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docx
5页我国南方的土壤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 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一.红壤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 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2、 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 — 1500mm, 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 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3、 形成过程(1) 、脱硅富Fe、Al 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 Fe(OH)3、 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Al(OH)3 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 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Al的层次。
2) 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 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4、 剖面特征0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5 — 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 Fe结核存在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 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C层:母质层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5、 理化性状(1) 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2) 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 0—2. 2(3) 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 土,细土的CEC/粘粒〈0.24(4) 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03不小于2%6、 土壤改良利用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 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
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 合起来二、砖红壤1、 分布 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 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2、 形成过程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 特别快3、 剖面特征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0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 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 B层为砖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 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4、理化性状(1) 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2) 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1.75(3) 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4) 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三、赤红壤 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砖红壤的过渡地区二、 黄壤1、 分布 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 为主。
2、 成土条件 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 毫米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 布在红壤之上3、 形成过程 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 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4、 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0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黄灰色,腐殖质层 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 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 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5、 理化性状(1) 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2) 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3) 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三、 黄棕壤 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北方土壤一、棕壤1、 分布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 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
2、 形成条件气候:大小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在5 — 16C,年积温为3200—4500C,年降雨量为500 — 1200mm,无霜期160—230 天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 栎蒙古栎,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母岩: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3、 形成过程淋溶作用: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 粘化过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 层中有累积的趋势;棕化过程: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 也使剖面呈棕色4、 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0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量高;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5、 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为6—7,无碳酸钙反应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为主的2:1型粘土矿物 硅铝率在2.7—3之间,交换量可达30cmol/kg 土6、 改良利用棕壤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森林土壤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在我国北方的山地棕壤 适合发展林业,现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但有许多荒地未被充分利用。
绿化太行山作 为三北防护林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宜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椴树、栎类等另外,棕壤适合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桃、李等二、 褐土1、 分布 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2、 成土条件年均温在11 — 14C,年积温为3200—4500C,年降雨量为500—700mm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 母岩: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3、 形成过程(1) 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2) 粘化作用(3) 棕化作用4、 剖面特征0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块;%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 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淀积形成,核状结构,动物 活动频繁;Bc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a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5、 理化性状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为7—8;剖面具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 蛭石、蒙脱石较少;硅铝率〉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三、 暗棕壤1 分布 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 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
2、 成土条件 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 季冻结深度为1—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3、 形成过程: 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4、 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0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A1层为暗 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 显;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5、 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 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 土,盐基饱和度50%—70%四、 棕色针叶林土1、 分布 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2、 成土条件 年均温0到-5度,积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冻结深度 为2.5—3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3、 成土过程络合淋溶作用: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产生络合 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A2;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质在B层淀积,同 时也有粘粒在层淀积。
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0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层为棕黑色, 团粒结构,疏松;动物活动明显;A2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松;B层呈棕色,紧实; 富含铁或腐殖质;C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5、理化性状剖面呈酸性反应,pH在5左右,淀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铝石或腐殖 质;在a2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五、潮土 属非地带性土类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 饱和状态1、 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冲积平原、沟谷阶地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 下游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2、 形成特点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因此土壤 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 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三是耕熟化过程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3、 剖面形态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第三节土壤的分布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这是由前苏联B.B•道库恰耶夫指出的指在大陆广阔平 原的土壤上,在形成历史基本相同、成土母质相似的情况下,成土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的作 用明显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明显的土壤类型更替和气候带的更替同时出现。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平原地区的土壤随纬度或经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1、土壤纬度地带性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热带季雨林或雨林砖红壤南亚热带亚热带季雨林赤红攘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2、经度地带性——随经度由东向西更替,在温带的内陆地区,从东向西分布为草原,荒漠 草原,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四、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增加,温度降低, 植被也发生变化在河北雾灵山(500—2100米):土壤垂直带谱为 600米以下为褐土; 600米——900 米为山地淋溶褐土;900米——1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米——2000米为山地暗棕壤;2000 米——2050米为山地草甸土三。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