溜走”( steal );“大地”( earth )也不能“高兴”( joyous ),更不能像“舞蹈家”( dancer )一样“舞动”( reel )。
前后有 4 个拟人 2.1.7 借代信号 借代是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如:说 sail 代替 boat/ship ,说 Beijing 代 China 也可以以一事物名称象征性地喻指他物以 gray hairs 代 the old ,以 the fair sex 代 women 传统修辞学称前者为“借代”( synecdoche ),称后者为“提喻”( metonymy ),又说有时难以区分二者我们把它们作为一种辞格处理再看例句: (5) The emerald, the rugby , and the topaz gleam upon its dress. (G. L. L. Buffon, The Humming-Bird ) 用具有色彩的宝石“绿宝石”( emerald )指翠绿色,用“红宝石”( rugby )指艳红色,用“黄玉”( topaz )指嫩黄色 2.1.8 引号信号 引号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用的隐喻标记,以免受话者误解如: (6) Anne Bront ? has been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a ‘literary Cinderella'. (Anne Bront ? , p18) 2.1.9 语域信号 Goatly (1997:312) 对不同语域的语言进行抽样分析,发现在不同的语域里隐喻出现的频率是不等的。
口头交际: 10% ;国内新闻报道: 4% ;科普读物: 18% ;杂志广告: 22% ;现代小说: 28% ;现代英语抒情诗歌: 56% 2.1.10 话题特征信号 Katz (1996) 的实验表明,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题越熟悉,说话者就越可能使用隐喻以便解释,而不熟悉则可能使用讽刺以便说明态度我们的意见正好相反如果对方熟悉某话题还大量使用隐喻,那只是求新求异而已科学家对宇宙和原子结构的描述大量使用隐喻,否则普通人不懂英美科学家把银河称作 Milky Way ,这是隐喻但是看到孩子在前院小道上写粉笔字或泼了牛奶,说 You've turned our path into a Milky Way. 的隐喻价值不如其讽刺价值 2.1.11 身份信号 Ka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