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内涵、意义与启示.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42725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1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内涵、意义与启示    摘 要: “自卑与补偿”理论是个性心理学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自卑情结”和“补偿”两个相关概念探讨的基础上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结合现今大学教育中关于这一理论的关注和研究现状,得出“自卑与补偿”理论的移植要注意条件、应用研究要重视探明路向和理论本身的理解要从整体入手等启示Keys: 自卑情结 补偿 自卑与补偿理论 内涵 启示“自卑情结”是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为创始人的个性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核心概念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最初从关注人体缺陷的角度进行阐释,接而形成的“自卑与补偿”理论构成了阿德勒心理学说的主轴自卑与补偿”理论,不是产生于教育领域,但在教育领域产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影响却不容忽视现今大学教育中学生自卑现象普遍存在的状况使得重新和深化研究这一理论很有必要,从研究出发得出相关启示也是本文的旨归1.“自卑与补偿”理论的内涵在理解“自卑与补偿”理论之前,先分析“自卑情结”和“补偿”两个相关概念,在分而论之,合而言之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1.1自卑情结阿德勒对于自卑的理解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1]可以看出,阿德勒关于自卑的观点隐含着一种普适的理论假设,也就是说,他这种观点将每一个个体都纳入假设的范畴阿德勒基于这样的假设,进一步指出即便每个人都存在自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承认自己的自卑,以至于将自卑演化成自欺,反之将自卑进一步加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已切切实实成为阿德勒关于自卑理论假设的“基石”,而且不可回避既然自卑广泛存在,那么“自卑情结”又怎样理解呢?阿德勒对此下了这样的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2]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将阿德勒所言的“自卑情结”理解为是在遭遇现实困境时的束手无策在程度上,他将特别强烈或异常的自卑感的症状称为“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它可能隐藏于一套更为复杂的动机之下[3]以此来看,“自卑情结”比“自卑”本身在外延上更广,在程度上更深1.2补偿(compensation)自卑或者“自卑情结”是广泛存在的,阿德勒认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4]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在遭遇自卑或者“自卑情结”出现之后,总是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让其解除以至追求“优越感”,这种行动其实就是对于自我的“补偿”。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现今处境进行改进的渴望,也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因此,都会去采取行动来补偿,而补偿的作用就在于“个人渴求力量的奋斗”[5]一句话,阿德勒认为补偿(compensation)就是包括通过发展另一方面的能力战胜某些自卑的正常尝试而“补偿”还有一种更高层次,阿德勒将其称为“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6]我们可以将“补偿”做如下分类理解,第一,从作用发挥方式上来说,可以分为直接的补偿和间接的补偿直接的补偿就是因为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相应功能丧失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通过直接锻炼的方式达到或超过原初的作用效果比如有人从口吃到演说家的变化,就是一种直接补偿的典型例子间接的补偿就是在某一方面受挫后通过别的方式获取成功,以消除自卑而获得优越感的方式比如罗斯福和司马迁就是通过间接补偿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从作用后的效果来分,“补偿”又可以分为成功的补偿和失败的补偿成功的补偿就是克服某一方面的不足,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残疾人运动员克服自身困难,在赛场上挑战自我,不仅练就了自己的意志,也为国家带来荣誉,这就是成功的补偿,其实也可以看作是阿德勒言下的“过度补偿”。

      失败的补偿通常指的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不择手段,以至声败名列甚至轻生比如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优越感,不惜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最终因触犯法律而受到制裁对于“补偿”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补偿”,也有助于我们在“补偿”时把握好向度由上述对于“自卑情结”和“补偿”的分析,可以得出,阿德勒的“自卑和补偿”理论有如下特点:1.全纳性阿德勒关于自卑的理解将所有个体都纳入了假设范围,这一方面冲击着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自卑自觉不自觉的回避态度,另一方面也让自卑有了一种普适层面上的意义2.联结性自卑情结”和“补偿”是“自卑和补偿”理论的两个方面,彼此相连,不可分割自卑情结”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基础,“补偿”使这一理论的生命延展在承认“自卑情结”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必要有效的“补偿”,是该理论的意义所在3.动态性自卑和补偿”理论的形式是固定的,但其实质却无时不在变化着遭遇自卑的具体情境不同,“补偿”的方式和程度也会不同,而不断变化着的情境,是理论本身获得更加丰富意义的基础当然,理解“自卑和补偿”理论首先必须搞清楚“自卑情结”和“补偿”这两个概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并不是对“自卑情结”和“补偿”两个概念理解的相加。

      实质上,“自卑和补偿”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术语,不可分割而理解自卑和补偿”理论就是基于 “自卑情结”广泛存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指出人们都怀有从自卑到优越的渴望,进而分析了实现这种渴望的路径“补偿”及其方式2.“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元化,特别是外来观[来自wWw.lW5u.Com]念和思想的渗透,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观念形态受到严重的冲击大学作为文化活动集中和活跃的场所,在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自然而然成了文化的“热源”,随之带来学生情感态度上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因自卑感作祟而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消极事件时有出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这个角度而言,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别有意义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卑不仅影响其学业成绩,而且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学者从阿德勒关于“自卑情结”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措施,结合认知人格理论指出大学生自卑的归因是在信息搜集和处理上的消极自我评价[7]也有学者通过分析大学生“自卑情结”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消解”策略[8]有学者基于阿德勒“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他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这样的认识,[9]探讨了自卑在促进个体发展和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

      [10]上述这些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大都是在分析其自卑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归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可以说,阿德勒“自卑情结”理论就大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只是泛泛而谈,比如说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进行积极的归因等等所云即便说是一种克服自卑的策略,那也未免有“隔靴搔痒”的弊病,难达其效当然,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有深度的研究,但是,这些深度研究基本是遵循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采用流行的实验研究,就心理论心理,只是指出了大学生自卑的问题,而很少将该问题与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做到整合我们认为,对于大学生群体自卑的原因、测评标准和机理的研究固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于其自卑的认识,也可能为克服大学生自卑的有效策略研究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论基础,但问题在于仅仅囿于理论的探讨而不对实践操作作出指导,之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严重自卑状况,教育何为?恐怕这需要心理与教育的“合作”,而不是各自“画地为牢”而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在之于自卑大学生教育的意义,也恰恰就在于对其心理研究的基础上为大学生自卑问题的深刻审视提供一种视角,也为自卑大学生的教育提供一种可供拓展和参考的空间。

      综上,可以得出,对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少量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的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将“自卑与补偿”理论肢解为[来自wwW.lW]“自卑情结”和“补偿”,以此分而论之而且可以看出对于“自卑情结”的理解也仅仅是套引阿德勒的该定义,没有进行概念内涵的解读研究中提出的所谓策略,大都是经验式的、感想式的总结,没有理论支撑,当然也不是遵循阿德勒“补偿”的思路而言的所有这些,不仅是本文得出相关启示的基点,也将是就这一理论本身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3.基于“自卑与补偿”理论的启示在对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进内涵解读的基础上,观照目前大学教育领域自卑现象的普遍存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并结合大学教育中就这一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思考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第一,“自卑与补偿”是个“连体”概念,不能分而理解阿德勒在谈到自卑时,总是会谈及“补偿”,他认为自卑是一种紧张状态,而“补偿”是为缓解这种紧张状态所采取的行动因为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忍受自卑,所以“补偿”与自卑总是相伴相生据此理解,阿德勒所认为的“自卑情结”和“补偿”理应包含在同一个概念内涵中,“补偿”本于“自卑”,不可分之,应合而言之。

      任何将这一理论肢解式的理解,只能是断章取意因此,我们理解这一理论,首先要在整体视角下去解读,这样才可能把握理论本身的内涵,也才可能帮助更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第二,“自卑与补偿”理论不是产生于教育领域,移植需要条件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创立的个性心理学也不是把个体当做教育的对象来研究自卑与补偿”理论产生于阿德勒对个体,特别是年幼者和弱势人员的关注,虽然他也明确提出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是这些人的自卑比较严重,因而产生“自卑情结”尽管他们最终通过“补偿”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这并不是以教育作为“补偿”的途径从这个意义来讲,机械化地将“自卑与补偿”理论嫁接到教育,特别是对待有自卑感的大学生,有失偏颇应该明白,阿德勒理解中的自卑的主体是“每个人”,那么教育中的学生全体都应该成为自卑的考量对象,只是自卑的程度不同,“补偿”的程度也不同罢了因此,在大学教育领域谈“自卑与补偿”理论需要就对象做具体分析,以便采取恰切的“补偿”,一概而论的理解和做法是不足为取的第三,“自卑与补偿”理论的应用研究,重在探明路向我们已经明白,“自卑与补偿”理论不是产生于教育领域,理论本身也不能分割理解这样来看,探明其应用的路向将更加有利于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

      就目前来看,关于大学生群体的自卑问题,已有较多关注但是,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仅仅是引用了阿德勒关于自卑或者“自卑情结”的概念描述,很少有从阿德勒“补偿”论述的角度提出相应策略的研究如此一来,本来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自卑与补偿”理论就不免有束之高阁的倾向,好像谈论“自卑情结”就不得不提到阿德勒的相关论述,但也仅仅局限在提到而已我们讲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用理论去观照现实,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彰显理论本身的价值,获得自身的生命依此而言,理解清楚理论本身的内涵比简单的引用更重要,探明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发挥方式和立足理论本身生成问题解决策略比泛泛而谈策略更为重要Reference:[1][2][4] 阿德勒(奥).超越自卑[M].刘泗编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75,76,75. [3][6] 韦恩·瓦伊尼(美),布雷特·金(美).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第3版)[M].郭本禹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428,429.[5] 墨菲G.(美),柯瓦奇 J.K.(美).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林芳,王景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07. [7] 杨淑民.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J].中国成人教育, 2007(4).[8] 王军.大学生“自卑情结”及其消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 阿德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