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上惊秋》苏颋唐诗鉴赏.docx
4页《汾上惊秋》苏颁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汾上惊秋》是唐代诗人苏颁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汾水上惊觉 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的感慨,也反映了汾上地区深厚的历史文 化内涵全诗虽仅二十字,但字字勾连古今,意境含蓄,气象幽远, 颇有历史沧桑之感原文】汾上惊秋⑴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⑵心绪逢摇落⑶,秋声不可闻注释】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 大支流⑵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⑶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树叶凋零白话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 去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 风创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唐开元H^一年(723年)或十二年(724年)的秋 天相传汉武帝在其地获黄帝所铸宝鼎,因祀后土,并渡汾水饮宴赋 诗,作《秋风辞》开元十年( 722年),唐玄宗听张说之言,谓汾阳 有汉后土祠,其礼久废,应修复祭祀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 唐玄宗到潞州、晋州,诗人为礼部侍郎随行,并有诗二月在汾阴祀 后土,诗人从行并写了《祭汾阴乐章》是年冬,出为益州大都督长 史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苏颁一 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 的。
赏析】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 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 人的复杂心情此诗前二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 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并引发联想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 两 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 不予点破,运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 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这不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就字面意 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 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 出京放任 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 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 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 在关切国家的隐忧 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诗的后二句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 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
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 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 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 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 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 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 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 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 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作者介绍】苏颁(670;727 )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武则天 朝进士,袭封许国公开元间居相位时,与宋璟合作,共理政事,朝 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当时和张说(封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原有集,已佚,现存《苏廷硕集》,系后人所辑更多古诗词赏析内 容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