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

229页
  • 卖家[上传人]:san****019
  • 文档编号:83312840
  • 上传时间:2019-02-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31MB
  • / 2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八章 城市规划设计,第八章 城市规划设计,第一节 城市规模 第二节 城市规划 第三节 城市统筹与生态城市 第四节 城市设计,第一节 城市规模,一、城市规模与容量 (一)城市规模 指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1、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聚集数量的多少,是城市规模大小的首要标志 2、城市用地规模:城市建设使用的土地面积,是城市存在的空间范围,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3、城市规模确定的标准 (1)以城市经济总量为标准:将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 (2)以城市职能为标准:将城市经济系统中基础职能最大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 (3)以城市规模等级为标准:不同等级的城市构成不同的城市体系二)合理规模与容量,城市人口容量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 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与城市人口容量密切联系二、城市等级分形,(一)分形理论的引入 分形理论是当今世界十分风靡和活跃的新理论、新学科分形的概念是美籍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首先提出的1967年他在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著名论文。

      海岸线作为曲线,其特征是极不规则、极不光滑的,呈现极其蜿蜒复杂的变化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 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指城市与等级规模分布序列中的自相似性,即分布序列中局部与整体间的自相似性 分形理论为城市体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形研究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城市体系的信息,对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城市体系的特点和城市体系的发展演化态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为正确制定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支撑点由于城市人口具有分形化的趋向,(二)模型简介:“位序——规模”分布理论与模型,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奥尔巴克的发现 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 PiRi=K (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2)捷夫模式 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p1/R Pr: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城市的人口; R: 人口为 Pr城市的位序;,(3)常用模式:罗特卡1925年模式的一般化 Pi=p1/Riq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城市的人口;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捷夫模式q=1) 转换为 lg Pi=lg P1—qlgRi,位序——规模法则中的指数q可以指示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特征,有人将q称作Zipf维数。

      结论 (1)当q=1时,首位城市与最小城市人口之比恰为区域的城市总数; (2)当q1时,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城市人口分布分散,首位城市垄断性强; (3)当q1时,城市规模分布集中,城市体系人口分布均衡,中间位序的城市发育较多 (4)当q→0时,所有城市一样大,当q→∞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LOGO,1790-1950年美国城市位序-规模演变,巴尔的摩,规模一直保持在前 10位,19世纪前半叶地位尤其显赫; 南方港城萨凡纳规模在稳步增长,而相对位次在缓慢下降 纽约州的哈得孙,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位序迅速下降; 洛杉矶从 19 世纪后期,横贯美国的南太平洋铁路通车后,它神话般地迅速崛起,已经进入最大城市的行列之中三)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由六个等级的城市组成,依次是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和复合城市, 小城市在最底层,是城市体系的基础;大城市是国家的骨干城市;超大城市数量虽少,但所起的作用特别巨大三、城市最佳规模,(一)最优城市人口规模争论 关于城市人口规模一直争论不休,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国家的城市最佳规模进行了论证 最小成本理论是最早有关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最优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是人均成本的函数,其中,成本主要包括城市服务设施的投资成本与城市运用成本等,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人均成本之间呈现“U”型关系。

      二)最优城市规模问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等级规模、不同的类型,城市化表现出各种样式,都与具体的国情和区域情况紧密结合,正是由于规模与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才构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城市体系,因而,城市的最优规模也是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而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城市存在不同的最优规模三)适度城市规模理论,在城市规模发展过程中需要考察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变化,以及这两者同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从城市规模的动态角度确定它的合理规模MC,A,B,C,D,F,E,G,X,Y,MU,C,U,图:城市规模收益与成本,1、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成本、收益,城市规模,成本曲线,收益曲线,边际成本曲线,边际收益曲线,(1)A点成本收益相等,城市的最小规模; (2)B点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最低成本规模; (3)C点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人均最大收益规模; (4)D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的社会最大收益规模; (5)E点收益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最大收益规模; (6)F点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城市人均成本控制规模; (7)G点总成本和总收益相等,城市最大规模结论: 第一,从城市自身的角度来看,规模B的成本最低,规模E的受益最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规模D对社会的贡献最大,最优城市规模;从城市内部居民的角度来看,规模C所获收益最大;从城市之外的居民角度考虑,规模F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规模从A到G是一个很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的城市规模都是合理的 第二,城市的最小规模和最大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城市两级规模的数值彼此是不同的 第三,城市规模的适度领域很宽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规模系列可以有多个等级组成2、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1)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 (2)经济发展水平 (3)产业结构 (4)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5)资源状况 (6)环境承受力,四、确定城市规模的方针,(一)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2、从50年代后期,到1976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方针; 3、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4、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5、1990年,城市发展方针纳入城市规划法,明确:“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6、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十五”计划还特别强调,要“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

      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 3、大城市重点论; 4、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派); 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中间派)三)对规模政策的看法,既不支持小城镇论,也不笼统地支持大城市论,不主张用规模政策作为指导全局的城市发展方针,因为规模政策有很明显的片面性:,(1)人口规模尽管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能概括城市本质特征的全部 城市规模被城市职能所决定,是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职能的等级越高,城市的规模就越大,反之则小 城市人口除了正常的自然增长以外,如果城市为外地服务的职能在扩大,城市的规模就不可阻挡地要扩大,反之城市规模趋于停滞企图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调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没有抓住根本,难有理想效果2)城市的职能又主要取决于城市发展的各种内外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腹地广大,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处在有利地位,就必然要发展硬性控制这类城市(常常是大中城市)的规模,结果将导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坚持在条件不好的区位发展城市,也必然造成损失3)不管有多少学者热衷于探讨城市的最佳规模,至今仍然没有找到这样的最佳规模 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它们各自制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选择某一级别的城市“发展”或“控制发展”是与城市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相违背的4)从经济效益上讲,随着城市规模级的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有逐级提高的总趋势 因此,现阶段笼统地提“控制大城市规模”不妥 大中城市对土地的高度集约利用和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对人多地少的中国也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经济意义 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并将它总结为“越大越好”的说法也是危险的分析表明,影响中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对城市工业的投资水平和城市工业结构,并非城市规模5)中国地域广阔,城镇的规模等级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 按省区分类,大体有6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处在演变过程的一定阶段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任何一种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都不可能广泛适用全国各省区但这并不否认在较小地域的发展战略中,可以有城市规模的政策选择6)规模政策在实践中难以执行城市规划在执行这一方针时面对一双矛盾: 一方面对不同规模城市的所谓“控制”、“合理发展”、“积极发展”缺乏准确的含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也缺乏逻辑,因为一切“控制”或“发展”都应以“合理”为标准; 另一方面,方针中的大、中、小城市却有100万、50 万和20 万人口的明确界线划分,具有了某种指令性作用在这种难以处理的矛盾中,城市规划和规划审批一度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实际上就是全面控制1979年批复的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规定远期规划人口50万人以内,1985年末已达到57万人;同年批准的兰州市规划,规定远期人口在90万人以内,1985年已达127万人;1983年批准的南京市规划, 规划近期人口140万人, 远期人口150万人以内, 实际到1985年已经达到192万人;1984 年批准的郑州市总体规划,规定近期人口85 万人,远期人口100万人,1985 年实际已达到100.31 万人 这种违背城市人口发展规律,人为地硬性控制城市规模的做法,削弱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人们对城市规模的认识和预测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实际,间接导致了城市建设投资的缺口和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加重了“城市病”,而不是缓解了“城市病”城市问题愈尖锐,就越想控制城市人口,形成恶性循环第二节 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仲马篇》)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伍子胥),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 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突出特点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设计布局外城,宫城居中,皇城,中轴,约28米宽,,,左祖,右社,,,,皇城,宫城,紫禁城,大内,,,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城南门,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