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钱氏考略3.doc
8页丹阳钱氏考略 卢 政钱姓,为中国历史上著姓,渊源久远,繁衍脉络相对他姓来说比较纯正,在宋代《百家姓》中列第二席,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排第 89 位,其发祥之地为下邳郡(江苏省邳县一带)姓氏源流及分布钱氏源出彭姓,相传颛顼帝有个曾孙吴回(祝融之弟),其子陆终的第三子被封于彭城(徐州 ),因此得彭姓,所以陆终的第三子又称彭铿彭铿是有名的长寿者,据传他经历了夏商两代,活了 800 多岁,曾配妻 49 个,生子 54 个,被尊为彭祖彭祖有后人曰孚,西周时,官钱府上士(掌管钱财的官名),遂以官命氏,称“ 钱” 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 ,彭孚在朝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钱氏自彭孚以官职得姓后,逐渐分布于今江苏、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后来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战国时有隐士钱丹,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时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东汉时有征东大将军钱让,封富春侯,定居江东,号称江东钱氏第一祖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钱姓将佐随往,福建有了钱氏唐代有吴兴诗人钱起,名列“大历十才子”,其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 907 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建吴越国。
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族居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钱氏最显赫时期是钱谬称王时期吴越国建立后,钱谬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很有成效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对江南经济的复苏起到很大的作用吴越国传了三代五主,至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携土归宋结束,历时 71 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由于两浙之地百余年间无大战争,“民间竟不识兵革”,钱氏亦备受中原各朝的恩遇末代国君为钱俶,归宋后也被封为邓王自钱让封富春侯迁居江东后,钱氏在江浙一带繁衍生息,瓜瓞绵延,名人辈出尤其是钱镠称吴越国王后,钱氏中的三公侯爵,达贵闻人更是不胜枚举,先后有“十王奕世,六公接武,八侯绵泽,太师十徙”的盛事正所谓“唐宋名家,江南钱氏”宋太宗曾为钱氏题词:“彭城帝胄,国戚人家”宋徽宗题词:“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宋理宗题词:“三代勋名,七朝忠孝”明太祖题词:“金书玉册名家”苏东坡曾为钱氏作表忠观碑铭钱氏先贤曾以“射潮靖海,庐墓旌闾”誉驰天下,是谓钱塘大堤屡为潮水所毁,吴越王命强弩数万射而镇之,潮退堤成;宋代钱尧卿童年丧父,终日守墓,后举为孝廉,传为佳话。
钱氏堂号主要是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在晚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因战功累累,升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又发兵剿平,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时,进封为吴越王钱氏郡望主要有三个:下邳郡,彭城郡,吴兴郡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及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相当今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丹阳钱氏由来丹阳钱氏从何而来?谱牒资料显示,丹阳钱氏是由镇江迁来究其源流,大都为武肃王钱鏐后裔横塘大钱甲是丹阳钱氏最集中居住地,这里以前叫青阳里,又叫青阳铺,是由运河渡口发展而成的村落,后来形成了青阳铺、大钱甲、小钱甲三个自然村1958 年大运河整治加宽,青阳铺向西移,小钱甲则并入大钱甲的东分与中分大钱甲有东分、中分、西分三个祠堂东分与中分合造《青阳钱氏家乘》,西分则独修《钱氏宗谱》然而在大钱甲现存的两套完整家谱中,所述源流相同,而后传与迁徙内容不尽相同,分岐颇大,现分述如下。
东分与中分合谱,名《青阳钱氏家乘》 ,堂号为“述古堂”,尊武肃王钱鏐之父钱宽为第一世,钱鏐为第二世谱中是这样记载世系的:武肃王传七世至会稽王之三子钱愐,封咸宁郡王,侨居润州,镇江始有钱氏轮辈份,这个钱愐是钱宽的第八世愐生端瑀,端瑀生筠,筠生继祖,继祖生检点公伯乙,伯乙卒葬镇江祠堂湾,为润之嫡祖伯乙生闻,闻生茂洪,茂洪生子三,长曰臻,次曰尧卿,三曰理卿臻迁于燕京,成为燕京祖尧卿仍居润州,为润州嫡祖理卿生子毂,行贞四,迁居云阳,为云阳普宁寺钱氏始祖毂生子通一,通一生子享二、亨四亨四迁居丹阳城之草堰,生四子,曰:谦、懋、恭、让这四个兄弟中,谦、恭兄俩与懋、让兄俩志趣不同,厌恶城市的喧嚣,遂迁到城外运河边的青阳定居,并改名为仁、义又因卜谶而改本宗行,更行为长一、长二这两人成了青阳“述古堂”钱氏始祖也就是后来的东分与中分之祖均是钱愐之裔也上面的内容可简单表述为:钱氏到镇江的迁始祖是钱愐,为太师公钱宽之八世云阳始迁祖为钱毂,为十六世青阳“述古堂”钱氏始祖是兄弟两个,一个是钱谦,一个是钱恭,均为十九世令人费解的是,东分中分的《青阳钱氏家乘》对钱尧卿迁居丹阳青阳之事只字未提大钱甲西分“宝纶堂”钱氏也有家谱,名为《钱氏宗谱》,前面世系与东分差不多,尊武肃王钱鏐之父钱宽为第一世,钱鏐为第二世。
但在云阳始迁祖上有出入了,这套谱中有《始迁青阳祖尧卿公传》一文,内中是这样记载的:“公字熙载,绍兴间诏举孝廉,郡守以名上,末几而卒始居镇江,迨后尝置腴田数顷于阳邑之青阳里(横塘镇境内),遂偕其子贞二卜居于此以世其家今子姓绳绳,家声丕振,建家庙以奉蒸,尝尊公为百世不忘之祖也可见,在西分钱氏谱中,钱尧卿才是云阳青阳里钱氏始祖这套谱中从钱宽而下具体世系如下:太师公钱宽生武肃王钱鏐,再传七世至钱愐,封咸宁郡王,侨居润州钱愐是钱宽的第八世孙愐生端瑀,端瑀生筠,筠生继祖,继祖生伯乙,伯乙生闻,闻生茂洪,茂洪生尧卿,尧卿从镇江迁云阳之东乡,卜居青阳,为青阳祖由此可见,西分“宝纶堂”钱氏之始迁祖是钱尧卿,是钱宽的十五世,他是直接从镇江迁至青阳里的而东分“述古堂”钱氏是钱尧卿的弟弟钱理卿的后人,先迁云阳普宁寺再迁草堰,直到第十九世谦、恭才从草堰迁青阳,与钱尧卿这支族人合村而住由两谱对照分析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镇江钱氏最早迁丹阳的是钱尧卿,而不是尧卿的侄子钱毂钱尧卿为钱宽之十五世,直接迁居云阳青阳里,虽被尊为西分始迁祖,实是真正的云阳始迁祖西分钱氏比东分钱氏来到青阳要早,还有一条资料可证东分谱《青阳钱氏家乘》载:“十六世毂为云阳始迁祖也。
青阳始祖系毂之次孙享四公之二子,曰谦、曰恭,二公行实肇造,兹土旧籍备载,历历可考殆古之逸民流也幼读经史,长于翰墨,与同气殊志,好清闲,恶城嚣,先祖居城南之草堰,见携者、负者、车者、骑者,往来熙攘,不禁喟然叹曰:‘此所名利徒也,吾何以居’时永乐壬寅(1422),谦公爰商诸恭,恭曰:‘我欲离市尘久矣,伯也卜宅,曷偕往焉’于是携家赀出东门,率河之浒津来青阳这段话讲出了谦、恭兄弟俩在永乐二十年从城市迁往青阳里的原因,从“伯也卜宅,曷偕往焉”可知,他们的堂房伯伯一族早已住在青阳了两人是要携家小与他们同住到一起不管是西分祖钱尧卿,还是东、中分祖钱谦与钱恭,都选中了青阳里为栖身之地,那他们为啥要迁到青阳里呢,这个地方有啥吸引人的呢?东分谱牒载出了原因:谦与恭来到青阳里,见“其地有秀气,二水环其东西,三山迴列前后乃叩诸仙谶,曰:‘长发其祥,十万以昌,八百文章,声振东阳’,同筑室焉!种桑麻,耕陇亩,世事浮云原来是这里风水好,吸引了钱氏来安家卜居青阳里“二水环其东西”,其中的二水是指东边的古运河,西边的珥渎河而“三山迴列前后”中的三山不知其所指,因为附近没有山抑或三山是指北边的经山,嘉山,南边的茅山自钱尧卿迁居青阳里,丹阳有了钱氏,加之后来的钱谦与钱恭又来青阳合族卜居,逐渐形成了大钱甲钱氏族群,成为云阳望族。
传至轩,昂、魁辈时,因宅分东、中、西,故祠堂也分成东、中、西三分堂,谦与恭各被尊为东分钱姓始祖和中分钱姓始祖钱尧卿被尊为西分钱姓始迁祖论辈份,钱尧卿为钱宽之 15 世钱谦与钱恭为 19 世,前后相距 5 代,即使西分的尧卿与东、中分的毂也相差 1 代而村中持谱老人钱荣生是 35 世,1999 年时他已82 岁钱氏迁丹阳后,勤耕力读,族邻敦睦,保持着良好的风尚青阳钱氏也有数支外迁,定居他乡如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出生的钱尚书(二十四世)迁居行宫旧县,形成了旧县钱氏族群;万历三年出生的钱大绶(二十六世)与弟弟钱大纬迁居陵口基庄,开出基庄钱氏支流另外还有一支迁往吕城牌楼现丹阳带“钱”字的村名有九个,不带“钱”字而实为钱氏族居的村落也有数个钱氏主要分布在横塘、荆林、云阳、司徒、皇塘、蒋墅、吕城、访仙、新桥、陵口、行宫等镇尤以横塘大钱甲村族居为多,现有钱氏约 350 余户,人口 1360 余人至 2000 年 5 月 8 日,全市钱氏在籍宗人达 8166 人丹阳钱氏宗谱与祠堂丹阳大钱甲现存有两套完整的家谱,一套是《青阳钱氏家乘》,另一套是《钱氏宗谱》《青阳钱氏家乘》八卷八册,民国时吴兴仁纂梓,线装木刻活字本,系青阳“述古堂”钱氏东分、中分祠堂第十次修编谱。
封面印“青阳钱氏家乘”大字,而扉页又印“钱氏宗谱”大字,而内页竖边均印“钱氏族谱”字样修于民国壬戍年(1922),正谱共印十六套,按“品、节、祥、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排列字号,由各房收领,草谱两套存祠堂公匣,村中现存的这套为“通”字号,由钱永生老人收藏该谱卷一,卷二史料价值极高,收录大量的历史文献,弥作珍贵如《唐昭宗赐武肃王金书铁板券文》《唐哀宗选王子钱元璟为附马诏》《宋太宗敕封忠懿王誓书》《宋仁宗赠襄王敕》等都是正史中难觅的史料;而庙碑,祠庙,古迹的记载,则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线索;苏东坡的表文,宋濂的诗,张玉书的序以及宋太宗、明太祖等皇帝的题词,则大大提高了谱的品位东分中分钱氏《青阳钱氏家乘》中,以钱宽之八世钱愐为润州始迁祖,十六世钱毂为云阳普宁寺始迁祖,第十九世钱谦与钱恭各为青阳东分始祖和中分始祖大钱甲现存另一套家谱为《钱氏宗谱》,十卷,线装十册,木刻活字本,系青阳西分“宝纶堂”钱氏第六次修编谱封面印“钱氏宗谱”大字修于民国戊辰年(1928),正谱共印十七套,按“公、隆、兴、发、育、厥、后、克、昌、缠、绵、绳、继、永远、流、长”排列字号,由各房收领,其中“公”字号由公祠收领,“长”字号由外迁吕城的牌楼分收领。
村中现存的这套是“厥”字号,当时由“效宗公”领收,现由族人钱金鹤(37 世,2013 年 70 岁)收藏令人费解的是,当初西分祠堂堂匾上写“宝纶堂”三字,而在《钱氏宗谱》首页左下角小字却署着“述古堂修辑”字样是当初造谱师搞错了堂号,还是这套谱是由东分“述古堂”族人帮助修的呢?这真有点蹊跷,只能有待于新的资料发现来解惑了西分谱也是以太师公钱宽为一世,而以十五世钱尧卿为青阳始迁祖由于东分中分的云阳始迁祖钱毂是十六世,故钱尧卿才是真正的云阳始迁祖除丹阳大钱甲外,在浙江萧山也有钱氏持有一套《云阳澜注洲钱氏宗谱》,民国时钱永珍等纂修,民国八年(1919 年)忠顺堂木活字本,六卷六册以吴越王钱镠为始祖卷一为图、谱序、诰命、敕命卷二为像赞、世系图卷三至卷六为世系表资料显示,丹阳钱氏谱牒普遍存在上面源流相同,而下面派分说法不一的现象,就是同村的钱氏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雍正年间二十七世钱应寿作东分谱序时,作了这样的解释,他写道:“查谱帙,前之来历相同,后之分派者,不但润谱不与阳之普宁、草堰合,普宁、草堰不与吾青阳合,青阳钱氏住一村,传至轩、昂、魁,因宅分东中西,名为东、中、西三分,而吾之东中轩、昂二支合造谱牒,魁之一支不与焉。
其故何?盖缘地隔者,岁时伏腊不相往来也,近者又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