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doc
14页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2.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殊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 )与( )的数量、( )遭受破坏的程度(三)自然灾害的特点 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 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二、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图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4)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发生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动力)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1.热带气旋(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空,局部湿热空气大规模上升,释放潜热,引起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空气旋涡,当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时,即为台风实质: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2)热带气旋的分布源地: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热带气旋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还与受灾体有关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2.旱灾(1)干旱和旱灾(2)旱灾的特点(3)形成因素(自然、人为)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秋、冬、春三季)2)形成原因和实质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实质:快行冷锋(3)寒潮的危害4.洪涝灾害(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2)成因和多发地区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上: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3)危害(三)海洋灾害1.灾害性海浪2.风暴潮(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偏离平常潮位的现象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类型 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热带气旋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中国、孟加拉国、美国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气旋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3.海啸 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四)生物灾害1.虫害(1)常见的农作物虫害: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危害最大的是蝗虫2)常见的森林害虫有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2.鼠害(1)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2)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一、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五纵”、“三横”八大地震带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二)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大规模工程活动等破坏植被和地面结构,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畜伤亡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二、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一)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夏秋季节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浙江、台湾、福建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4.台风生成源地及移动路径(读图)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面移动路径:(1)从生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在广东、海南登陆2)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3)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5.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构成(二)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地表与冰雪洋面3.路径:(1)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2)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3)从北方直接南下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三)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四)旱灾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2)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且高温天气使旱情加重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3.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五)洪涝灾害1.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2.五个洪涝多发区(读图):①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是全国洪涝次数最多、范围较大的地区;②湘赣北部地区;③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④淮河流域;⑤海河流域 3.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三、中。





