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视角下上海市国际包容性提升策略研究.docx
12页城市规划视角下上海市国际包容性提升策略研究 1 研究背景国际劳动力要素的涌入,带来了更多的智力、劳力支持,这成为城市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全球主要城市的国际居民占总人口比重近1/5,尤其像悉尼、伦敦和纽约,移民人数超过居民总人口的1/3(?aglar,2014)那些亚洲和非洲飞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在未来将会吸收全球绝大多数城市新增居民(联合国经社部,2014)例如,在首尔居住的外国居民数量是10年前的两倍;在东京,2000年以来,外国人来东京的数量增加了46%,目前总人数接近42万人[1]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这座拥有多元文化生活和包容文化环境的城市,将在不久的将来崛起成为辐射全球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居民多样性被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多元和吸引力的重要标志,异地人能否很好地融入本地环境,轻松寻找到文化共鸣是对多元文化和包容文化环境最好的体现同时,异地人中的国际居民流入是上海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提升上海市国际包容性的策略,合理有效地推动国际人口的导入,具有重要意义2 研究对象上海的国际居民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是国际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人士,其中包括了跨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华投资商人等,这类人群办公主要集中在上海的高级商务区,居住多分布于中心城区,沿着地铁二号线附近成条带状分布[2];第二类是国际留学生,以在沪各大院校学习的短期交换和长期深造的留学生为主,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校周边;第三类是低技能劳工,其中以外语学习机构和服务业为主,没有具体集中地点。
国际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国人有很大不同,城市空间的需求、生活意见的发表方式也有所区别,因此在空间规划塑造、城市参与的渠道建设上也应有重点考虑3 现状概况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全中国最吸引国际人士的城市国际居民作为上海移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海的城市精神塑造和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了巨大影响2010年第六次居民普查首次对国际居民进行调查,其中上海国际居民数为143 496人,上海占全国国际居民的比例为24.16%依照六普数据和2013—2015年上海统计年鉴,通过分析研究,在沪的国际人士从数量和构成上具有下述特点3.1 国际居民总量和占比缓慢增长, 但较其他全球城市仍有差距至2014年,在沪国际居民增至171 874人,其中获居留许可的人数占98.72%国际居民数量连年增长(2013—2014年出现小幅波动)(图1),但总体数量上较其他主要城市仍有很大差距(图2)究其原因主要是亚洲的移民文化较弱,但亚洲其他主要全球城市的国际居民占比仍远高于上海,可见上海的国际开放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3.2 空间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特点从空间分布上看,国际居民占常住居民比例高的地区多分布于中心城区,沿着地铁二号线附近成条带状分布,地铁二号线附近国际居民数量占常住居民的比例都比较高,有的街道、镇高达15%左右。
在闵行、松江和杨浦区的一些街道、镇,国际居民比例也比较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高等教育集中,居住了大量的留学生(图3)上海市国际居民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模式,从不同国家国际居民空间分布模式来看,浦东以英美为主,浦西以日韩为主,美国人的空间集聚性要大于其他国家,法国人的空间集聚度不高[2]3.3 人员层次较高, 以发达国家为主来沪工作的国际人士近年来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以工作为目的的是主要群体,其次是陪同亲属及高等学习(图4)来沪就业的外国人中,高级管理人员占25.4%;高级技术人员占6.1%;在外企常驻代表机构任首席代表的占3.1%①接近一半的外国就业者从事服务业,涉及租赁和商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2]国际居民由日韩、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这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密不可分虽然受中日关系紧张影响,在沪日籍人士自2012年后有所下降,但仍为国际居民中的主要构成(图5);依赖于中国外贸的不断增长,海外合作的逐渐深入,欧美国家国际居民的数量保持连年增长势头(图6)但其中主要以轮岗的外派工作人员为主,长久定居的人数偏少4 现状问题上海作为中国外籍人口最多的城市,其魅力不遑多让。
上海的城市便利程度、丰富活动和人文氛围都显示上海对国际人士的极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东道主的上海也积极为国际居民“量身”提升环境、配备设施,诸如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等措施显示出上海不断展开的怀抱但国际人口流入缓慢,总量持续偏低,并且不断涌现的国际居民的一些负面社论也迫使我们对城市建设进行一些反思国际居民在沪常年旅居,但是社会融合和市民意识却一直缺位,促进其生产、创新和消费的能力仍未充分释放通过对现状发展的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寄托情怀的城市空间、社会管理的沟通渠道不尽完善和难以实现自我认知这几类主要原因4.1 场所缺失, 异域文化空间内涵不足上海拥有多个国际社区,例如古北、碧云、花木等,这些社区都是依照海外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也成功地聚集了大量国际人士在此居住,周边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一应俱全在文化生活方面,欧美人士崇尚酒吧文化、户外生活和自由主义;日韩人士喜欢群居,尊崇民族美食文化由此,自发形成了一[来自wwW.lW5u.coM]些族裔集聚地,例如新天地和虹泉路等(图7,图8)这些街区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历史街区,可见国际人士也需要在城市中找寻具有记忆共鸣的空间,在异地寄托思乡情怀。
虽然政府也曾主导为国际人士设计诸如老外街等酒吧文化一条街,但是反响一般在其他全球城市中都有唐人街、小东京和小意大利区等这种具有浓烈异域风情的海外移民自建的社区、街道,都成为了当地城市的地标这些不仅是远离家乡的情怀寄托,同时也是城市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一方面能提高国际居民对本地社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国际居民内部保留较为完整的母国文化,成为提升城市包容性和城市魅力的有效途径4.2 平台缺位, 沟通交流存在障碍, 导致社会融合度较低城市的包容性体现最为鲜明的应该是社会融合度和对市民身份的自我认知即国际人士在与本地居民的社会交往与互动过程中,迁移者逐步改变自己的身份特征,在与原住民的双向交往过程中形成相互认可与接纳的状态,能够彼此接受和尊重,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找到共同归属感,最终消除身份差异上海的国际人士在社会融合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外籍管理人员与本地社会联系的内在需求较低2)由于语言障碍,外籍人士对本地媒体利用程度较低,他们一般利用卫星天线设施直接收看国外电视台的节目,同时依赖网络获得信息3)来华外籍人的母国往往具有高位文化势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处于主流地位[3]。
2014年下半年,上海师范大学关于外籍人士的调查中也显示,4成国际居民与本地人“不太交流”,7成受访者认为“很难和对方交流”或“根本无法交流”上海在多元文化交流这一方面仍有很多空白,城市便民服务公众号每日推送缺乏多语种信息,对于活动发布也是在中文主流媒体进行推广,针对国际人士的英文媒体多依赖全球连锁的timeout系列和立足北京的全国性城市周刊“城市漫步”系列(图9)等上海应加强本地的国际声音,引导国际人士系统地认识和融入这个城市4.3 缺乏公众参与途径, 国际呼声缺乏回应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探索各种公众参与的途径,但对于国际人士却缺乏参与机制的引入国际居民对当地发展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地方部门之间建立的关系,以及他们应对当地制度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在沪国际居民活动依赖自治和个人的直接关系,与当地政府、相关机构很少有互动上海的永康路酒吧街面临改造(图10,图11),国际人士通过城市漫步英文公众号(Thats Shanghai)纷纷发表自己对于改造的不满②认为改造手段过于激进和片面,是对特色公众休闲空间的一种毁灭性行为除此之外,诸如南京西路韩国城改造、彭浦夜市取缔等行为,国际人士都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但是他们无法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
国际居民作为城市市民的一部分,也和国人一样会对城市空间充满感情,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有所想法同时,由于国际居民对本地资产利益具有较低的敏感度,在城市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加中肯的建议本土热衷于总结海外成功案例,对空间塑造进行相关借鉴但是,现在这些亲历者具有最真实、最详尽的经验,却不能有效转换利用城市本应是最佳的交汇点,因为这里汇集了各类地方角色的声音、需求和专业能力,但渠道的缺乏使得交汇受阻5 上海国际包容性提升策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民成为促进发展的主力军,一座城市对国际居民的开放程度会转化成与外部世界加强合作紧密程度的能力,一座城市吸引国际居民并使他们贡献于本地未来发展的能力,是衡量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照国际居民的多元文化背景,能够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多方面提升移居城市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提升城市参与全球商业活动时的谈判地位吸引并留住城市必需的高技能人才、创新者、投资者和学生,可以让城市获得促进国际居民融入的红利国际居民有助于城市管理转型发展,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规划格局和城市建设方向众多全球城市在国际居民管理和沟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成为全球公认的包容性城市。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征,分析其成功要素,对上海提升国际包容性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5.1 丰富异域文化空间服务内容承载异域文化最重要的是空间,空间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更多应该强调内涵塑造,尤其是服务内容的提供美国纽约作为全世界国际居民最多元、占比最多的城市之一,对于城市多元文化的营造和国际居民的管理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纽约围绕桑树街(Mulberry street)的小意大利区(Little Italy)(图12),不仅可以找到地道的意大利美食,还可以在每年9月参加意大利传统节日圣真纳罗节;曼哈顿南端的唐人街时至今日已经扩大成为45条街道、面积超过4 km2的区域,这里特有的中式建筑和文化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已成为纽约著名景点之一这里的国际社区不只是风貌上具有异域特征,更多是已经将异域生活、文化融入街区功能里,形成地道的国际街区上海也有许多具有异域风貌的历史街区,在此处及周边可以考虑结合国际居民的生活、文化习惯进行功能补充;社区管理者结合国际居民的重要节日,对街区进行装饰、组织活动等,使得这些街区成为不仅拥有异域外表,同时聚集了异域文化、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间,从而形成综合的国际服务街区,从观赏功能上升成为内涵空间。
例如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国际居民聚集区域可以考虑采用合作形式,邀请国际居民共同对街区风貌和开敞空间进行提升塑造等;古北黄金城道等公共开敞空间,可以结合日韩重要民俗节庆,进行相关活动组织和风貌装饰等5.2 开拓国际居民融入城市途径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国际居民将会成为市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上而下的宣传渠道、国际居民反馈渠道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共享能够使得国际居民有效融入本土社会1)建设多元文化媒体促进社会融合纽约的报业市场,有许多移民创办的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报刊杂志,其中主要有纽约周报、自由问询报、纽约先驱晨报、纽约世界报、犹太日递报和纽约时报等,后两家是纽约历史上最出名的报纸这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发展,使纽约长期成为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科学技术集合中心,也对于推动纽约城市社会各民族之间融合有着直接的影响上海面对本土居民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运营已逐渐成熟,可以考虑提供相应的英文及多语种版本,结合国际居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和兴趣爱好等进行相关信息发布和活动邀请,以为国际居民更加融入本土社会提供有效途径2)建议社会机构提供多种语言服务纽约接近一半的外国出生居民英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